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大坪鎮 | 隸屬:梅縣區 |
區劃代碼:441421104 | 代碼前6位:441421 |
行政區域:廣東省 | 地理分區:華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粵M |
長途區號:0753 | 郵政編碼:514000 |
轄區面積:約79.13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8600人 |
人口密度:109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12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圩鎮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舊時,該地圩鎮有一個石灰廠,廠前有棵大榕樹,樹下平坦寬闊,故名。…[詳細] |
秀湖村 | ~200 | 村莊 | 舊時,此村出來的多是秀麗人才,當地所耕作的農田處在低洼地帶,像湖一樣,故名。…[詳細] |
營里村 | ~201 | 村莊 | 該村是從原育豪大隊分出,原為仁義村,取自于“仁慈里”、“十二排”(“二”與“義”同音)二個自然村而得名。仁義顧名有仁有義,因順口后改稱營里村。…[詳細] |
育豪村 | ~202 | 村莊 | 舊稱拉塔泥、雷打樹;曾是一個貧窮落后的小村莊,四面環山,樹木濃密,每當雷雨季節,時常有雷擊樹木事件發生,故取名雷打樹。新中國成立后,取培育英豪之意,改…[詳細] |
清連村 | ~203 | 村莊 | 由三青徑和蓮塘兩個村合并而成。舊時,蓮塘村有大片蓮葉池塘,蓮和連同音,故名。…[詳細] |
雷甘村 | ~204 | 村莊 | 由雷風村和甘水村兩個自然村組成,故名。清末為大坪堡,民國后期1948年為大坪鄉,建國初屬梅西區,1956年為大坪鄉,1958年屬梅西人民公社,1960…[詳細] |
大坪村 | ~205 | 鎮中心區 | 因四面環山的小盆地,土地肥沃,地勢平坦,故名。…[詳細] |
平中村 | ~206 | 鎮鄉結合區 | 因地處全鎮即(大坪)的中心,故名。清末為大坪堡,民國后期1948年為大坪鄉,建國初屬梅西區,1956年為大坪鄉,1958年屬梅西人民公社,1960年從…[詳細] |
上和村 | ~207 | 村莊 | 舊稱嶂下村;因在村的上游有一座屏峰嶂(為上嶂、中嶂、下嶂)而得名。建國后,因村中姓氏復雜,希望各姓和睦共處,改稱上和村。…[詳細] |
坪畬村 | ~208 | 村莊 | 舊稱上畬;因當地村民居住和耕種的地勢較平坦,青山綠水環繞村莊,且其外山山高山路斜,客家話中斜與畬同音,故取名坪畬村。…[詳細] |
守臺村 | ~209 | 村莊 | 相傳古代在今三臺小學附近有一戶黎姓人家,取名黎坑;相傳舊時長年天氣干旱,水資源缺乏,田地不適合種植水稻,村民把田地改種番薯,顧名思義稱為薯田村。新中國…[詳細] |
三臺村 | ~210 | 鎮鄉結合區 | 三臺村的“三”意指“三奇山、舞鳳山、尖石筆山”三座山;“臺”來源于舊時村里的“臺茶”。清朝時期,在瑤上鎮的一個村民要到京城打官司,帶了本村種的茶準備在…[詳細] |
湯湖村 | ~211 | 鎮鄉結合區 | 據歷代老人口傳,約宋朝時期,由于該村中心地帶石縫里源源不斷冒出熱水,嚴寒冬天住在冒出熱水附近的村民用鋤頭開出兩個小湖,用于晚間洗澡。這樣既能節省燃料,…[詳細] |
地名由來:
歷史上,大坪灰廠前面有棵大榕樹,樹下平坦寬闊,由此而定名。
榮譽排行:
2021年6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大坪鎮人口數量為8600人,位列梅縣區各街道鄉鎮人口數量排行榜第19位。
2020年2月,大坪鎮被授予2019年度廣東省衛生鎮(縣城)榮譽稱號。
基本介紹:
大坪鎮位于梅縣西北部,距梅城25公里,總面積79.13平方公里,轄12個村委會、1個圩鎮社區居委會,16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8750人。大坪資源豐富,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基礎設施完善,環境優美。已探明的資源主要有:優質石灰石(儲量2億噸、可開采1億噸)、煤炭、溫泉(水溫高達42℃、含多種微量元素)、民用石材等。206國道途徑鎮內,縣道X020線貫穿全境,實現村村通水泥路;電力供應充足;通信覆蓋率和傳輸質量高;市場街道寬暢整潔;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配套設施日趨完善。全鎮一、二、三產業結構合理,工農業產值比例達到59:41。工業圍繞“以質量求生存,以效益促發展”的方針,合理利用和開發本地資源,以
歷史沿革:
清代,為大平堡。
民國二十年(1931年),改堡為區、鄉,為第五區的一部分。
民國三十年(1941年),屬第二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梅西區。
1956年,為大坪鄉。
1958年,建立梅西人民公社。
1960年,從梅西分出大坪人民公社。
1983年,撒社建區。
1987年,改稱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