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五和鎮 | 隸屬:涼州區 |
區劃代碼:620602125 | 代碼前6位:620602 |
行政區域:甘肅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甘H |
長途區號:0935 | 郵政編碼:733000 |
轄區面積:約47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7359人 |
人口密度:約157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8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五和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因境內有五個澆灌莊稼取水的渠口,常因澆水鬧糾紛而不和,后為和睦用水而取名五和。…[詳細] |
沙金村 | ~200 | 村莊 | 以境內多沙灘,又與金沙鄉接壤而得名。民國初期,沿襲清制,武威縣的行政管理區按水系劃分為六個渠,即黃渠(黃羊河水系)、大渠(雜木河上游)、雜渠(雜木河下…[詳細] |
五和村 | ~201 | 村莊 | 五和地處西營河下游,有五個澆水口子,在舊社會常因為澆水鬧糾紛而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為了團結協調用水而取名為“五和”。…[詳細] |
五愛村 | ~202 | 村莊 | 以舊水系“五個口子”和反映當地群眾用水和睦、團結、友愛而得名。…[詳細] |
下寨村 | ~203 | 村莊 | 因地處西營河下游,因此地有古“回鴻門寨子”而得名。…[詳細] |
候吉村 | ~204 | 鎮中心區 | 清時,本地有一城堡,曰侯吉寨城,城中有外廟、內廟,城墻寬2丈。在20世紀60年代“破四舊”運動中,城中廟堂,學堂等俱損毀殆盡,再后來城墻坍塌,但一直用…[詳細] |
勝利村 | ~205 | 村莊 | 1983年社改鄉時,在支寨大隊的基礎上設立支寨村民委員會,由武威縣人民政府審批得名。1991年支寨村民委員會更名為勝利村民委員會以境內自然村“勝利溝”…[詳細] |
支寨村 | ~206 | 村莊 | 清朝年間,有支姓家族修建支家寨子廟,因此得名支家寨子。…[詳細] |
新溝村 | ~207 | 村莊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在原四壩河旁,為了農業灌溉新開了一條水渠,故名。…[詳細] |
地名由來:
五和鎮因境內有五個澆水口子,常因澆水鬧糾紛而不和,后為和睦用水而取名五和。
基本介紹:
五和鄉位于涼州區西北部,鄉域面積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9758畝。轄沙金、五和、五愛、下寨、侯吉、勝利、支寨、新溝8個村,8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2467人。鄉政府駐侯吉村。五和地處西營河下游,有五個澆水口子,在舊社會常因澆水鬧糾紛而不和,解放后為了團結協調用水而取鄉名“五和”。2001年,完成農業總值產2076萬元,財政收入78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39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48元。有中小學8所,在校學生2728人;有衛生院2處。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向多層次、特色化、綜合經營的方向發展。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優質、高產、高效種植模式不斷推廣應用,農作物品種不
榮譽排行:
2024年3月,甘肅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五和鎮為2023年度甘肅省衛生鄉鎮(街道)。
歷史沿革:
西漢至三國魏朝時期,五和鎮境域屬武威郡姑臧縣。
西晉至十六國“五涼”時期,分屬武興郡晏然縣和武興縣。
北魏至隋初,分屬武威郡林中縣和襄城縣。
唐宋年間,分屬神鳥縣和嘉麟縣。
元時,屬永昌路西涼州。
明清時期,先后歸涼州衛和武威縣。
民國元年(1912年)后,分屬武威縣永昌、豐樂鄉。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9月后,屬永昌、豐樂區。
1952年7月,屬第十七區(懷安)。
1956年1月,為五和鄉。
1958年10月,
區劃: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五和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