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鎮位于東莞市中北部,座落在東江支流寒溪河畔,距市區10公里,下轄16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居民委員會。全鎮面積5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15萬人,其中本地戶籍人口4.5萬人。
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據《茶山鄉志》載,梁武帝時(502—519年)鄉人創建雁塔寺,僧人沿山種茶,茶山之名由此而起,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自古茶山,人杰地靈,先后涌現出抗元英雄葉永清、理學家林光、兩廣提督謝遇奇、史志文學家袁莞沙、知名畫家黃般若、詩畫家陳逸云、原廣東省人大委員會副主任羅克明、原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區府副主席羅立斌等杰出人物。茶山境內現有南社明清古村落、東岳廟、麥屋古村等文化古跡。其中南社明清古村落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是嶺南地區不可多得的具有鮮明廣府農耕文化特色的古村落,也是全國現存比較真實和比較完整的明清古村落之一,先后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景觀村落和廣東最美的鄉村等稱號。
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茶山西接市區,東近橫瀝、東坑,南就寮步,北鄰石龍,東江沿鎮北緣流過,廣深鐵路縱貫南北,寒溪河橫穿全境。境內公路密集,形成了以石大路、莞龍路、東部快速干線等省道、鎮街聯網路為主干,鎮村道路為支線的公路網絡。隨著東莞生態園大道、廣深鐵路四線、城市輕軌R2線、東莞新客運站(火車)、站前大道等項目的規劃建設,茶山將成為東莞城市的副中心和進出東莞的重要門戶,區位優勢將得到進一步發揮。
功能完善,投資環境優越。多年來,茶山鎮以優化環境、集聚人氣、提升形象為目標,狠抓環境優化,投資2億元按五星級標準興建了方中假日酒店;投資7000多萬元建成新中心小學;投資1600多萬元建成了濱江公園、產業工人公園和休閑廣場;投資4300萬元擴建供水二廠,日供水能力提高到18.8萬立方米;投資1億元加固寒溪河兩岸堤防;啟動了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及配套管網的鋪設;升級改造了鎮內的路網。這些項目使我鎮的硬件環境和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改善。同時,堅持集約發展,建成占地5000畝的茶山工業園,促進項目、資金、技術、人才向園區聚集;規劃了占地近2平方公里的商貿中心區,積極打造服務業平臺。目前,茶山人氣逐漸聚集,商貿蓬勃發展,正在成為投資興業和創造財富的熱土。
注重效益,發展步伐加快。改革開放以來,歷經70年代末期—90年代中期的起步階段、90年代中后期的徘徊階段和進入新世紀以來的提升階段,茶山迅速從一個香飄四季的農業鎮,躋身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如今,茶山經濟步入了總量擴張、結構優化、質量效益同步提升的新階段,城鎮面貌和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2007年全鎮生產總值47.57億元,增長21.6%;完成工業總產值113.5億元,增長31.1%;鎮本級可支配財政收入3.39億元,增長13.56%;各項稅收總額5.7億元,增長25.3%;全鎮農民人均收入10452元,增長9%。近年,還先后獲得中國食品名鎮、省教育強鎮、省衛生先進鎮、省衛生鎮、市文明鎮街先進單位、市文化建設達標鎮、市維護穩定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鎮街等榮譽稱號。
展望未來,發展前景廣闊。目前茶山正處于戰略機遇期和戰略轉型期,面臨著重要的戰略機遇。城市副中心定位的明確、東莞生態園的開發建設、東莞新客運站(火車)的落戶、城市輕軌R2線的規劃建設、商貿中心區的啟動,這些都為茶山下一步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全鎮將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構建和諧社會為方向,以強鎮富民為根本,積極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力爭在統籌鎮村發展、增強自主創新、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第三產業、發展社會事業、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實現新跨越,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