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大同鎮 | 隸屬:赤水市 |
區劃代碼:520381102 | 代碼前6位:520381 |
行政區域:貴州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貴C |
長途區號:0851 | 郵政編碼:563000 |
轄區面積:約10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13萬人 |
人口密度:約108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個社區、5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古鎮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古鎮社區地處大同鎮政府所在地,轄區內有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16個,社區內常住居民1100余戶,常住人口83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52人。社區設立黨支部…[詳細] |
大同社區 | ~002 | 鎮鄉結合區 | 全村轄17個村民小組,1438戶,5120人,人均純收入達5000元,近幾年修建通村組公路30多公里,其中已硬化4.5公里;擁有水果1000余畝,雜竹…[詳細] |
民族村 | ~201 | 村莊 | 民族村地處赤水中國丹霞世界自然遺產地核心區域,區域內生態環境優美,森林植被率高達90%,大同河穿境而過,是赤水市重點確立建設的生態旅游觀光和生態移民示…[詳細] |
天橋村 | ~202 | 村莊 | 全村轄12個村民小組,628戶,2668人,人均純收入4800余元,近幾年修建通組入戶公路達60余公里,正啟動硬化通組公路8.5公里,全村森林覆蓋率高…[詳細] |
華平村 | ~203 | 村莊 | 華平村轄15個村民小組,一個街道,952戶,3395人,人均純收入達5000多元,從2003年以來修建通組、村公路80多公里,其中塊石路面40多公里,…[詳細] |
四洞村 | ~204 | 村莊 | 全村轄14個村民小組,609戶,2321人,人均純收入達2614多元,近幾年修建通村組公路72公里,擁有林地20375余畝,雜竹發展近7400畝,生豬…[詳細] |
兩匯水村 | ~205 | 村莊 | 全村轄8個村民小組,487戶,1923人,人均純收入達4000多元,近幾年修建通村組公路50公里,其中,完成凝結石路面約26公里,雜竹發展近6000畝…[詳細] |
地名由來:
原名大洞場,以政府駐地地大同場而命名大同鎮。
基本介紹:
赤水市大同鎮地處赤水市西部,距市區10公里,與四川省合江縣、敘永縣、本市復興鎮、文化辦事處接壤。全鎮總面積105平方公里,轄25個村1個街道,154個村民組9個居民小組,6366戶,20041人,其中居民765戶2121人,有苗族190戶802人,全鎮耕地面積19845畝。大同鎮是一個竹業、旅游重鎮,原名大洞場,在原大同區所在地,1991年建并撤為大同鎮。據有關資料考證,大同鎮距今已有 2000多年歷史,是貴州省十三個明令保護的文化古鎮之一。
大同屬中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溫潤,年平均溫度17—12℃,年均降雨量1280毫米,海拔228—1280米,具亞熱帶生物生存繁衍和活
榮譽排行:
2025年3月,被命名為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
2023年7月,大同鎮被列入第三批貴州省鄉村旅游重點鎮名錄。
2020年7月,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重新確認大同鎮為2020年國家衛生鄉鎮(縣城)。
2014年2月,大同鎮入選為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2011年10月,環境保護部授予大同鎮2011年國家生態建設示范區之“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稱號。
文化旅游:
四洞溝景區生態畫廊四洞溝景區距市區15公里,峽谷幽翠、飛泉成瀑。山間翠竹繁茂,紅色石徑曲折延展,丹霞奇石屹立山巔,棕紅色蟲茶瓊漿四溢飄香,濃縮成一幅重彩山水畫卷。海內外專家盛贊四洞溝景區是“
四洞溝,這位麗質天生的“小家碧玉”亭亭在赤水河岸上,以秀巧玲瓏、圓潤豐滿的絕色牽引著世人的迷戀。四洞溝離赤水市城區17公里,它以四洞溝瀑布群,附近的天生橋、渡仙橋,清代孝節石坊為主,包括兩岔
紅石野谷景區(門票:30元)景區位于赤水市西南部大同古鎮華平河畔,處于大同古鎮、四洞溝景區,寶源梯田風光的中心地帶,離市區約16公里,景區核心面積約5平方公里,景區保持著自然原始、古樸狀態,
昔日的水陸碼頭,熱鬧之肆,依山傍水。古街歷史韻味猶在,可以遐想當初的繁華。石板路兩旁的商鋪和民居還基本保留著清代至民國初期的建筑風格,不少民居臨街以編竹席、制作竹椅衛生。性質所屬:歷史人文門
四洞溝瀑布群中最大的一個瀑布。瀑布高60米、寬23米,瀑聲如雷,雨霧彌漫,飛流直下,氣勢恢弘,動人心魄。瀑下“白龍潭”龍翻水沸,飛珠濺玉,銀光閃爍還有一巨石形如巨鞋。景點位置貴州省遵義市赤水
歷史沿革:
明、清時期,屬仁懷縣(廳)河西里。
民國三十年(1941年),為赤水縣第三區。
1953年后,為大同區、大同公社。
1991年,置大同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