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羅城街道 | 隸屬:羅定市 |
區劃代碼:445381001 | 代碼前6位:445381 |
行政區域:廣東省 | 地理分區:華南地區 |
行政級別:街道 | 車牌代碼:粵W |
長途區號:0766 | 郵政編碼:527300 |
轄區面積:約19.1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2.76萬人 |
人口密度:約6681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0個社區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中區社區 | ~001 | 主城區 | 因位于羅城舊城中部,故名。1953年民主建政時設太平街、中華街,不久兩街合并稱中華街。1971年改設中區居委會。1974年7月稱中區大隊,屬羅城公社。…[詳細] |
東區社區 | ~002 | 主城區 | 因位于羅城舊城東部,故名。1953年民主建政時稱解放街,1971年改設東區居委會。1974年7月設東區大隊,屬羅城公社。1983年8月改為居委會,屬羅…[詳細] |
西區社區 | ~003 | 主城區 | 因位于羅城舊城西部,故名。1953年民主建政時稱勝利街;1958年合并后改稱共和街;1971年改設南區居委會;1974年7月設西區大隊,屬羅城公社;1…[詳細] |
南區社區 | ~004 | 主城區 | 因位于羅城舊城南部,故名。1953年民主建政時稱自由街,1971年改設南區居委會。1974年7月設南區大隊,屬羅城公社。1983年8月改為居委會,屬羅…[詳細] |
北區社區 | ~005 | 主城區 | 因居委會轄區在羅城舊城北部,故名。1953年民主建政時設勝利街、幸福街、民主街;1958年合并后改稱共和街;1971年改設北區居委會;1974年7月設…[詳細] |
城東社區 | ~006 | 主城區 | 因轄區在新城東部,故名。1991年,從細坑管理區分出設立城東管理區,屬羅城鎮;1998年9月撤銷管理區,改稱村民委員會;2002年3月正式定名為城東(…[詳細] |
石圍社區 | ~007 | 城鄉結合區 | 清代在今轄區內設有石圍堡,故名。因村子建在小山崗附近,村內全是譚姓人,故名。…[詳細] |
細坑社區 | ~008 | 城鄉結合區 | 因轄區內有一條較小的水溪俗稱水坑,故名。…[詳細] |
柑園社區 | ~009 | 主城區 | 因居委會轄地原是城郊的柑桔園,故名。清初設附城團柑園堡,1931年設城內鄉柑園堡,均屬城東南鄉。建國初設柑園鄉,屬五區。1958年公社化時設柑園大隊,…[詳細] |
區屋社區 | ~010 | 主城區 | 區屋社區居民委員會地處羅城街道東北部,座落在瀧江河畔上,總面積3.8平方公里,劃分為三個片:塔腳片、橋南片、東片,下轄十二個自然村(即居民小組)、兩個…[詳細] |
地名由來:
因地外羅定縣城駐地地而得名。
基本介紹:
羅城街道是廣東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羅定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羅定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羅定市人民政府駐地。羅城街道位于羅定市中部偏北,東經111°32′,北緯22°46′, 北面與附城、東北面與雙東街道接壤,東、西、南三面與素龍街道交界。地處羅定紅盆底部,屬河岸低丘地貌,西江支流羅定江繞城而過,年平均氣溫22℃,降雨量1400毫米,無霜期346天。城區面積19.1平方公里,轄東區、南區、西區、北區、中區、柑園、城東、石圍、細坑、區屋10個社區居委會,2009年末戶籍人口100713人。
-
建城歷史
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瀧水縣治從開陽鄉(今船步境內)遷至建水鄉
榮譽排行:
2021年6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羅城街道人口數量為12.76萬人,位列羅定市各街道鄉鎮人口數量排行榜第1位。
文化旅游:
羅定文塔矗立于瀧江曲水環抱的一個半島上,建于明萬歷39年(1611年),塔高47米,建筑宏偉壯觀,是羅定年代最早的高層建筑。寶塔平面上呈八角形,各層塔檐微微翹起,狀如綻開的花瓣,整個塔身有如
羅定學宮位于廣東省云浮市下轄羅定市羅城鎮西區,為清代羅定直隸州的學宮。羅定學宮是廣東西、南二江流域僅存的形制最完整、規模最大、保存古建筑物最多的學宮。學宮俗稱文廟、孔廟,專為祭祀孔夫子而設立
羅定市博物館是集收藏、陳列、研究于一體的國家三級綜合性博物館,內設文物管理中心。成立于1984年9月,新博物館大樓于2003年12月28日正式開館,坐落于羅定市羅城街道文博街。占地面積800
樓腳民居位于廣東省云浮市羅定市羅城街道辦事處石圍社區居委會樓腳。明末清初建筑,坐西北向東南,一路四進,依地勢逐級升高,面闊13.1米,進深37米,面積485平方米。硬山頂、龍船脊、平瓦,龍脊
南門頭大夫第位于廣東省云浮市羅定市羅城街道辦事處西區居委會南門頭。清中期建筑,又稱老大夫第,坐西北向東南,三路五進,面闊22米,進深47米,面積1034平方米。懸山頂,龍船脊,平瓦,修葺后多
歷史沿革:
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瀧水縣治從開陽鄉(今船步境內)遷至建水鄉羊祿埠(現城區南平圩),建衙署、學校,無城池。
明正統十三年(1448),為防瑤民進攻,瀧水縣署始筑土城。
明景泰五年(1454),瀧水知縣周剛搬遷縣署于今城區西北臨江處,同年七月始建磚石城墻,次年二月建成,周長3000多米。
從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瀧水縣在今羅城鎮境內建衙署起至今,羅城鎮作為縣、州、市政府駐地,已有700年的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