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新開鄉 | 隸屬:靈臺縣 |
區劃代碼:620822201 | 代碼前6位:620822 |
行政區域:甘肅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代碼:甘L |
長途區號:0933 | 郵政編碼:744000 |
轄區面積:約106.4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4567人 |
人口密度:約43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1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梁家莊村 | ~201 | 村莊 | 曾有姓梁的人們在此居住而得名。解放初歸寺溝鄉,合作化時仍之,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設梁家莊中隊。1962年設梁家莊大隊。1983年撤大隊改村民委員會時…[詳細] |
寺溝村 | ~202 | 村莊 | 因舊時山溝處有一寺廟而得名。解放初歸寺溝鄉,合作化時仍之,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歸寺溝中隊。1961年歸安嶺公社。1962年成立寺溝大隊,屬新開公社,…[詳細] |
馮家山村 | ~203 | 村莊 | 因姓馮的人居住在山區而得名。解放初歸寺底鄉,合作化時仍之,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底莊中隊。1962年屬底莊大隊,1979年設馮家山大隊。1983年撤…[詳細] |
底莊村 | ~204 | 村莊 | 解放初歸新開鄉,合作化時仍之,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寺底中隊。1962年與馮家山合為底莊大隊。1979年分出馮家山大隊,設立底莊大隊。1983年撤大…[詳細] |
下周村 | ~205 | 鄉中心區 | 下周村隸屬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新開鄉,地處鄉鎮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2公里,到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東鄰底莊村,西與寺底村相望,北與縣城相鄰,南鄰鄉政…[詳細] |
寺底村 | ~206 | 鄉中心區 | 因古時位于菩薩寺廟底而得名。解放初歸寺底鄉,合作化時仍之,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寺底中隊,1962年設寺底大隊。1964年并入勝利大隊。1979年與…[詳細] |
姚家灣村 | ~207 | 村莊 | 古時有姓姚的人在塬邊溝灣處居住而得名。解放初歸寺底鄉,合作化時仍之,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姚家灣中隊,1962年設姚家灣大隊,屬新開公社,1983年…[詳細] |
高嶺塬村 | ~208 | 村莊 | 因地處塬邊溝灣及姓姚的人居住而得名。解放初歸寺底鄉,合作化時仍之,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設高嶺塬中隊。1963合并設高嶺塬大隊。1983年撤大隊改村民…[詳細] |
大戶村 | ~209 | 村莊 | 因古時此地人多戶大而得名。解放初歸新開鄉,合作化時仍之,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設大戶中隊,1962年設大戶大隊,屬新開公社,1983年撤大隊改村民委員…[詳細] |
寨坡村 | ~210 | 鄉中心區 | 相傳古時該地的緩坡地帶有一寨堡,故名。解放后歸新開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寨坡中隊,歸新開大隊中臺公社。1961年歸新成立的新開公社。1962年設…[詳細] |
華掌村 | ~211 | 村莊 | 解放初歸新開鄉,合作化時仍之,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設華掌中隊。1962年成立華掌生產大隊,1983年撤生產大隊改村時設華掌村民委員會。2004年撤銷…[詳細] |
地名由來:
因境內有新開山(俗稱“疙瘩廟)而得名。
基本介紹:
基本鄉情:
新開鄉位于靈臺縣東南部,北與靈臺縣城接壤,南與陜西省麟游縣丈八鄉毗鄰,東與本縣邵寨鎮相鄰,距縣城7.4公里,交通便利,信息靈通。全鄉轄11個行政村76個生產合作社2376個農戶10062人。總流域面積106.4平方公里,現有耕地面積51776畝,人均5.1畝。境內植被覆蓋率達到了35%,氣候濕潤,平均日照2453小時,年平均氣溫8.6℃,年均降水量約為650毫米,無霜期170天左右,土壤質地為黑壚土,適合作物生長。境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唐代牛僧儒墓遺址1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屹瘩廟、蛟城龍寺、寺溝坪遺址等。
產業發展:
近年來,新開鄉黨委、政府按照縣委、縣政
榮譽排行:
2021年2月,新開鄉被命名為2020年度甘肅省衛生鄉鎮(街道)。
歷史沿革:
1949年以前,為新開鄉。
1949年后,歸邵寨區。
1957年撤區并鄉時,設新開、寺溝2鄉。
1958年,分屬中臺、邵寨2公社;同年10月,歸靈臺公社。
1961年底,成立新開公社。
1970年,社址由疙瘩廟移至寺底塬。
1983年,改為新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