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大水鄉 | 隸屬:百里杜鵑管理區 |
區劃代碼:520521220 | 代碼前6位:520521 |
行政區域:貴州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代碼:貴F |
長途區號:0857 | 郵政編碼:551600 |
轄區面積:約93.6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9165人 |
人口密度:約98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3個社區、5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鞍山村 | ~202 | 村莊 | 該地的以兩處山外形遠看像馬鞍一般故而得名。…[詳細] |
箐山村 | ~203 | 村莊 | 山上樹林茂盛成箐,人們居住在山腳下。新中國成立前叫箐腳,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為沙廠基層人民公社大水管理區中心大隊,1981年全國第一次地名普查時屬…[詳細] |
營山村 | ~204 | 村莊 | 據說石達開在此山駐兵扎營過而得名。新中國成立前取名營山,1985年成立人民公社時為沙廠基層人民公社坪寨管理區營山大隊,1984年撤社建鄉時為沙廠區坪寨…[詳細] |
大石村 | ~206 | 村莊 | 因駐地有一塊大石板而得名。新中國成立前取名大石板。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為沙基層人民公社坪寨管理區大石大隊,1984年撤社建鄉時為沙廠區坪寨鄉大石村,…[詳細] |
爐山村 | ~208 | 村莊 | 煉鐵時有大爐子故而得名。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為沙廠基層人民公社大水管理區爐山大隊,1984年撤社建鄉時為沙廠區大水彝族鄉爐山村,1991年建鎮并鄉…[詳細] |
大田村 | ~211 | 鄉中心區 | 以前此地有一塊大田壩故而得名。新中國成立前取名大田,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為沙廠基層人民公社大水管理區大田大隊,1984年撤社建鄉時為沙廠區大水彝族…[詳細] |
高潮村 | ~212 | 村莊 | 因1957年學生激進高漲而得名。新中國成立前叫坪寨,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為沙廠基層人民公社坪寨管理區高潮大隊,1981年7月,全國第一次地名普查中…[詳細] |
后壩村 | ~213 | 村莊 | 以整個鄉來說有兩塊大田壩,此地有一塊離村駐地較遠而得名后壩。…[詳細] |
地名由來:
因原政府駐地旁有一口大水井而得名。
基本介紹:
大水彝族苗族布依族鄉位于貴州省西北部大方縣東部,東與本縣黃泥鄉相依,南與黔西縣仁和、金坡兩鄉毗鄰,西與本縣普底鄉連接,北與本縣沙廠鄉接壤,地處大方、黔西兩縣交界處,鄉政府所在地大田村距縣城67公里,距省會貴陽170公里。
全鄉地理位置為東經106°07′50″~106°16′10″,北緯27°10′04″~27°22′58″。總面積93.6平方公里,有耕地16239畝。轄大田、涼井、鞍山、箐山、爐山、營山、0、大石、后壩9個村,61個村民組。總戶數3656戶,總人口13458人,其中農業人口13341人,占總人口的99.13%,非農業人口117人,占總人口的0.87%,少數民族人口9873人
歷史沿革:
1953年置大水、坪寨、天橋鄉。
1958年改建公社,隨即并入沙廠公社。
1961年后析建3公社。
1984年改置大水、坪寨2彝族鄉和天橋彝族苗族鄉。
1991年合并置大水彝族苗族布依族鄉。
1995年駐地由鞍山村遷大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