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良溪村 | 隸屬:棠下鎮 |
區劃代碼:440703101208 | 代碼前6位:440703 |
行政區域:廣東省 | 地理分區:華南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粵J |
長途區號:0750 | 郵政編碼:529000 |
城鄉分類:村莊 | 分類代碼:220 |
地名由來:
南宋咸淳十年(1274),謝姓祖先從南雄珠璣巷遷此,隨后羅姓97人,36個姓氏來此定居。此處蓢草叢生,溪流潺潺,初時稱為蓢底。又因溪水養育一方人,寓意良才涌現、溪水長流之意,故名。明洪武年間(1368-1398),蓢底村改為良溪村。
基本介紹:
良溪,又稱“蓢底”,座落在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北面,與鶴山市雅瑤鎮相鄰,面積有7.6平方公里,現常住村民有1724人,500多戶,分四個自然村,由6個村民小組組成,主要產業:農業、漁業,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是一個開基久遠、歷史文化內涵非常豐富而且至今保護較為完好的古村落。
良溪古村是南遷始祖羅貴率眾南遷的終點站,也是集中原文化、嶺南文化與海外文化交接的一個重要的中轉站,故又稱之為“后珠璣巷”。良溪村還被授予“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廣東省古村落”之稱。它保留了迷人的自然風光,有氣勢宏偉的羅氏大宗祠,明代護村墻,古老的龍船脊民居,村內盡現明、清、民國建筑風格;它流傳著地道的飲食文化,有良
榮譽排行:
2025年3月,被命名為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
2021年4月,良溪村被授予新一批江門市文明村鎮稱號。
2021年2月,司法部、民政部公布良溪村為第八批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
2020年12月,良溪村上榜2020年廣東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單位名單。
2019年9月,良溪村上榜2018年廣東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單位名單。
2014年11月,良溪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014年2月,良溪村入選為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2009年12月,良溪村入選第二批廣東省歷史文化名鎮名村。
文化旅游:
良溪羅氏大宗祠位于棠下鎮良溪村。建于明代,羅氏后人為紀念南宋時從南雄珠璣巷遷至定居的先祖羅貴而建。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重建,乾隆、道光年間曾進行修繕,清咸豐十年(1860年)由羅天池
良溪舊稱蓈底,村中有建于乾隆元年(1736年)“旌表節婦羅門吳氏”的貞節牌坊;有占面積2439平方米、建筑面積1370平方米、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的“羅氏宗祠”。清道光六年進士翰林“
“節孝流芳”坊位于蓬江區棠下鎮良溪村,年代為清。2008年9月27日,被公布為江門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1951年改屬新會縣第三區西北鄉管轄;1958年屬新會縣中心管理區管轄;1961年屬新會縣棠下公社管轄,稱良溪大隊;1984稱良溪鄉;1988年稱良溪管理區;1999年稱良溪村委會至今;2002年屬于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管轄。
周邊相關:
良溪村附近有良溪羅氏大宗祠、良溪古村、陳白沙紀念館、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江門中山紀念堂、新寧鐵路北街站舊址等旅游景點,有杜阮大頂涼瓜、良溪柑普茶、石爆牛仔肉、江門鴨肝腸、三桁瓦菜刀、杜阮雞等特產,有荷塘紗龍、白沙茅龍筆制作技藝、火畫扇、崖門海戰流傳故事、臺山民歌等民俗文化。
良溪柑普茶--江門市名特優新農產品我國用柑橘皮配茶已千年歷史,“茶圣”陸羽在《茶經》中就提到過“加入橘皮煮茶”。而“普洱”和“陳皮”的正式邂逅,卻是發生在江門市的良溪古村落。柑普茶代表著良溪村的本土民
區劃: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良溪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