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興坪鎮 | 隸屬:陽朔縣 |
區劃代碼:450321103 | 代碼前6位:450321 |
行政區域:廣西壯族自治區 | 地理分區:華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桂C |
長途區號:0773 | 郵政編碼:541000 |
轄區面積:約305.4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4.26萬人 |
人口密度:139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個社區、14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興坪街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興坪原名熙平,因西晉時為熙平縣治,故名。后諧音改為興坪。…[詳細] |
漁業社區 | ~002 | 特殊區域 | 漁業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3,為特殊區域。…[詳細] |
興坪村 | ~200 | 鎮鄉結合區 | 興坪圩(或稱興坪街)原名熙平,因西晉時為熙平縣治,故名。后諧音改為興坪。…[詳細] |
橋頭鋪村 | ~201 | 村莊 | 橋頭鋪村旁有石橋,橋頭設有店鋪,故名。1934年為橋頭鋪村,屬天順鄉。1950年屬陽朔縣第二區。1953年改鄉,屬福利區。1957年改村,屬橋頭鋪鄉,…[詳細] |
西山村 | ~202 | 村莊 | 西山村,因村西有山,故名。1950年為西山村,屬陽朔縣第二區。1953年改鄉,屬福利區。1957年改村,屬福利鄉。1958年改大隊,屬興坪公社。196…[詳細] |
古皮寨村 | ~203 | 村莊 | 何家原名鼓皮寨,因村寨后山形似大鼓,山體內空,外殼如皮,故名。后簡寫成古皮寨。…[詳細] |
書家堡村 | ~204 | 村莊 | 書家堡原名朱家鋪,傳明景泰年間(1450-1457)朱姓人家于此開店鋪定居,故名。后此地設塘堡駐兵,更名朱家堡。1929年因村中讀書人多,諧音改書家堡…[詳細] |
白山底村 | ~205 | 村莊 | 白山底,因村處一白石山腳下,故名。1950年為白山底村,1954年屬書家堡鄉,1957年為白山底高級社,1958年為白山底大隊,1961年為白山底鄉,…[詳細] |
思的村 | ~206 | 村莊 | 思的原名“司覿”,司指官司,覿指相見,因舊時此地常有山場糾紛,村民多于此當面判決,故名,后同音訛為“思的”。…[詳細] |
大源村 | ~207 | 村莊 | 大源村周圍皆崇山峻嶺,溪流于此匯集成河,為大河之源,故名。…[詳細] |
西塘村 | ~208 | 村莊 | 西塘,因此地有3個水塘,西邊塘最大,故名。…[詳細] |
江村村 | ~209 | 村莊 | 江村建在大源河江邊,故名。1934年為江村,屬大源鄉。1950年屬陽朔縣第三區。1953年改江村鄉,屬興坪區。1957年復改江村,屬江村鄉。1958年…[詳細] |
畫山村 | ~210 | 村莊 | 因境內漓江邊有著名的“九馬畫山”風景,故名。…[詳細] |
大坪村 | ~211 | 村莊 | 大坪,因村前有較大坪地而得名。1950年為大坪村。1954年屬漁村鄉。1957年為大坪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屬鐮刀灣大隊。1961年為大坪大隊…[詳細] |
漁村村 | ~212 | 村莊 | 漁村原名魚塘洲,因村中有魚塘,村前有沙洲,故名。…[詳細] |
水洛村 | ~213 | 村莊 | 水洛原名水落,因村旁溪水形成瀑布從高處飛落,故名。…[詳細] |
地名由來:
興坪鎮三國時吳甘露元年(265年)起,即為熙平縣治,治所設在今興坪鎮獅子嵅村。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熙平縣治由獅子嵅遷往陽朔鎮,此處僅作圩集,“熙平”經年深日久便漸訛傳為“興坪”。
榮譽排行:
2021年6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興坪鎮人口數量為4.26萬人,位列陽朔縣各街道鄉鎮人口數量排行榜第4位。
2012年12月,環境保護部授予興坪鎮2010—2011年度國家級生態鄉鎮稱號。
2011年7月,興坪鎮入選第二批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村)。
2007年5月,興坪鎮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基本介紹:
興坪素以山水秀麗、景甲天下而著稱,是“中國旅游名縣”陽朔縣的旅游重鎮。位于陽朔縣城東北部,距陽朔縣城25公里。世界著名的漓江蜿蜒流于該鎮西南部,境內江段長達20多公里,兩岸群峰連綿,如劍芒排扦,奇特怪異,萬態千姿,綠水瀅回,青山環列,倒影幢幢,翠竹成林,垂柳如茵,泛舟江心帆星點點,相映成趣。興坪,桂林山水之精華,這里有著名的九馬畫山、黃布倒影、僧伲斗嘴、朝板山、榕潭攬勝、霧繞青螺,這里有兩個總統游過的神秘、古樸村落——漁村,這里有堪稱世界巖溶奇觀的——蓮花巖,這里有被印制在1999年版貳拾元人民幣背景圖案上的興坪大河背秀麗風景。古往今來,興坪秀麗的山山水水,引得無數騷人墨客為之陶醉。老一輩無產
文化旅游:
在陽朔縣興坪鎮東北6千米的白山底村東側。巖體如瓶,內寬外窄,巖口狹小,已開發供游覽部分長481米,巖內乳石遍布,形態萬千,已命名景點百余處。巖內景觀蓮塘奇觀,水面飄浮著大大小小108塊如荷葉
歷史沿革:
民國二十年(1931年),設興坪鄉。
解放后,1949年11月—1950年2月,仍稱興坪鄉。
1950年2月,將大源鄉以及楊堤、天順各一部分并人興坪稱第二區。
1956年1月—1957年,改稱興坪區。
1957年12月后,分為興坪、江村、畫山、橋頭鋪4個鄉。
1958年8月,建立興坪人民公社。
1961年,分為興坪、江村、畫山橋頭鋪4個人民公社。
1962年7月,撤銷公社設興坪區(畫山一部分劃歸葡萄區)。
196
是廣西桂林陽朔的特產。桂林興坪松花糖是廣西陽朔歷史悠久的傳統名點之一,距今已有200多年的生產歷史,為純天然手工制作,是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名小吃。相傳,它始于清代康熙十年。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