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城關鎮 | 隸屬:永昌縣 |
區劃代碼:620321100 | 代碼前6位:620321 |
行政區域:甘肅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甘C |
長途區號:0935 | 郵政編碼:737100 |
轄區面積:約32.26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8.38萬人 |
人口密度:約2598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0個社區、10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永福苑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永昌縣城市社區命名,首字以“天寶永昌”四字為序列,次字以“錦繡河山、福壽康寧”八字為序列,加上通名“苑”,依次組合而成,體現了“錦繡河山、天然寶地、福…[詳細] |
昌康苑社區 | ~002 | 鎮中心區 | 永昌縣城市社區命名,首字以“天寶永昌”四字為序列,次字以“錦繡河山、福壽康寧”八字為序列,加上通名“苑”,依次組合而成,體現了“錦繡河山、天然寶地、福…[詳細] |
天錦苑社區 | ~003 | 鎮中心區 | 永昌縣城關鎮天錦苑社區,地處縣城鼓樓東南角,轄區面積0.58平方公里,轄嘉盛佳苑、陽光佳苑、福地苑等小區,轄區內有樓棟82棟,有居民3833戶1128…[詳細] |
寶河苑社區 | ~004 | 鎮中心區 | 永昌縣城市社區命名,首字以“天寶永昌”四字為序列,次字以“錦繡河山、福壽康寧”八字為序列,加上通名“苑”,依次組合而成,體現了“錦繡河山、天然寶地、![詳細] |
昌寧苑社區 | ~005 | 鎮中心區 | 昌寧苑社區位于縣城西北部,轄區面積約0.48平方公里,轄區居民2983戶、8208人,區域劃分為18個網格小組,嚴格實行網格化管理,區域內共有住宅樓8…[詳細] |
北景苑社區 | ~006 | 鎮中心區 | 北景苑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天繡苑社區 | ~007 | 鎮中心區 | 永昌縣城關鎮天繡苑社區位于縣城永頭路以西、連霍高速公路以北、環城東路以東、東關路以南,轄區面積0.92平方公里,屬于城鄉結合部社區。社區陣地座落于東湖…[詳細] |
西嵐苑社區 | ~008 | 鎮中心區 | 西嵐苑社區籌建于2016年7月21日,轄區范圍為西四環路以東、連霍高速公路以北、西二環路以西、環城南路以南,地處于縣城西郊,轄區面積達2.6平方公里![詳細] |
南龍苑社區 | ~009 | 鎮中心區 | 城關鎮南龍苑社區東起環城東路、西至西二環路、南連連霍高速、北接G570,轄驪靬國際茗都A區、F區、潤林家園、南關服務區、萬祥家園、同慶佳園、西津家園等…[詳細] |
寶山苑社區 | ~010 | 鎮中心區 | 城關鎮寶山苑社區是縣委、縣政府為加強城市社區建設籌建的6個新社區之一。該社區成立于2016年7月,轄區面積2.0平方公里,北起西嵐路,東至西環路,西臨…[詳細] |
趙家莊村 | ~200 | 鎮鄉結合區 | 民國時屬云川鎮九保。解放初為一區五鄉第二行政村。合作化時屬四壩鄉。1955年組建初級農業合作社,1957年轉為高級合作社。1958年屬紅星人民公社。1…[詳細] |
黃家學村 | ~201 | 鎮鄉結合區 | 因舊時曾開辦有黃氏私塾而得名。民國時屬云川鎮九保。解放初為一區五鄉第一行政村。撤區后屬四壩鄉。1955年組建黃家學初級農業合作社,1957年轉入三壩高…[詳細] |
沙溝岔村 | ~202 | 村莊 | 民國時屬云川鎮九保。解放初為一區五鄉第三、第五行政村。合作化時屬四壩鄉。1955年組建初級農業合作社,1956年成立兩個高級農業社。1958年屬紅星人…[詳細] |
中莊子村 | ~203 | 鎮鄉結合區 | 鐘莊子,原為鐘姓地主所建莊院,因“鐘”與“中”同音,后演變為“中莊子”。建村后沿用此名![詳細] |
大壩村 | ~204 | 村莊 | 大壩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小壩村 | ~205 | 鎮鄉結合區 | 以四壩灌區小壩干渠命名。民國時屬云川鎮十五保。解放初為一區六鄉第五行政村。合作化時屬四壩鄉。1955年成立初級農業合作社,1956年建立四壩鄉小壩高級…[詳細] |
北海子村 | ~206 | 鎮鄉結合區 | 北海子,又稱北湖、北磨,因地處縣城以北而得名。村以湖名![詳細] |
金川東村 | ~207 | 村莊 | 因地處金川河以東而得名。民國時屬云川鎮十五保。解放初為一區六鄉第二行政村。合作化時屬四壩鄉。1955年組建四個初級農業合作社,1956年合為一個高級農…[詳細] |
金川西村 | ~208 | 村莊 | 因地處金川河以西而得名。民國時為云川鎮十五保。解放初為一區六鄉第一行政村。合作化時屬四壩鄉。1955年組建五個初級農業合作社,1956年合并為一個高級…[詳細] |
直峽山村 | ~209 | 村莊 | 建村后沿用自然實體“直峽山”之名。1958年修建金川峽水庫時由水庫附近居民搬遷至頭壩灘后組建墾荒隊。原屬金川東大隊管轄。1977年改為北海子公社直峽山…[詳細] |
地名由來:
因是永昌縣政府所在地得名。
基本介紹:
永昌縣城關鎮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總面積32.26平方公里,轄10個行政村、72個村民小組,4個社區居委會、58個居民小組,總人口35396人,其中農業人口13567人,是永昌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F有耕地面積27443畝,灌溉機井36眼,是一個井、河、泉水混灌的農業區,具有發展城郊型農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理優勢。截止2004年底,全鎮鄉鎮企業總產值達到42480萬元,工業增加值達到2230萬元,農業增加值達到2822萬元,鎮級財政收入達到449.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610元。
農業生產穩步發展。種植業方面,隨著結構的進一步合理調整,形成了以優質小麥、啤酒大麥、洋芋等為主的糧食
榮譽排行:
2014年7月,城關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文化旅游:
花大門石刻位于金昌市永昌縣城關鎮金川西村四社花大門內山體上,東西長約1000米,高約20米,面積約2萬平方米。石刻始鑿于西夏,有塔形佛龕50余座,佛龕寬0.5-1米,高0.5-1米,深0.5
圣容寺六體文石刻位于金昌市永昌縣城關鎮金川西村一社圣容寺東側峭壁上,高0.8米,寬1.0米。共有石刻兩方,左面一方有4行文字,每行6字,第1行為八思巴文,第2行為回鶻文,第3行為西夏文,第4
歷史沿革:
民國后期屬第一區,后改為云川鎮,轄8保76甲。
建國后改為城關區(一區),轄4街3鄉。
1956年撤區并鄉后改設城關街,同年改稱城關鎮,轄4街和1個沙園蔬菜隊。
1958年成立城關人民公社,并轄金川東、金川西和沙園蔬菜隊。
1961年,金川東、金川西仍劃歸北海子公社。
1964年復稱城關鎮。
1983年6月政社分設,成立城關鎮人民政府,人民公社作為經濟組織繼續保留。
1985年10月,撤銷人民公社。
1993年2
城關鎮:土特產有發菜。新城子鎮:以細毛羊著稱。土特產有發菜、蘑菇。盛產羌活、大黃、秦艽等中藥材。新城子鎮毛家莊村:土特產有蘑菇、發菜。紅山窯鄉:土特產有發菜,盛產麻黃、大黃、五靈脂。紅山窯鄉毛卜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