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南華西街道 | 隸屬:海珠區 |
區劃代碼:440105008 | 代碼前6位:440105 |
行政區域:廣東省 | 地理分區:華南地區 |
行政級別:街道 | 車牌代碼:粵A |
長途區號:020 | 郵政編碼:510000 |
轄區面積:約1.1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33萬人 |
人口密度:約30273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2個社區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鰲洲社區 | ~101 | 主城區 | 原是珠江南岸對出的一個小島,因形似鰲魚,故名鰲洲。…[詳細] |
福安社區 | ~102 | 主城區 | 因轄內有主要道路同福西路,取意“福壽安康”,故名。…[詳細] |
敬和里社區 | ~103 | 主城區 | 敬和里為清朝時十三行四大富商之一的葉家私宅所在地,不少富貴人家也陸續在此建造私宅。取意“居住在此的住戶能互敬互愛、和睦相處”,故名。…[詳細] |
龍武里社區 | ~105 | 主城區 | 因轄內有龍武里,故名。龍武里,曾名龍德里、紅武里,巷名的“龍”字與福建龍溪鄉潘氏遷此定居有關,1981年改稱龍武里。…[詳細] |
兆龍里社區 | ~106 | 主城區 | 因轄內有兆龍里,故名。巷名的“龍”字與福建龍溪鄉潘氏遷此定居有關。…[詳細] |
海天社區 | ~108 | 主城區 | 因區內有粵海關俱樂部為來往商船修建的天氣預報信號臺——波樓,因要在信號臺上懸掛風球而得名(粵語稱球為“波”,取英文“ball”的譯音)。據說,當時在波…[詳細] |
洲頭咀社區 | ~109 | 主城區 | 因居委會駐洲咀大街,故名。洲頭咀,因原是江心洲的突出部分(俗稱洲咀)而得名。…[詳細] |
德和新社區 | ~110 | 主城區 | 因轄內有主要道路德和新街,故名。2001年3月,原為洪德街道的洪德五巷居委會、德和新街居委會與同福西路居委會(雙門牌)合并成立德和新居委會,沿用至今。…[詳細] |
后樂園社區 | ~111 | 主城區 | 后樂園,得名于清代當時世界著名的廣州首富潘振承在這里修建住宅庭園。又因區內有后樂園街,故名。…[詳細] |
厚德社區 | ~112 | 主城區 | 因轄內有主要道路厚德路,故名。原為南華西街道的第二十三、二十四居委會,2002年3月兩者合并成立厚德居委會,沿用至今。…[詳細] |
永興社區 | ~113 | 主城區 | 因轄內有永興社,故名。1954年8建立大居委會,1984年8月大居委會分支出來成立永興街居委會。2002年3月,永興街居委會與港海居委會合并成立永興居…[詳細] |
聚龍社區 | ~114 | 主城區 | 因轄內主要道路聚龍大街,故名。原為洪德街道的福龍東居委會、聚龍大街居委會及歧興南約居委會,2002年合并成立聚龍居委會,沿用至今。…[詳細] |
地名由來:
因南華西路而得名,該馬路建于民國十五年(1926年),取“河南繁華發達”之意。
基本介紹:
南華西街位于廣州市珠江南岸,海珠區西北面,是一條具有濃郁嶺南文化特色的行政街道。轄區面積1.1平方公里,有居民21390多戶,人口58390多人,設1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南華西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在-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指引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社區黨建工作格局,積極構建社區文化載體,構筑完善社區服務體系,努力打造平安和諧社區,使社區環境面貌日新月異,街道三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效,先后被評為全國街道之星、全國最佳街道、中華第一街、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創建活動示范點、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全國體育先進社區、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全國先進基
榮譽排行:
2021年5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南華西街道人口數量為3.33萬人,位列海珠區各街道人口數量排行榜第18位。
歷史沿革:
清代,現南華西街道境域屬番禺縣茭塘司。
1949年前,屬廣州市洪德區。
1998年7月,原南華西街道與洪德街道合并為現南華西街道。
潘振承(1714~1788),字遜賢,號文巖,又名啟。原籍福建漳州龍溪鄉,后遷居廣州河南龍溪鄉(今屬海珠區南華西街),為潘氏人粵寄籍的始祖。潘振承壯年從事外貿,販賣絲茶,頗有盈利。18世紀40年代,在
吳全美(1820~1884),字碧山,原籍順德,世居廣州番禺龍溪鄉(今屬海珠區南華西街)。從小好習武藝。道光二十九年(1849)入廣東水師團練,學習水戰本領,在追緝海盜時屢立戰功,不久便由把總升為海安
潘正衡(1787~1830),字仲平,又字鈞石,原籍福建,先輩入粵,著籍廣州河南龍溪鄉(今屬海珠區南華西街)。因報效治河工程有功,授予同知銜,任鹽運副使。正衡事母至孝,少負詩名。因癖愛黎簡書畫,便于河
區劃: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南華西街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