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張家鎮 | 隸屬:平樂縣 |
區劃代碼:450330104 | 代碼前6位:450330 |
行政區域:廣西壯族自治區 | 地理分區:華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桂C |
長途區號:0773 | 郵政編碼:541000 |
轄區面積:約117.4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2.98萬人 |
人口密度:254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個社區、12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張家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張家街,因始由湖南張姓人遷居,后成街圩故名。…[詳細] |
榕津社區 | ~002 | 特殊區域 | 榕津街,傳宋代始建在河邊,河岸有古榕,故名。…[詳細] |
湖洋村 | ~200 | 村莊 | 因榕津河邊有塊石頭形似羊頭,諧音得名。1934年為湖洋村,屬榕津鄉。1952年改湖洋鄉,屬平樂縣第五區。1955年屬張家區。1958年改湖洋大隊,屬同…[詳細] |
朝仙村 | ~201 | 村莊 | 1959年朝陽寨、仙宮嶺合設朝仙大隊,并各取一字得名![詳細] |
釣魚村 | ~202 | 村莊 | 因建村在釣魚山邊,故名。1934年為釣魚山村,屬張家鄉。1952年與上呂村并為釣魚鄉,屬平樂縣第五區。1955年屬張家區。1958年改釣魚大隊,并析出…[詳細] |
燕水村 | ~203 | 村莊 | 燕水原名淹水,因逢雨季常被東江河水淹泡,故名。后以諧音改燕水![詳細] |
湴田村 | ~204 | 村莊 | 湴田,因村前是一片爛泥田,故名。1934年為湴田村,屬張家鄉。1952年與燕水村并為湴田鄉,屬平樂縣第五區。1955年屬張家區。1958年改湴田大隊,…[詳細] |
老埠村 | ~205 | 村莊 | 老埠村,因村民常年在此水埠頭挑水洗衣,故名![詳細] |
水山村 | ~206 | 村莊 | 水山,因村旁有一大石山,半山腰有一清泉,故名![詳細] |
張家村 | ~207 | 鎮鄉結合區 | 張家街,因始由湖南張姓人建居,后成街圩,故名![詳細] |
古龍村 | ~208 | 鎮鄉結合區 | 古龍,傳由古城人龍興昌始建居,故名。1955年為古龍鄉,屬張家區。1958年改古龍大隊,屬同安公社。1962年改古龍公社,屬張家區。1968年復改古龍…[詳細] |
榕津村 | ~209 | 村莊 | 張家鎮榕津村始建于宋紹興元年(1131年),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因有被稱為“華夏第一榕”的千年古榕而聞名,為優秀生態文化典型代表。村生態環境良好,達到…[詳細] |
老鴉村 | ~210 | 村莊 | 老鴨,因村后老鴉山得名。1934年為老鴉村,屬榕津鄉。1952年改老鴉鄉,屬平樂縣第五區。1955年屬張家區。1958年改老鴉大隊,屬同安公社。196…[詳細] |
香花村 | ~211 | 村莊 | 香花塘,因村前水塘邊有樹開花非常香,故名![詳細] |
地名由來:
張家街,因始有湖南張姓人遷居,后成街圩,故名。
榮譽排行:
2021年6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張家鎮人口數量為2.98萬人,位列平樂縣各街道鄉鎮人口數量排行榜第6位。
基本介紹:
張家鎮位于平樂縣境東部,距平樂縣城27公里,國道323線穿境而過,境內有平橋公路經過,西與二塘鎮相鄰,南接青龍鄉,北靠同安鎮,東鄰陽安鄉。往西南可下梧州、廣東、往北可上陽朔、桂林,交通十分便利。全鎮總面積117.4平方公里,轄12個村委(湖洋、榕津、老鴉、香花、朝仙、湴田、古龍、老埠、釣魚、燕水、水山、張家)和2個社區(張家社區、榕津社區),96個自然村,187個村民小組,全鎮總人口4.7萬人。境內為丘陵、石山地貌為主。
今年來,張家鎮黨委、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不斷開創后發趕超、產業集聚、強勢崛起的平樂新局面”的工作目標,立足張家實際,為實現張家崛起,圍繞轉型升
歷史沿革:
民國時,設榕津鄉、張家鄉。
1950年2月,張家、榕津2鄉合并建立張家區(五區)。
1958年1月,撤區并鄉,設張家榕津2鄉;同年9月成立公社,并入同安公社。
1959年7月,從同安公社分出,成立張家公社。
1961年10月,增設榕津公社。
1962年7月,撤銷榕津公社改設張家區。
1969年,改為張家公社。
1984年,設張家鎮。
區劃:廣西·桂林市·平樂縣·張家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