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韓集鎮 | 隸屬:臨夏縣 |
區劃代碼:622921100 | 代碼前6位:622921 |
行政區域:甘肅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甘N |
長途區號:0930 | 郵政編碼:731100 |
人口數量:約3.25萬人 | |
下轄地區:6個社區、8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韓集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1949年解放時,屬臨夏縣韓集鄉管轄,1981年以前公社化時為韓集公社,1985年成立居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萬惠社區 | ~002 | 主城區 | 因居委會地點位于萬惠小區內,故名。2008年新縣城開始選址建設,選定臨夏縣韓集鎮雙城村轄區為新縣城,2012年新縣城建設完成。2015年12月份臨夏縣…[詳細] |
光明社區 | ~003 | 主城區 | 因居委會地點位于光明小區內,故名。2015年12月15日由臨夏縣人民政府批復設立,沿用至今。…[詳細] |
易福社區 | ~004 | 鎮中心區 | 易福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易和社區 | ~005 | 鎮中心區 | 易和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易祥社區 | ~006 | 鎮中心區 | 易祥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雙城村 | ~201 | 鎮鄉結合區 | 1949年解放時,屬臨夏縣韓集鄉管轄,1981年以前公社化時為韓集公社雙城大隊雙城生產隊,后成立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姚川村 | ~202 | 鎮鄉結合區 | 1949年解放時,屬韓集鄉管轄,1981年以前公社時期為姚川大隊,此后一直隸屬于韓集鎮姚川村。…[詳細] |
磨川村 | ~203 | 鎮鄉結合區 | 1949年解放時,屬臨夏縣韓集鄉管轄,1981年以前公社化時為韓集公社磨川大隊磨川生產隊,后成立村民委員會。…[詳細] |
沙楞溝村 | ~204 | 村莊 | 沙楞溝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陽洼山村 | ~205 | 村莊 | 1949年解放時,屬臨夏縣韓集鄉管轄,1981年以前公社化時為韓集公社陽洼山大隊生產隊,后成立村民委員會,命名為陽洼山村民委員會。…[詳細] |
韓集村 | ~206 | 鎮鄉結合區 | 1949年解放時,屬臨夏縣韓集鄉管轄,1981年以前公社化時為韓集公社陽洼山大隊生產隊,后成立村民委員會,命名為陽洼山村民委員會。…[詳細] |
上陰洼村 | ~207 | 村莊 | 1949年解放時,屬臨夏縣韓集鄉管轄,1981年以前公社化時為韓集公社上陰洼大隊大泉生產隊,后成立村民委員會,命名為上陰洼村民委員會。…[詳細] |
下陰洼村 | ~208 | 村莊 | 1949年解放時,屬臨夏縣韓集鄉管轄,1981年以前公社化時為韓集公社下陰洼大隊,后成立村民委員會。…[詳細] |
地名由來:
因鎮人民政府位于韓集社區,故名。
基本介紹:
自然環境:韓集鎮位于老鴉關河下游北岸,總土地面積3.22萬畝,耕地面積1.06萬畝。平均海拔2224米,年平均氣溫5.8℃,全年無霜期148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621毫米。
行政區劃:轄1個居民委員會,8個村民委員會。
人口情況:鄉鎮總戶數5261戶,鄉鎮總人口22255人,鄉鎮從業人員13655人。
六通情況:8個村通電、通公路、通郵、通電話,6個村通自來水,4個村通有線電視。
文教衛生:有各類學校8所,在校學生4596人,教師190人;有醫院、衛生院1所,床位104張,醫生88人。
榮譽排行:
2024年3月,甘肅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韓集鎮為2023年度甘肅省衛生鄉鎮(街道)。
歷史沿革:
1949年,后韓家、多木2鄉合并稱一區,后改為韓集區。
1955年12月,撤區并鄉。
1958年5月,改為韓集鎮。
同年9月,成立韓集公社。
年底,撤銷臨夏縣建制,并入臨夏市。
1961年5月,劃小公社規模,為韓集公社,年底恢復臨夏縣建制。
1966年,并掌子溝公社入韓集公社。
1980年6月,又析出掌子溝公社。
1985年7月,撤銷韓集鄉,改為韓集鎮。
馬步芳(1903—1975),字子香,經名胡賽尼。回族,甘肅臨夏人,為民國時期西北地區軍閥馬家軍重要人物。國民黨軍高級將領,陸軍中將加上將銜, 民國時期 ,國民政府西北軍政長官公署長官。早年隨父馬麒投
馬福祥(1876年2月4日——1932年8月19日),甘肅省蘭州府河州城人,蒙藏委員會委員長,軍事委員會委員,綏遠都統,安徽省主席,青島特別市市長。北洋將軍府祥武將軍。中華民國時期西北馬家軍領袖,與馬
馬鴻逵(1892—1970),字少云,乳名三元,回族,臨夏縣韓集鎮陽洼山人,馬福祥長子。自幼受家庭重教習武影響,讀書習武。18歲人甘肅陸軍學堂學習,期間參與反清活動,秘密加入同盟會,被清軍逮捕入獄。經
馬福祿(1853年——1900年8月13日)幼年入私塾就讀,讀書過目成誦。后棄文習武,投師于靖遠大蘆唐門下,專習弓箭刀石之術。清末安寧營管帶、簡練軍記名總兵,與馬福祥,馬福壽并稱為西北三馬。少時受伊斯
馬千齡(1824-1909),屬畢家場門宦,在清同治年間回民反清起義時,曾為馬占鰲出謀劃策,是河州回民起義領導人之一。但這一集團的武裝勢力崛起于馬占鰲之后,始于馬千齡之子馬福祿。馬福祿于1880年(清
馬福壽 (1866~1956)字靜庵,臨夏人,回族,馬福祥之三兄.寧夏馬家軍自馬福壽兄馬福祿起,鎮壓起義軍,八國聯軍進北京時戰死正陽門外。自1895年--1949年,在寧夏擁兵長達54年,歷、清末、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