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西區街道 | 隸屬:中山市 |
區劃代碼:442000004 | 代碼前6位:442000 |
行政區域:廣東省 | 地理分區:華南地區 |
行政級別:街道 | 車牌代碼:粵T |
長途區號:0760 | 郵政編碼:528400 |
轄區面積:約13.3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13.31萬人 |
人口密度:10008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9個社區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煙洲社區 | ~001 | 主城區 | 煙洲社區簡介煙洲居民委員會成立于1990年10月,由原西苑居委會改名為煙洲居委會。2000年11月10日,中山市民政局發出《關于同意西區辦事處調整部分…[詳細] |
廣豐社區 | ~003 | 城鄉結合區 | 清嘉慶年間(1786—1820年),香山縣黃圃、阜圩人到廣豐墾植水果。1927年,中山縣二區谿角鄉富紳接收地產,村民受其雇用,重新圍墾近2000畝(包…[詳細] |
西苑社區 | ~005 | 主城區 | 西苑社區位于富華道以南,東至岐江河,南至博愛路,西至105國道,北至富華道。地處江畔新村西苑大街13棟104號。社區總面積213000平方米,綠化面積…[詳細] |
長洲社區 | ~006 | 主城區 | 長洲古稱煙洲,在南宋時,屬香山縣仁厚鄉轄下的一個小海島。煙洲是長洲的別名,源自南宋紹興年間,香山置縣后,當時為使海上來縣城的船只不迷失方向,在石岐山燒…[詳細] |
后山社區 | ~007 | 主城區 | 后山社區居民委員會位于中山市西區,緊靠馬山的東面,與石岐僅一河(岐江河)之隔。中山一路從轄區的腹地中南北貫通,形成南接富華道,東連光明路、蓮員路,北通…[詳細] |
沙朗社區 | ~008 | 城鄉結合區 | 沙朗社區位于石岐城區的北大門,鄰近105國道,交通便利;全社區地理區域面積達3.87平方公里。80年代前全社區耕種面積達4500畝,現時只余1028畝…[詳細] |
隆昌社區 | ~009 | 城鄉結合區 | 隆昌社區位于西區的北大門,105國道兩邊,轄區面積為2.6平方公里,下設七個小組,共有居民564戶、2284人,在本轄區共有企業約78家,其中知名企業…[詳細] |
隆平社區 | ~010 | 城鄉結合區 | 隆平社區概況建國前,土匪大天二在該村設卡,名為“隆平卡”而得名。建國后,土改時改為隆平村。因沙田區不習慣叫“村”,土改后就不用“村”字,只稱隆平。又因…[詳細] |
彩虹社區 | ~011 | 主城區 | 彩虹社區基本情況
西區彩虹社區居委會位于中山市西區彩虹大道63號,東至金沙花園,南至第一居,西至昌平小學,北至金港小區,占地面積2.8平方公里,…[詳細] |
地名由來:
西區街道因地處市舊城區石岐西部的岐江河西岸,故名。
榮譽排行:
2021年5月,根據廣東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西區街道人口數量為10萬人,位列中山市各街鎮人口數量排行榜第18位。
2020年11月,水利部公布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西區街道上榜。
基本介紹:
西區位于中山市城區西部,是中心城區的西大門,面積25.21平方公里,轄9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常住人口約10萬人,其中戶籍人口4萬多人。廣珠輕軌、105國道、廣珠公路、江中公路、新岐江公路、北外環、博愛路、富華道、中山路以及正在建設的太澳高速、小欖快線等道路縱橫穿越,是中山重要的交通樞紐。
西區自1984年建區、1999年與原沙朗鎮合并以來,在歷屆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經過30多年的努力,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經濟實力位居全市前列,在2004年成功創建省教育強區,在2006年成功創建市經濟強區。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4.9億元,增長6%;第三產業增加值85.1億元,增長
文化旅游:
岐江公園位于中山市的中心地帶,原來是一個造船廠,一個工業化遺址。它是在造船廠舊址上改建而成的主題公園,引入了一些西方環境主義、生態恢復及城市更新的設計理念,是工業舊址保護和再利用的一個成功典
煙洲書院位于西區長洲村,建于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鄉紳黃虞臣等創建。該書院坐北向南,三進三間布局,面積540平方米。硬山式頂建筑,前進和后進為磚木結構,二進為抬梁式木結構。前進二進
中山黃氏大宗祠位于中山市西區長洲村。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歷代均有重修。該祠坐北向南,三間三進布局,中、后座置有左右廂房,其規模布局頗大,面積1600平方米。抬梁式木構架,前檐園盤形坐斗,上置如
歷史沿革:
南宋,屬香山縣城的西部。
民國元年(1912年)后,屬第一區長洲鄉、后山兩鄉。
1953年后,南北兩地分屬岐江區和煙墩區,統稱石岐鎮西郊。
1959年,為環城公社。
1966年,屬郊區公社。
1982年10月,始設石岐鎮人民政府西郊辦事處。
1984年2月,屬中山市區,同年3月1日成立中山市人民政府石岐西區辦事處。
1988年6月,長洲、后山兩村并入。
1996年10月,改稱中山市人民政府西區辦事處。
1999年7
黃冷觀(1883—1938) 原名顯成,字君達,別字仲弢,號冷觀,香山縣長洲后山村人,為清末最后一科秀才。知名報業家和小說家。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父親屺香是粵林大儒,以經史、詞章之學而著稱。清末,其在
黃紹昌(1836—1895)字芑薌。長洲后山村人。居住于石岐仁厚里。出身書香世家。早年游學于陳澧、劉融齋。曾被閩督何璟聘為記室。清光緒四年(1878)選學海堂專課肄業生。光緒十一年(1885)乙酉科舉
黃健(1906—1982) 又名如誠、字曉生,香山縣長洲村人。民國14年(1925)在中山縣立中學讀書時就從事革命活動,曾任學生聯合會及新學生社中山分社負責人、中山學生救亡工作團副團長、廣東省學聯第一
黃衍樞(1922—1946)曾用名黃志、黃智。民國11年(1922)6月出生于長洲北村。1937年在叔父黃錦棠影響下參加長洲戰時服務團,1938年8月參加中國共產黨,同年10月加入廣東青年抗日先鋒隊中
黃錦棠(1912—1944)曾用名黃頡、黃貫夫,民國元年(1912)2月15日出生于長洲北村。廣東省立第一中學(廣雅中學)畢業后回到中山,先后執教于煙州小學、北山小學、會同小學、牛起灣小學、雍陌小學、
黃祖芬(1907—1992) 長洲后山村人,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7月1日出生,報業家和小說家黃冷觀長子。民國8年(1919)五四運動發生時,其年僅12歲,正在石岐第一高等小學就讀,受愛國熱潮影響
黃煥南(1856—1936) 又名黃珠。清咸豐六年(1856)3月26日出生于香山縣長洲。17歲赴澳大利亞謀生,最初在雜貨店當勤雜工,利用業余時間刻苦補習文化及學習英文,經12年艱苦奮斗,積累資金與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