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下橋圩形成于明正德年間,原稱隆盛市(圩),后因址傍省道公路橋——下橋而改稱下橋市(圩)。明清時期屬積善鄉。民國20年(1931年)為六區的板橋鎮;民國29年屬一區;民國30年10月,隸屬青橋鄉,稱下橋保。1950年5月改設徐四區,領行政村5個;1957年12月31日,撤區后改稱下橋鄉,領高級農業社6個;1958年10月成立下橋鎮人民公社(又東方紅公社),轄生產大隊18個;1983年改為下橋區;1987年改稱下橋鎮。地理位置 下橋鎮位于縣境北部,總面積1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5萬畝。東與曲界,南與城北,西與邁陳等鄉鎮相鄰,北與雷州市英利鎮接壤。鎮駐地下橋圩,地處東經110°07′,北緯20°27′。自然環境 下橋鎮地處雷州半島腹部,屬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年均氣溫232℃,年均降雨量1364毫米。地勢平緩,土質大部分為玄武巖發育而成的磚紅壤土,小部分為粗骨磚紅壤,土地肥沃。境內有合溪水庫,水資源、土地資源與森林資源豐富,是盛產劍麻、蠶桑、北調瓜菜、蔗糖之鄉。 人口狀況 2004年底,下橋鎮總人口42100人。其中,農業人口36300人,占總人口86.2%,非農業人口5800人,占總人口13.8%。 市政建設 下橋鎮行政轄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和下橋、北插、橋北、橋南、那利、南豐、旋安、邁堝、信橋、拔園、高田、石板、北良等12個村民委員會及鎮屬農場。2004年,城區面積3.4平方公里。城區現有主要道路4條,總長3.6公里,總面積4.5萬平方米。2003年投資700萬元配套完善橋頭住宅小區建設。有日供水量210噸的自來水廠1座。有容量31500伏的變電站1座。自動電話容量850多門。對外交通 207國道南北貫穿下橋鎮境,素有徐聞北邊門戶之稱,北上可達湛江、廣州、深圳、珠海等地。南下經海安,可通達我國最大特區海南省。有運輸單位39家,客、貨、運汽車68輛。特色產品 下橋鎮已形成種植甘蔗、蠶桑、劍麻、北調蔬菜、香蕉等五大商品基地。其中甘蔗、蠶桑是我縣十大商品生產基地的兩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