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黃坡鎮 | 隸屬:吳川市 |
區劃代碼:440883109 | 代碼前6位:440883 |
行政區域:廣東省 | 地理分區:華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粵G |
長途區號:0759 | 郵政編碼:524000 |
轄區面積:約78.4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3.69萬人 |
人口密度:約1746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29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城區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因居委會駐于黃坡鎮城區,故名。1949-1957年起名城區鄉;1958-1983年改名為城區大隊;1983-1986年改名為城區鄉政府;1986年改名…[詳細] |
官江村 | ~201 | 村莊 | 1952年屬水潭行政村,1957年屬水潭小鄉,1958年屬水潭大隊,1961年屬大岸小公社,1964年分出為官江村,1983年改為官江鄉,1987年改…[詳細] |
三柏屯村 | ~202 | 村莊 | 1958年為三柏坉大隊,1983年為三柏坉鄉,1985年為三柏坉村委會,1989年改為三柏坉管理區,1999年再改為三柏坉村委會,一直沿用至今。…[詳細] |
水潭村 | ~203 | 村莊 | 1958年命名水潭大隊,1983年為水潭鄉,1985年為水潭村委會,1989年為水潭管理區,1999年為水潭村委會,一直沿用至今。…[詳細] |
大院村 | ~204 | 村莊 | 因意為房屋多,進深大的院落,故名。在人民公社時期屬黃坡人民公社,那羅大隊稱為黃坡公社那羅大隊大院鄉,后來人民公社改為黃坡鎮人民政府,就把那羅大隊分為兩…[詳細] |
那羅村 | ~205 | 村莊 | 1952年設為那羅行政村,1957年屬水潭鄉,1958年屬水潭大隊,1961年設為那羅小公社,1964年改為那羅大隊,1978年分開那羅、亭梓兩個大隊…[詳細] |
馬兆村 | ~206 | 村莊 | 1952年為馬兆行政村,1957-1958年屬枚陳鄉,1964年為馬兆大隊,1978年與馬容分開為兩個大隊,1981年又并為馬兆大隊,1983年改為馬…[詳細] |
枚陳村 | ~207 | 村莊 | 1952年為枚陳行政村,1957年改為枚陳鄉;1958年改為枚陳大隊;1961年為平定小公社,1964年又分為枚陳大隊,1978年分大枚陳、小枚陳兩個…[詳細] |
平城村 | ~208 | 村莊 | 1958年名為平城大隊,1983年名為平城鄉,1985年名為平城村委會,1989年名為管理區,1999年名為平城村委會,一直沿用至今。…[詳細] |
福嶺村 | ~209 | 村莊 | 1957年組建稱福嶺大隊,1983年稱福嶺鄉,1986年改稱福嶺村委會,1988年稱福嶺管理區,1999年復稱福嶺村委會,一直沿用至今。…[詳細] |
蓼羅村 | ~210 | 村莊 | 1952年屬行政村,1957年為蓼羅鄉,1958年改為蓼羅大隊,屬平定公社管理,1978年分蓼羅、下蓼大隊,1982年合并蓼羅大隊,1989年改為蓼羅…[詳細] |
嶺博村 | ~211 | 村莊 | 原于1964年與蓼羅大隊分開后為龍塘大隊,1982年成立吳川縣黃坡鎮人民政府,1983年成立嶺博村委會,1992年成立嶺博管區,1999年再成為嶺博村…[詳細] |
牛路頭村 | ~212 | 村莊 | 1958年成立牛路頭大隊,1983年改為牛路頭鄉,1985年改為村委會,1989年-1992年改為牛路頭管理區,1999年改為牛路頭村委會,一直沿用至…[詳細] |
上馬村 | ~213 | 村莊 | 1958年統稱上馬大隊,1983-1985年稱上馬鄉,1985-1989年稱上馬村委會,1989-1999年稱上馬管區,1999年至今稱上馬村委會,一…[詳細] |
大岸村 | ~214 | 鎮鄉結合區 | 1958年成立大岸大隊,1983年改為大岸鄉,1985年改為大岸村委會,1989年改為大岸管區,1999年改為大岸村委會,一直沿用至今。…[詳細] |
平澤村 | ~215 | 鎮鄉結合區 | 1952年為平澤行政村,1959年為平澤小鄉,1958年為平澤大隊,1983年為平澤鄉,1985年為平澤村委會,1989年為平澤管理區,1999年為平…[詳細] |
黃坡村 | ~216 | 鎮鄉結合區 | 1952年屬鄭屋行政村,1957年屬鄭屋小鄉,1958年屬大屋大隊,1961年屬黃坡小公社,1964年分出為黃坡村大隊,1978年分為黃坡村、坡尾村兩…[詳細] |
新屋村 | ~217 | 村莊 | 1961年屬稱冼村行政村,1957年屬水潭小鄉,1958年屬水潭大隊,1961年屬那羅小公社轄管,1964年為新屋大隊,1978年改革分為新屋,冼村兩…[詳細] |
塘祿村 | ~218 | 鎮中心區 | 1958年設立唐祿大隊,1983年改為唐祿鄉,1985年改為唐祿村委會,1989年改為唐祿管理區,1999年改為唐祿村委會,一直沿用至今。…[詳細] |
嶺頭村 | ~219 | 鎮鄉結合區 | 1957年組建嶺頭村委會,1983年稱嶺頭鄉,1986年改稱嶺頭村委會,1988年稱嶺頭管理區,1999年復稱嶺頭村委會,一直沿用至今。…[詳細] |
磐石村 | ~220 | 村莊 | 1958年設立磐石大隊,1983年改為磐石鄉,1985年改為磐石村委會,1989年改為磐石管理區,1999年改為磐石村委會,一直沿用至今。…[詳細] |
唐基村 | ~221 | 村莊 | 1950年屬黃坡第六區、中山行政村,1958年成立大隊,1983年大隊改為鄉,1985年改為村委會,1989年改為管區,1999年至今為唐基村委會,一…[詳細] |
林屋村 | ~222 | 村莊 | 1958年為林屋大隊,1985年改為林屋村委會,1983年改為林屋鄉,1989年改為林屋管區,1999年改為林屋村民委員會,一直沿用至今。…[詳細] |
里屋村 | ~223 | 村莊 | 1950年屬黃坡第六區,名里屋行政村,1957年屬林屋小鄉,1958年屬林屋大隊,1961年屬川西小公社,1964年改為大隊,1975年屬中山公社,1…[詳細] |
端德村 | ~224 | 村莊 | 1950年屬黃坡第五區,名端德行政村,1957年改為小鄉,1958年改為大隊,1961年屬川西小公社,1964年又改為大隊,1975年屬中山公社,19…[詳細] |
中山村 | ~225 | 村莊 | 1950年屬黃坡第六區,名中山行政村,1957年改為小鄉,1958年改為大隊,1961年屬川西小公社,1964年改為大隊,1975年屬中山公社,198…[詳細] |
三柏村 | ~226 | 村莊 | 1958年成立大隊,1983年改為鄉,1985年為村委會,1989年為管區,1999年改為村委會,一直沿用至今。…[詳細] |
鄭屋村 | ~227 | 村莊 | 1951年屬黃坡第六區,名鄭屋行政村,1957年改為小鄉,1958年改為大隊,1961年屬黃坡小鄉,1964年又改為大隊,1975年屬中山公社,198…[詳細] |
烏坭村 | ~228 | 村莊 | 1952年屬黃坡第六區,端德行政隊,1957年屬端德小鄉,1958年屬三柏大隊,1961年屬三柏小公社,1964年屬三柏大隊,1975年屬中山公社,1…[詳細] |
穩村村 | ~229 | 村莊 | 1951年屬黃坡第六區,名鄭屋行政村,1957年改為小鄉,1958年改為大隊,1961年屬黃坡小鄉,1964年又改為大隊,1975年屬中山公社,198…[詳細] |
地名由來:
黃坡鎮因吳川縣志記載,此地原名“叮當”圩,明萬歷年間有黃姓兄弟擊敗海盜,地方安寧,集市成圩,命名黃坡圩。鎮政府駐址設于黃坡圩,是轄區,故名。
基本介紹:
位于廣東省湛江市吳川市西南部的衛星鎮,2005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位于廣東省湛江市吳川市西南部,黃坡鎮2005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該鎮屬熱帶濕潤區氣候,境內江河縱橫,土壤肥沃,面積78.4平方公里,原下轄17個農村管理區1個城鎮管理區(后中山鎮并入黃坡鎮)。該鎮總人口83883 人,男女比例為1.098:1,家庭戶戶數18700 戶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1])。黃坡鎮是一個集工、商、貿易為一體的港口城鎮,是經國務院批準的工業衛星鎮。黃坡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廣湛公路325線國道縱貫鎮中心。市場繁榮,貿易活躍,有廣東省鄉鎮最大的農貿市場一個,建筑
榮譽排行:
2021年6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黃坡鎮人口數量為13.69萬人,位列吳川市各街道鄉鎮人口數量排行榜第2位。
文化旅游:
吳氏大宗坐落于廣東省吳川市黃坡鎮水潭村,占地1200平方米,祠左有占地約360平方米之長房小宗祠,祠右有占地約400平方米之道南公祠。吳氏大宗祠距今300多年歷史,由于舊祠湫隘,公元1754
李漢魂故居(含勤園、儉園、村口門樓)座落于黃坡鎮嶺頭村,建于抗戰時期,占地面積約12000平方米,有多間建筑,主間設有勤園、儉園,配有值班室、涼亭、花園等,貫通布衣一巷、二巷,規模較大,整齊
歷史沿革: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至1951年,為吳川縣治。
1952年,吳川縣治遷梅菉,黃坡改為吳川縣第六區。
1958年,改為黃坡人民公社。
1975年5月,從黃坡人民公社析置出中山人民公社。
1983年9月,撤銷公社改為黃坡社區。
1987年4月,撤區建鎮。
2004年1月,黃坡鎮與中山鎮重新合并。
吳川蟛蜞汁價廉物美,清香可口,能下氣化痰,去積膩,助消化,是當地人極喜愛的佐餐醬品小食和調味品,也是饋贈遠方親友極富地方風味的珍稀禮品。吳川蟛蜞主要繁殖
醋腌制,酸甜脆嫩,開胃去滯,是黃坡的特色土產。據中醫理論,蒜頭性味辛溫,入脾、胃、肺,其功用行滯氣,暖脾胃,消積解毒、殺蟲,有“土里長出的青霉素”的美稱。據說,古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時,民工們就是靠大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