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油麻鎮 | 隸屬:桂平市 |
區劃代碼:450881104 | 代碼前6位:450881 |
行政區域:廣西壯族自治區 | 地理分區:華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桂R |
長途區號:0775 | 郵政編碼:537000 |
轄區面積:約166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4.8萬人 |
人口密度:約289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8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石羅村 | ~201 | 村莊 | 石羅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羅藍村 | ~202 | 村莊 | 羅藍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有理村 | ~203 | 鎮鄉結合區 | 有理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上村村 | ~204 | 村莊 | 上村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陳沖村 | ~205 | 村莊 | 陳沖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謝余村 | ~206 | 村莊 | 謝余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上余村 | ~207 | 村莊 | 上余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六平村 | ~208 | 村莊 | 六平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尚運村 | ~209 | 村莊 | 尚運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北佛村 | ~210 | 鎮鄉結合區 | 北佛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鄭村村 | ~211 | 鎮鄉結合區 | 鄭村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油麻村 | ~212 | 鎮鄉結合區 | 油麻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大中村 | ~213 | 鎮中心區 | 大中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安平村 | ~214 | 鎮鄉結合區 | 安平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勒竹村 | ~215 | 村莊 | 勒竹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西亭村 | ~216 | 村莊 | 西亭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臺垌村 | ~217 | 村莊 | 臺垌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梅林村 | ~218 | 村莊 | 梅林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地名由來:
元代中期,建坪,以圩上油、麻較多而取名油麻圩。以鎮人民政府駐地位于油麻圩得名。
基本介紹:
油麻鎮位于桂平市東部。轄18村,行政區域面積166平方公里。2004年末人口4.8萬多人,人口自然增長率8.1‰。耕地面積0.14萬公頃、經濟作物種植面積0.03萬公頃。農機動力1.2萬千瓦。有林面積1.0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4%。
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7414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58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28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9萬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600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50萬元,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50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1269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3萬元。商品出口總額130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元,人均消費性支出1550元。
榮譽排行:
2020年12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愛衛會命名油麻鎮為“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鎮”。
文化旅游:
有理惜字爐級別:縣級時代:清代地址:位于桂平市油麻鎮有理村內保護范圍:爐周圍外擴10米的范圍內為保護范圍。建控地帶:爐周圍外擴10米的范圍內為建設控制地帶。公布文件號:桂平市人民- 潯政布[
鎮垌橋位于桂平市油麻鎮有理村西北1公里的油麻河上,始建于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為有理村士紳鄭輯庭倡建。建橋耗費兩萬金,全靠募捐集資而成。該橋東南至西北走向,橋長42米,寬2.58米,高
油麻大橋位于桂平市油麻鎮油麻村油麻河上。始建于清光緒年間(1875-1908)由士紳謝濟倡建。1966年橋被沖垮,1967年重建。橋墩為石條砌成,橋面為混凝土,橋長56.55米,寬5.40米
迪光祠位于桂平市油麻鎮謝余村中部,始建于清代,是謝村謝姓祖先所建的,該祠坐南向北,現存建筑分為上、下兩座,座與座間有天井相隔,天井兩邊有回廊。每座均進深兩間,面闊三間。磚木結構建筑,硬山頂,
五昌祠,位于桂平市油麻鎮有理村內,建于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坐東向西,占地面積529.33平方米,兩進深,進與進之間設天井,兩邊有橫廊。前座高兩層,正面一層設5個拱門,有門廊,二層開
歷史沿革:
清末民初,屬下秀里。
民國時期,為油麻鄉。
1951年,為桂平縣第三區。
1953年,改為油麻區。
1957年,分為大中鄉和箭竹鄉。
1958年,稱油麻公社。
1984年,稱油麻鄉。
1993年,稱油麻鎮。
淮山,又稱山藥,味甘性平,入脾、肺、腎經,是藥療、食療的常用品。近代醫家張錫純認為:“淮山藥脾腎雙補,在上能清,在下能固,和小便而能止大便。”在選擇使用時,有生用與炒用的不同。生用淮山能補脾養胃,補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