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河橋鎮 | 隸屬:永登縣 |
區劃代碼:620121104 | 代碼前6位:620121 |
行政區域:甘肅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甘A |
長途區號:0931 | 郵政編碼:730000 |
轄區面積:約168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28萬人 |
人口密度:約136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個社區、11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南關社區 | ~001 | 特殊區域 | 由原連城電廠家委會和河橋鎮機關家委會合并而成,駐地在南關村,故名。…[詳細] |
連鋁社區 | ~002 | 特殊區域 | 因駐地在連城鋁廠,故名。成立于2002年1月14日,由原連城鋁廠家委會調整為蔣家坪社區居委會,2008年7月3日更名為連鋁社區服務中心,后又改名為連鋁…[詳細] |
河橋村 | ~201 | 村莊 | 命名時間在解放前,歷史悠久,人口密集,是河橋鎮的四大村之一。…[詳細] |
南關村 | ~202 | 鎮鄉結合區 | 解放前屬窯街鎮河橋保管轄,1951年為窯街區河橋鄉河橋行政村轄,1956年為河橋驛高級社轄,1958年為八寶公社河橋大隊南關生產隊,1961年為河橋公…[詳細] |
馬蓮灘村 | ~203 | 鎮中心區 | 地處平坦,相傳古時盛長馬蓮草而得名,沿用至今。…[詳細] |
團結村 | ~204 | 鎮鄉結合區 | 寓意團結奮進各個民族都是一家人;故名。解放前屬河橋堡轄,1951年屬河橋鄉馬蓮灘行政村轄,1953年命名團結村。1955年成立團結初級社,1956年合…[詳細] |
馬軍村 | ~205 | 鎮鄉結合區 | 稱馬軍堡,相傳為古代駐扎馬軍的兵營,并筑城堡得名,沿用至今。后成立為馬軍村民委員會。…[詳細] |
樂山村 | ~206 | 村莊 | 元朝時期名字是鄂博,明朝初期又名泉兒灣,1927年改名為樂山,寓意是歡樂山莊。…[詳細] |
蔣家坪村 | ~207 | 村莊 | 解放前,因蔣姓人居住較多,故而得名。解放前屬連城鎮豐樂堡管轄,1951年為連城區牛站鄉蔣家坪行政村,1956年成立蔣家高級社,1958年為八寶公社團結…[詳細] |
七里村 | ~208 | 村莊 | 以北距河橋驛七華里而得名七里村。解放前屬窯街鎮鰲塔堡管轄,1951年為窯街區河橋鄉店子行政村,1956年成立七里高級社,1958年為八寶公社七里大隊,…[詳細] |
四渠村 | ~209 | 村莊 | 因村委會駐地位于四渠村,故名。解放前屬窯街鎮鰲塔堡轄,1951年為窯街區鰲塔鄉四渠行政村,1956年和獨山合并成立四渠高級社,1958年為八寶公社四渠…[詳細] |
敖塔村 | ~210 | 村莊 | 敖塔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主卜村 | ~211 | 村莊 | “主卜”屬藏語,意即“鄂博”,用石頭堆成堆子當做神靈來祭祀的地方。…[詳細] |
地名由來:
以原駐河橋驛得名。河橋驛舊名大通城。建于宋,明稱西大通堡,位居大通河東岸。因河上建有木橋,清代設立驛站,故名河橋驛,簡稱河橋。
基本介紹:
河橋鎮位于蘭州市永登縣西南部,地處全國聞名的冶金谷——大通河河谷,連海經濟開發區的腹地,八寶川三鎮(連成鎮、河橋鎮、紅古區窯街鎮)的中心,南連青海省民和縣、蘭州市紅古區,北接甘肅省天祝縣,總面積168平方千米。全鎮共轄11個行政村,2個居民社區,總人口3.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63萬人,非農業人口1.07萬人。
鎮域內平均海拔1800米,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年平均氣溫7度,年均降水量400毫米,無霜期143天,黃河二級支流大通河自北向南穿境而過,平均徑流量98.9立方米/秒,為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水利資源。全鎮耕地面積3.07萬畝,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洋芋、
榮譽排行:
2021年12月,甘肅省愛衛會命名河橋鎮為2021年度甘肅省衛生鄉鎮(街道)。
2014年7月,河橋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文化旅游:
蔣家坪遺址位于永登縣河橋鎮蔣家坪村。是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與馬廠類型共存的遺址。遺址一處在村南約800米處,面積約4.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1.5米,暴露有房址和灰坑。1974—19
團莊遺址位于永登縣河橋鎮獨山村團莊南側。是一處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與馬廠類型共存的遺址。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1.5米。采集有陶器陶質以泥質橙黃陶為主,泥質紅陶次之,有少量的夾砂
歷史沿革:
1949年以前,屬永登縣窯街鎮馬軍、鰲塔、河橋3保。
1956年,為河橋鄉。
1958年,與連城、窯街2鄉合并成立八寶公社。
1961年,析出成立河橋公社。
1964年,鰲塔公社并入。
1967年,更名東方紅公社。
1971年,復更名河橋公社。
1983年9月,改河橋鄉。
1984年9月,改河橋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