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九江鎮 | 隸屬:南海區 |
區劃代碼:440605121 | 代碼前6位:440605 |
行政區域:廣東省 | 地理分區:華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粵Y |
長途區號:0757 | 郵政編碼:528000 |
轄區面積:約94.7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1.83萬人 |
人口密度:約2304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4個社區、7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江濱社區 | ~001 | 主城區 | 江濱社區簡介
管轄面積: 0.48平方公里 居民數: 戶籍人口1516人
負責人: 麥桂均 聯系電話: 86553188
組織成員: 1、社…[詳細] |
儒林社區 | ~003 | 主城區 | 儒林社區簡介
管轄面積: 0.46平方公里 居民數: 4798
負責人: 陳啟文 聯系電話: 86552024
組織成員: 1、社區黨總支部…[詳細] |
沙口社區 | ~004 | 主城區 | 沙口社區簡介
管轄面積: 0.46平方公里 居民數: 2381人
負責人: 曾勝洪 聯系電話: 86551338
組織成員: 曾志財、梁錫培…[詳細] |
水南社區 | ~006 | 城鄉結合區 | 水南社區簡介
管轄面積: 2.27平方公里 居民數: 3059
負責人: 聯系電話:
組織成員: 1、社區黨總支部書記:何家洪,社區居委…[詳細] |
下西社區 | ~007 | 城鄉結合區 | 下西社區簡介
管轄面積: 4.814平方公里 居民數: 5589
負責人: 張仕成 聯系電話: 13702996668
組織成員: 1、社區…[詳細] |
南方社區 | ~008 | 城鄉結合區 | 因位于九江鎮南面,故名。明萬歷年間,村境屬九江堡南區79圖村心和下村地域。光緒、宣統年間,屬九江堡南方地域。民國17年置南方村,19年改鄉建制,34年…[詳細] |
朗星社區 | ~010 | 城鄉結合區 | 據傳朗星所轄的幾個自然村,聚居在河灘高朗的地勢上,四周魚塘河涌星羅棋布,在日光的映照下,幾個村莊有如幾顆明星在閃爍,熠熠生輝,取其意名朗星,故名![詳細] |
沙咀社區 | ~011 | 城鄉結合區 | 相傳開村之初,村南部為西江左岸的沙灘邊沿,故名![詳細] |
敦根社區 | ~012 | 城鄉結合區 | 敦根社區簡介
管轄面積: 2.1平方公里 居民數: 989
負責人: -宏 聯系電話: 86500796
組織成員: 1、社區黨總支部書記、…[詳細] |
梅圳社區 | ~013 | 城鄉結合區 | 據說清朝年間,村民習慣在榕樹下拴牛,有人稱之為“牛圳”,其后眾口相傳,遂成村名。后村人嫌“牛圳”不雅,改為梅圳,故名![詳細] |
大谷社區 | ~014 | 城鄉結合區 | 大谷社區簡介
管轄面積: 1.8平方公里 居民數: 2864
負責人: 聯系電話:
組織成員: 1、社區黨總支部書記、社區居委會主任:1…[詳細] |
河清社區 | ~015 | 城鄉結合區 | 因位于西江河畔,古傳曾稱古潭、河溪、清溪,后取名河清,故名![詳細] |
下北社區 | ~016 | 城鄉結合區 | 因屬原九江堡北方南部,故名。1950年至1953年,成立下北鄉政府。1963年3月,由李涌、大正兩個大隊合并設置大正大隊。1966年更名為建中大隊。1…[詳細] |
上東社區 | ~017 | 城鄉結合區 | 明萬歷年間,村境屬九江堡東區34圖下圍地域。清末,屬九江堡東方地域。1953年4月始置上東鄉,鄉名意為東方北部,故名![詳細] |
英明社區 | ~018 | 城鄉結合區 | “英明”乃沿用解放初生產合作社之名稱。明初建村。曾與南金合稱南畔村。1956年成立英明生產合作社,后以此為村名。“英明”二字含有人杰地靈,前途光明的意…[詳細] |
沙頭社區 | ~019 | 城鄉結合區 | 沙頭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12,為城鄉結合區。…[詳細] |
璜磯社區 | ~035 | 城鄉結合區 | 清宣統年間為璜磯村,屬河清堡。民國17年屬璜煙六鄉。19年置璜磯鄉。25年撤璜磯鄉,村境屬璜河鄉。34年12月撤銷璜河鄉,村境屬南勝鄉。1953年4月…[詳細] |
石江社區 | ~037 | 城鄉結合區 | 石江原名石崗,但該村并無山崗,四周環水,后易名為石江,故名。…[詳細] |
北村社區 | ~041 | 城鄉結合區 | 因地處沙頭堡以北,故名。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已成村,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為沙頭堡北村;清宣統二年(1910年)稱北村鄉;1950…[詳細] |
西橋社區 | ~042 | 主城區 | 西橋社區:2020年12月成立,由沙頭社區析置而來![詳細] |
新龍村 | ~201 | 城鄉結合區 | 下轄新涌與龍涌,各取一字得名,且是當地村民的自治組織,故名![詳細] |
上西村 | ~206 | 城鄉結合區 | 名取原屬九江堡西方北部之意,且是當地村民的自治組織,故名![詳細] |
海壽村 | ~208 | 村莊 | 取臨近的海心沙與壽亭沙,各一字,且是當地村民的自治組織,故名![詳細] |
下東村 | ~211 | 城鄉結合區 | 意為原九江堡東方南部,且是當地村民的自治組織,故名。…[詳細] |
煙南村 | ~214 | 城鄉結合區 | “煙南”為其下轄“煙橋”、“南水”2個自然村的合稱,且是當地村民的自治組織,故名![詳細] |
鎮南村 | ~216 | 城鄉結合區 | 清宣統年間,村境屬鎮涌堡。民國17年置南石鎮三鄉,屬南海縣第一區。25年撤銷南石鎮三鄉,村境屬南煙鄉。34年12月撤銷南煙鄉,村境屬南勝鄉。1953年…[詳細] |
南金村 | ~222 | 城鄉結合區 | 建村時稱南畔,南金之名,取“南國之金”的意思,且是當地村民的自治組織,故名![詳細] |
物流產業園九江片一區社區 | ~401 | 主城區 | 物流產業園九江片一區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11,為主城區。…[詳細] |
物流產業園九江片三區社區 | ~403 | 主城區 | 物流產業園九江片三區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11,為主城區![詳細] |
物流產業園沙頭片一區社區 | ~404 | 主城區 | 物流產業園沙頭片一區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11,為主城區。…[詳細] |
物流產業園沙頭片二區社區 | ~405 | 主城區 | 物流產業園沙頭片二區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11,為主城區![詳細] |
地名由來:
九江鎮因南有九條涌(古時以“九”表示多數)通連西江,故名九江。
基本介紹:
現九江鎮于2005年1月10日由原九江、沙頭兩鎮整合而成。合并后,新九江位于南海西南部,緊鄰西樵、順德、高明、鶴山、新會等市鎮,面積94.7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9.9萬多人,外來人口5.5萬多人,下設5個社區居委會,23個行政村,是珠江三角洲為數不多的典型水鄉,也是南海著名的僑鄉。全鎮有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15萬,足跡遍布世界60 多個國家和地區。
九江境內水陸交通便利,325國道、佛開高速、龍高公路、九樵公路縱橫交錯,籌建中的“珠二環”高速公路穿越該鎮,西、北江干流更成環抱狀流經鎮的南北兩部,江岸線總長達27.5 公里,水陸交通條件在南海尤為突出。
九江是一個典型的“魚米之鄉”,境內河涌
榮譽排行:
2024年9月,2024年度全國千強鎮名單揭曉,九江鎮位列第81名。
2024年8月,佛山市“百千萬工程”第二批典型鎮村名單公布,九江鎮榜上有名。
2024年7月,2024中國綜合競爭力百強鎮名單發布,九江鎮榜上有名,位列第69名。
2024年5月,2024年全國鎮域經濟500強榜單發布,九江鎮位列第62名。
2023年10月,2023年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名單發布,九江鎮位列第83位。
2023年9月,2023中國綜合競爭力百強鎮揭曉,九江鎮位列第70。
2023年9月,2023年全國五百強鎮名單發布,九江鎮位列第75。
2022年10月,2022年淘寶鎮名單發布,九江鎮上榜。
2022年9月,2021中國百強鎮名單揭曉,九江鎮位列第64位。
文化旅游:
煙橋古村位于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煙南村委會。從“孝廉公”由南雄珠璣巷遷來南海九江石龍村,傳六代至慕莊公,明朝正統年間(1436-1449年)遷往煙橋,并于明代正統十四年(1450年)建村
灶崗遺址位于南海市九江鎮大同。年代為商時期。1978年發掘134平方米。堆積厚達兩米,含大量貝殼。發現房址3座,有硬土居住面、火塘、柱洞等遺跡,一號房址面積約10平方米。其它遺跡有灰坑10個
吳家大院原處廣東佛山南海區九江鎮十三灣中的第二灣,現在人民路40號,占地有7000平方米左右,是由越南華僑吳庚南及暢如兄弟始建于清末光緒年間(1887年),吳庚南,祖籍九江鎮梅圳村。早年遠離
“良二千石”牌坊在南海九江鎮下西村西坊。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牌坊柱上抬梁,大青磚飾砌斗拱模樣構筑,歇山頂,琉璃瓦滴水,四柱為西樵山粗面巖石打制,
“慈悲宮”牌坊在南海九江下西村翹南約慈悲宮內,始建于明代,為山字形四柱三間樓式牌坊,通高6米。牌坊柱上抬梁,大青磚飾砌斗拱模樣構筑,歇山頂,琉璃瓦滴水,四柱為西樵山粗面巖石打制,牌坊柱下鑲嵌
歷史沿革:
明洪武四年(1371年),九江境域屬南海縣鼎安都。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置九江主簿,轄九江等五堡。
民國初年,撤銷九江主簿,置第一區,仍轄九江等五堡。
民國十五年(1926年),九江堡劃出設立省轄九江市。
民國十八年(1929年),九江市回歸南?h轄。
1950年,屬第五區。
1955年10月,第五區改稱九江區。
1958年,成立九江公社。
1980年,分出沙頭公社。
1983年,撤銷公社設九江區。
198
有著悠久歷史的九江雙蒸酒,在南海內外都是知名品牌。這樣一個有著特殊歷史價值和地方特色的知名產品,如何保護和促進發展,既推動南海區域品牌產品規范化和文化傳承,又推動地方的經濟發展,是十分值得思考的話題。
馮夏威(1876~1905年)沙頭鎮北村鄉六約坊人。年少父母雙亡,貧無所依。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只身越洋至墨西哥傭力自給。目睹華工受到當地殖民主義者的欺凌,甚感不平,常起而-,雖屢遭殖民當局逮
程可則(1627~1676年),別字周量,又字湟溱,南海九江大同人,其祖先自河南遷來南海,曾在佛山松桂里居住。父親是教書先生,可則幼承家教,5 歲讀書,能過目不忘,10 歲能文,有“神童” 之稱,至青
朱完(1558—1617年)字季美,號白岳山人,南海縣九江人。17歲由順德縣學選充廩膳生員,隨父在廣州北郊筑虹岡別業、環谷山莊及清暉、師古、巢云等精舍,栽竹數萬竿,梅數百株,儲金石、字畫于其中,有花竹
馮伯恒(1914~1985),廣東省南海縣人,出生于澳門。民國20 年(1931)“九· 一八”事變后,馮伯恒隨父母回到廣州,進中山大學高中部學習。1933 年畢業升入中0學院政治系。當時中大學生愛國
中國當代骨傷科流派十大名家之一何竹林,廣東南海人,生于1883年,從清末經民國到新中國,懸壺濟世70個春秋。1972年在廣州辭世,終年90歲。何竹林父親何良顯,精通武術,擅長骨科,行醫為業。何竹林受父
陳博民 字克濟,號東山,南海九江人。家居桑園圍西堤內,因感西潦為患,壞廬墓,淹禾稼,民常受其害。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乘朝廷遣使修天下水利之機,悉心手繪圍內倒流港深廣圖冊,探析成患始因,自費赴
鄧士憲(1771—1839年)字臨智,號鑒堂,沙頭鎮大坑村人。清嘉慶四年(1799年)考充左翼宗學教習,得授內閣中書。嘉慶七年成進士,選庶吉士,補兵部職方司主事、員外郎,升武選司郎中。嘉慶二十一年,以
區劃: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