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廟頭鎮 | 隸屬:全州縣 |
區劃代碼:450324102 | 代碼前6位:450324 |
行政區域:廣西壯族自治區 | 地理分區:華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桂C |
長途區號:0773 | 郵政編碼:541000 |
轄區面積:約12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1.76萬人 |
人口密度:141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11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廟頭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傳明代在一古廟(江石廟)旁建居,故名。…[詳細] |
李家村 | ~200 | 村莊 | 李家,傳明洪武年間(1368-1398)由湖南東湘橋田心李家村人遷居,故名。…[詳細] |
建新村 | ~201 | 鎮中心區 | 建新,取新建立之意得名。1968年從深福公社劃出楊家田、歷山屋2村與廟頭公社沙坪村合設建新大隊。1984年改建新村,設建新村委員會,屬廟頭鎮。1987…[詳細] |
深福村 | ~202 | 村莊 | 深福原名深塢,傳明永樂年間(1403-1424)由宜湘河村經姓人遷建,因在江邊深處建居,故名。后以福緣深詣音改名深福。…[詳細] |
兆村村 | ~203 | 村莊 | 兆村原稱趙村,因由趙姓人始建得名。后趙姓人遷走,蔣姓人遷居,取吉兆之意,諧音改名兆村。…[詳細] |
白果村 | ~204 | 村莊 | 傳白果明代始建,因村旁原有一顆大銀杏樹(俗稱白果樹),故名。…[詳細] |
黃土井村 | ~205 | 村莊 | 黃土井,因該村有一口井,井邊的土地顏色為黃色,故名。…[詳細] |
仁街村 | ~206 | 村莊 | 仁街,由文橋長坪伍姓人遷建,因地處原湖廣大路旁,村民開設店鋪經營,以仁義待人,日久成街,故名。…[詳細] |
宜湘河村 | ~207 | 村莊 | 宜湘河,因村處夷襄河(今萬鄉河)注入湘江的三角洲地帶,適宜居住,取“其地宜居,其江入湘”和夷襄河諧音得名。…[詳細] |
歌陂村 | ~208 | 村莊 | 歌陂,據《蔣氏族譜》記載,宋慶歷七年(1047),蔣姓人由永歲梅潭遷此建居,因連年遭萬鄉河水患,村民在陂岸修筑堤堰,既引水又防洪,竣工后大家載歌載舞歡…[詳細] |
石洞村 | ~209 | 村莊 | 石洞,因村旁巖石嶺石洞較多,故名。1958年從灣山大隊析置石洞大隊,屬廟頭公社。1962年改石洞公社,龍源大隊并入,屬廟頭區。1968年復改石洞大隊,…[詳細] |
灣山村 | ~210 | 村莊 | 灣山崗,因村處湘江拐彎處的山崗上,故名。…[詳細] |
地名由來:
傳明代在一古廟(江石廟)旁建居,故名。
榮譽排行:
2021年6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廟頭鎮人口數量為1.76萬人,位列全州縣各街道鄉鎮人口數量排行榜第14位。
基本介紹:
廟頭鎮位于全州縣東北部,東北與湖南省東安縣交界,西與全州縣文橋鎮毗鄰,南與全州縣黃沙河鎮接壤。全鎮總面積125平方公里,轄11個村民委員會和廟頭居民委員會,121個自然村,152個村民小組,2002年末全鎮8530戶,33104人,林地面積6萬畝,耕地面積30578畝,其中水田21160畝,旱地9418畝。經濟收入以農業為主,主要農作物有水稻、花生、桑蠶、花卉、瓜果、蔬菜等。
廟頭鎮是開發布朗李、葡萄、柑橙、瓜類等多種水果的理想地域。政府所在地距縣城36公里,距322國道9公里,湘江、湘桂鐵路、黃沙河鎮至文橋鎮紫崗公路、廟頭鎮至湖南省東安縣紫溪鎮公路穿境而過,有黃土井、廟頭兩個火車站,水
歷史沿革:
清代,屬升平鄉。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屬升平區;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屬三里鄉。
解放初,屬黃沙河區。
1950年,建立廟頭區。
1952年,改為第十區。
1955年,復為廟頭區。
1957年秋,劃為廟頭、黃沙河二鄉。
1958年秋,二鄉合并為廟頭公社。
1961年,屬廟頭大區。
1968年,撤區仍為廟頭公社。
1984年秋,分出境域南部,建立黃沙河鎮,同時廟頭公社改為廟頭鎮。
蔣偰(生卒年不詳),字敷五,號初亭,廣西全州縣升鄉(今廟頭鎮)歌陂村人。祖父蔣瑋;父蔣允德。雍正丙午科以五經冠首,乾隆元年丙辰科(1736)三甲第181名進士。授戶部主政遷山東司員外郎,欽差裕豐倉監督
蔣士衡(生卒年不詳),廣西全州縣升鄉(今廟頭鎮)歌陂村人。始祖為念三郎,字少五公,是周朝伯齡公第86代孫,蜀國大司馬蔣琬公29代孫。祖父蔣三畏;父明代進士蔣遵箴。順治戊子科舉人,順治進士、探花,誥授文
蔣如松(生卒年不詳),廣西全州升鄉(今廟頭鎮大路下)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癸巳恩科三甲第111名進士。歷官國子監監丞、番禺縣知縣。友乾隆舉人、官瑞金知縣、散文家惲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