地名:柏樹鎮 | 隸屬:涼州區 |
區劃代碼:620602131 | 代碼前6位:620602 |
行政區域:甘肅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甘H |
長途區號:0935 | 郵政編碼:733000 |
轄區面積:約2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14萬人 |
人口密度:約456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10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清水中畦社區 | ~001 | 主城區 | 清水中畦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11,為主城區。…[詳細] |
清水村 | ~200 | 城鄉結合區 | 因境內有舊水系清水河而得名。民國初期,沿襲清制,武威縣的行政管理區按水系劃分為六個渠,即黃渠(黃羊河水系)、大渠(雜木河上游)、雜渠(雜木河下游)、金…[詳細] |
中畦村 | ~201 | 城鄉結合區 | 中畦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12,為城鄉結合區。…[詳細] |
接引村 | ~202 | 村莊 | 境內有明代古建筑”接引寺“而得名。民國初期,沿襲清制,武威縣的行政管理區按水系劃分為六個渠,即黃渠(黃羊河水系)、大渠(雜木河上游)、雜渠(雜木河下游…[詳細] |
右三村 | ~203 | 村莊 | 因地處舊水系金塔渠”右三壩“而得名。民國初期,沿襲清制,武威縣的行政管理區按水系劃分為六個渠,即黃渠(黃羊河水系)、大渠(雜木河上游)、雜渠(雜木河下…[詳細] |
小寨村 | ~204 | 村莊 | 因境內有自然村劉家小寨灣而得名。民國初期,沿襲清制,武威縣的行政管理區按水系劃分為六個渠,即黃渠(黃羊河水系)、大渠(雜木河上游)、雜渠(雜木河下游)…[詳細] |
下五畦村 | ~205 | 村莊 | 因境內金塔渠右三壩耕地“下五畦”而得名。…[詳細] |
橋兒村 | ~206 | 村莊 | 因境內水渠上較早建有的木橋而得名。民國初期,沿襲清制,武威縣的行政管理區按水系劃分為六個渠,即黃渠(黃羊河水系)、大渠(雜木河上游)、雜渠(雜木河下游…[詳細] |
張寨村 | ~207 | 村莊 | 因此地張姓人居多而得名。民國初期,沿襲清制,武威縣的行政管理區按水系劃分為六個渠,即黃渠(黃羊河水系)、大渠(雜木河上游)、雜渠(雜木河下游)、金渠(…[詳細] |
楊寨村 | ~208 | 村莊 | 楊寨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柏樹村 | ~209 | 鄉中心區 | 因境內自然村馬家柏樹莊而得名。民國初期,沿襲清制,武威縣的行政管理區按水系劃分為六個渠,即黃渠(黃羊河水系)、大渠(雜木河上游)、雜渠(雜木河下游)、…[詳細] |
地名由來:
柏樹鎮因境內自然村柏樹村而得名。
基本介紹:
柏樹鎮位于城區西南郊,鄉域面積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3393畝。轄清水、中畦、接引、右三、小寨、下五畦、橋兒、張寨、楊寨、柏樹10個村,下設6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人。鄉政府駐柏樹村。2001年,完成農業總產值4099萬元,財政收入87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1373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76元。有中學1所,小學10所,在校學生3015人;有衛生院1處。
柏樹鎮地勢平緩,屬山水、井水混灌區。近年來,形成了食用菌為主的蔬菜生產和規模養殖兩兩大特色產業。食用菌生產做為全鄉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優勢,年生產食用菌達60萬袋以上,規模養殖迅速發展,建立了中畦村規模養牛示范點,日產鮮
榮譽排行:
2021年8月,柏樹鎮入圍2021年度中國蘋果產業百強鎮。
歷史沿革:
西漢至十六國“五涼”時期,柏樹鎮境域屬武威郡姑臧縣。
北魏至隋初,屬武威郡林中縣。
唐宋年間,分歸姑臧縣和神鳥縣。
元時,屬永昌路西涼州。
明清時期,先后歸涼州衛和武威縣。
民國元年(1912年)后,屬武威縣金塔鄉。
1949年9月后,屬金塔區。
1952年7月,屬第二區(金塔)。
1956年1月,為柏樹鄉。
1958年10月,中心、柏樹鄉合并成立金塔公社。
1962年,成立柏樹公社。
1983年7月,設柏樹鄉。
201
區劃: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柏樹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