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拐壩橋村 | 隸屬:銀達鎮 |
區劃代碼:620902106200 | 代碼前6位:620902 |
行政區域:甘肅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甘F |
長途區號:0937 | 郵政編碼:735000 |
城鄉分類:村莊 | 分類代碼:220 |
人口數量:約2530人 |
地名由來:
原名“夏家溝”,因河北壩流經此地向東北拐彎處有一座木橋而得名。按:討賴河河北壩向東流經此地折向東北是為楊家溝、新溝灌區,故名。
基本介紹:
銀達鎮拐壩橋村地處,酒泉市肅州區北側距市區6.5公里屬城郊地段,銀達鎮東北處,東依楊洪村,南鄰銀達村,西靠佘新村,北連黑水溝村;東西長4公里,南北寬1.5公里;共有9個村民小組,660戶,2530人,耕地面積4600畝.黨總支下設4個黨支部,6個黨小組共有黨員89名。近年來,結合集鎮規劃,改變集鎮面貌、改善人居環境,建成一組集中居住小區,投資300多萬建成拐壩村文化活動中心。拐壩橋村以高效制種,精細蔬菜、高標準拱棚蔬菜種植、秋菜復種、勞務輸轉為主要經濟來源,把發展現代設施農業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點產業來抓,建成高標準百畝拱棚小區兩個,年內集中流轉土地500畝以上,蔬菜種植品種多樣化,大大提高了
歷史沿革:
1949年10月建政時屬河北區(3區)夏明鄉(4鄉)所轄的3個行政村;1954年成立夏家溝初級農業合作社;1955年11月撤區并鄉時隨鄉并入“佘新鄉”為“五四永豐高級農業合作社”四大隊;1958年9月為“永豐公社拐壩橋大隊”;1961年11月分屬“銀達公社”;1966年11月改稱“永豐公社紅衛大隊”;1968年4月改稱“銀達鄉公社紅衛大隊”;1971年2月恢復舊名,時轄13個生產隊;1983年3月
周邊相關:
拐壩橋村附近有西漢酒泉勝跡、大法幢寺、酒泉民俗博物館、常青苑、花城湖旅游景區、東千佛洞石窟等旅游景點,有河西走廊葡萄酒、酒泉洋蔥、酒泉夜光杯、肅州洋蔥、肅州釀皮子、酒泉酒等特產,有肅州河西寶卷、敦煌曲子戲、肅北蒙古族服飾、敦煌書畫、哈薩克氈繡和布繡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