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沙扒鎮 | 隸屬:陽西縣 |
區劃代碼:441721105 | 代碼前6位:441721 |
行政區域:廣東省 | 地理分區:華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粵Q |
長途區號:0662 | 郵政編碼:529500 |
轄區面積:約9.2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76萬人 |
人口密度:約3000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5個社區、4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沙扒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相傳古代此地北額嶺下是一片大沙環,附近出海的漁船到此靠泊,后漁民相繼到此聚攏,扒沙建港建屋,故名![詳細] |
新星社區 | ~002 | 鎮中心區 | 新星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海燕社區 | ~003 | 鎮鄉結合區 | 海燕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紅光社區 | ~004 | 鎮中心區 | 紅光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新光社區 | ~005 | 鎮鄉結合區 | 新光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渡頭村 | ~201 | 鎮鄉結合區 | 民國元年至1949年10月屬陽江縣七區儒洞渡頭鄉。1956年12月屬儒洞區。1957年設儒洞鄉。1958年11月改屬大躍進人民公社,同年12月屬儒洞人…[詳細] |
來福園村 | ~202 | 鎮鄉結合區 | 此地屬書村轄地,陳姓先祖在此建村后,辟此地為茶園。因園在大路邊,村民出行必經此處,來往反復,慣稱來復園,后來人丁興旺,廢園建屋,此地仍稱來復園。為圖吉…[詳細] |
烏石頭村 | ~203 | 鎮鄉結合區 | 民國元年至1949年10月屬陽江縣七區儒洞鄉。1953年屬陽江縣十八區書村鄉。1956年12月屬儒洞區。1957年,撤區建大隊,屬儒洞鄉。1958年1…[詳細] |
前步村 | ~204 | 鎮鄉結合區 | 1949年屬陽江縣七區。1953年屬陽江縣十七區書村鄉。1957年屬儒洞區。1958年5月屬儒洞鄉。1958年12月屬儒洞人民公社。1959年改稱前步…[詳細] |
地名由來:
相傳此處原是小海灣,有一片平坦沙灘,稱沙坪。清末年間(1875年—1911年),各地漁民紛紛到此定居,扒沙作建筑材料,故名“沙扒”。
基本介紹:
沙扒鎮位于陽西縣西南部,三面臨海,北面與陸地相連,是一個純漁業鎮。經15公里縣級瀝青公路與325國道相接,距陽西縣城42公里,海程車距閘坡港42公里,西距電白博賀港37公里。全鎮總面積9.2平方公里,下轄四個漁民委員會,一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16550人,其中漁業人口8500人,出海勞力約3000人。2003年漁業總產量6.8萬噸,產值2.3億元,人均收入4210元。
歷年來,沙扒鎮委、鎮府都十分重視漁業生產的發展和漁港規劃建設,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立足本鎮資源優勢,創辦龍頭企業,搞活產品流通,已形成了捕養加、漁工貿、產供銷、漁科教一體化的漁業產業化新格局,促進了全鎮漁業經濟的全面發
榮譽排行:
2024年4月,沙扒鎮入選廣東省第一批鄉村振興示范鎮創建名單。
2023年11月,廣東“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縣鎮村公布,沙扒鎮入選。
2023年3月,沙扒鎮被確定為廣東省2022年度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
2022年4月,沙扒鎮入選2022年農業產業強鎮創建名單。
2021年9月,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公布第三批廣東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名單,沙扒鎮榜上有名(水產種苗)。
2021年6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沙扒鎮人口數量為2.76萬人,位列陽西縣各街道鄉鎮人口數量排行榜第6位。
2021年1月,沙扒鎮被授予2020年度廣東省衛生城鎮榮譽稱號。
2019年12月,沙扒鎮入選首批廣東省旅游風情小鎮。
2014年7月,沙扒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文化旅游:
沙扒灣位于陽江地區陽西縣沙扒鎮,有中國的“馬爾代夫”之稱。它頭枕風光秀麗的北仔嶺,面向浩瀚的南海。包括沙扒海濱、月亮灣、青洲島和白額嶺等景點。這里,灣似虹,沙如玉,岸邊綠林含翠,海面碧波粼粼
歷史沿革:
明洪武元年至清光緒三十三年(1368年—1907年),沙扒鎮屬海陵鄉白石都白石二圖。
1949年—1952年,沙扒稱北額鄉,屬陽江縣第七區管轄。
1956年,改稱沙扒區。
1957年,改為沙扒鎮。
1958年,劃入大躍進公社,屬陽江縣儒洞公社管轄。
1959年—1982年,成立陽江縣沙扒公社。
1984年—1987年,撤社建區,改稱陽江縣沙扒區。
1987年,撤區建鎮,稱陽江縣沙扒鎮。
1988年4月,陽西建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