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 廣東省 > 云浮市 > 羅定市 > 羅城街道

廣東省云浮市羅定市羅城街道概況

[移動版]

羅城街道是廣東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羅定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羅定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羅定市人民政府駐地。羅城街道位于羅定市中部偏北,東經111°32′,北緯22°46′, 北面與附城、東北面與雙東街道接壤,東、西、南三面與素龍街道交界。地處羅定紅盆底部,屬河岸低丘地貌,西江支流羅定江繞城而過,年平均氣溫22℃,降雨量1400毫米,無霜期346天。城區面積19.1平方公里,轄東區、南區、西區、北區、中區、柑園、城東、石圍、細坑、區屋10個社區居委會,2009年末戶籍人口100713人。

-

建城歷史

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瀧水縣治從開陽鄉(今船步境內)遷至建水鄉 羊祿埠(現城區南平圩),建衙署、學校,無城池。明正統十三年(1448),為防瑤民進攻,瀧水縣署始筑土城。明景泰五年(1454),瀧水知縣周剛搬遷縣署于今城區西北臨江處,同年七月始建磚石城墻,次年二月建成,周長3000多米。從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瀧水縣在今羅城鎮境內建衙署起至今,羅城鎮作為縣、州、市政府駐地,已有700年的歷史。鎮內有文塔、學宮、菁莪書院、明清城墻、譚御史祠、大夫第等珍貴歷史名勝,文化積淀深厚,人杰地靈。1991年,羅定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

羅城鎮的政區建置幾經變動。元初屬瀧水縣建水鄉,明萬歷五年(1577)起劃為羅定州在城一圖,清代為羅定州一區附城團,民國初年屬羅定縣第一區城內鄉,1935年改設附城鎮,1939年改稱羅城鎮,“羅城” 之名從此出現。建國初期,羅城隸屬羅定縣附城區,1950年4月升格為區級鎮。1958年9月與潭井、素龍、赤坭、雙東等鄉合并設立羅城公社。1959年底,羅城公社管轄范圍變動,只轄原羅城鎮。1964年7月撤銷公社設立鎮,復名羅城鎮。2009年,撤鎮建街道。2011年底,轄東區、南區、西區、北區、石圍、細坑、柑園、城東、區屋10個社區,總面積18.8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十萬多人,流動人口60000多人

-

發展概況

羅城街道以手工業社和農機修配站為主體的鎮街工業,始辦于六七十年代。 到70年代末期,已辦有自來水廠、農機修配廠、電機廠、燈頭廠、電珠廠、繡品廠、被服廠、橡膠廠、棉氈廠、工藝廠、麻袋廠、編織廠等,主要產品有電機、電珠、燈頭、棉氈、橡膠制品和芒藤工藝制品。芒藤工藝制品廠由于產品工藝精美、質量上乘,成為廣東省、肇慶地區進出口公司定點產品出口生產企業。1980年全鎮企業職工2439人,工業總產值1861萬元。80年代后,大搞招商引資,發展 “三來一補”和“三資” 企業,在原有基礎上新辦了飼料廠、線毯廠、家具廠、日用化工廠和光明、羅城、西城、常青、嘉利5家服裝加工廠以及祥發、金華、恒隆3家“三資”企業,鎮街企業發展到21家,生產的服裝、純棉內衣、毛紗、彈力布、衣車腳架等產品95%以上出口外銷,成為廣東省服裝、泳衣產品加工出口基地,在肇慶市屬11個縣、區的鎮街工業經濟中處于領先地位。1990年企業職工增加到3885人,工業總產值14527.65萬元,創稅利381萬元。90年代中期,鎮街工業已與國有、二輕、鄉企工業并列成為羅定市四大工業經濟支柱,1996年至1999年連續4年被評為云浮市“鄉鎮企業十佳鎮”,1998、1999年均被評為云浮市“重鎮建設標兵單位”。“服飾”,祥發廠的“彈力布” ,金華廠的“毛紗”等成為特色紡織服裝品牌。總共投資1.90億元的羅定市自來水公司、祥發彈力針織布廠、金華實業有限公司為該鎮的骨干企業。羅定市自來水公司注冊資金1150萬元,有員工130多人,出廠水質達到國家GB5749-85生活飲用水標準,已通過國家資質驗收,日供水能力達10萬立方米,年產值達3.50億元。祥發彈力針織布廠是一家中外合資企業,投資900萬美元從德國、意大利、日本、瑞士等國家引進90年代先進的專業生產設備,建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從經、編、織到染色、印花的生產線,專業生產泳衣、健美服裝等彈力運動服裝面料,年產200萬米各種花式品種的高級彈力針織布,產品除在國內銷售外,還遠銷歐、美、亞洲的國家和地區。金華實業有限公司是羅定、香港的合營企業,有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7條毛紡生產線,集染、紡、織于一體,是一間配套成龍的毛紡生產企業,年產染整、散毛700噸,精紡毛紗1400多噸,提花毛衣100萬件。特別是其生產的全毛紗、純毛紗、兔毛紗質量上乘,深受客戶歡迎。2003年,全鎮有鎮街企業14家,工業總產值173737萬元,是1980年1861萬元的93倍。

羅城街道農業居民歷來有崇尚科學種養,因地因時制宜精耕細作的習慣。1984年以后,充分發揮地處城郊的優勢,水稻采用良種良法,蔬菜大搞套種間種,塘魚實施 “流水分級密養”,單產、總產大幅度提高。其中稻谷、塘魚年畝產均超1000公斤,成為“噸谷”、“噸魚”鎮,受到羅定縣、肇慶地區政府的獎勵。1990年以來,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在著力發展城郊型無公害蔬菜、花卉種植和塘魚、“三鳥”、生豬等種養業的同時,面向市場,充分利用農產品資源,大搞糧、油、豆、魚的深加工,“羅定豆豉”、“羅定皺紗魚腐”和“羅定三黃雞” 等特色農產品享譽省內外。2003年,在耕地面積減少到400畝的情況下,農業總產值仍保持增產增收的勢頭,實現906萬元,為1980年323萬元的近3倍。

羅城街道交通便捷,城郊有民航機場、火車站;國道324線、省道德朱線貫穿城區;城區設有3個汽車站,每日往返省內、外主要市、縣的長途大客車有200多個班次;公共汽車和出租小車在市內往來穿梭,羅定至香港開通直達對開客車。電力由省、市電網供應,充足穩定。供水由日供水量可達14.60萬噸的鎮屬羅定市自來水公司一、二水廠供應。郵政、電信、廣播、電視等各種設施配套完善。2001年10月,建成面積1400多平方米的鎮文化中心。中心內設培訓室、閱覽室、藏書庫、康樂室、歌舞廳、排練廳、健身室,組建有瀧江曲藝社、西區歌舞隊、羅城山歌隊、中區儀仗隊、北區樂隊、北區醒獅隊、東區醒獅隊、大新醒獅隊。鎮內有譚御史祠和平田祠文化室。2002年,辦起區屋社區等5個社區星光老年活動中心。2003年,有中學1所,小學7所,學生13600多人,教職工700多人。有建筑面積10000平方米、被衛生部定為一級甲等醫院和愛嬰醫院、被省評為百家文明衛生院的羅城醫院,10個社區衛生站,醫務人員共150多人。

羅城街道為市政府所在地,是羅定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環境優越。改革開放后,羅城進行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至2003年,新建、擴建瀧州路、迎賓路、興華路、興業路、大新路、鳳華路、龍園東路、工業二路、工業三路、柑園路、龍華路、沿江路、環城路,街道總長達60多公里。開辦了服裝、家具、家電、建材、電子通訊、摩托車、日雜百貨、農資等專業市場和8個農貿市場。建成龍崗花苑等20多個住宅小區。城區居民人均住宅面積32.21平方米。自來水覆蓋率100%,綠化率36.5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1平方米。

-

區位優勢

羅城街道區位優勢明顯,是溝通大西南連接珠三角的交通要道,交通十分便利。城區距羅定機場5公里,距南江港口岸碼頭60公里。市郊有羅定地方鐵路羅定站,是春羅鐵路與正在建設中的羅岑鐵路交匯點。城區有國道324線和省道德珠線通過。正在建設中的云岑高速公路與規劃建設的-、云陽高速公路在城區東部交匯。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亚洲一区二区国产精品无l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五月天宝贝 | 在线亚洲中文精品第1页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v一区二区 | 日本一本香蕉大道高清视频 | 亚洲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