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雷響孔村 | 隸屬:紅林彝族苗族鄉 |
區劃代碼:520522211210 | 代碼前6位:520522 |
行政區域:貴州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貴F |
長途區號:0857 | 郵政編碼:551500 |
城鄉分類:村莊 | 分類代碼:220 |
地名由來:
古為水西彝族土目住地稱“木箕箐”,清代因黔西縣八大景點之一的,“一澗轟雷”之意命名,習稱“雷響孔”,后以“雷響孔”冠村名,相傳很久以前,有一樵夫名喚孝郎,因無錢給母治病,便進深山巖洞陰河里捉魚換錢給母治病,剛進洞中就被巨石堵住洞口,孝郎出不來,一心牽掛著母親,他喊一聲娘,洞中就打一炸雷,直到他母親死了,孝郎也死了,但他的喊娘聲天天不斷,雷聲也就日日不絕,便形成了水西八景之一的“一澗轟雷”。清康熙年間黔西前任知府王命來曾作七律《一澗轟雷》一派盈盈與石爭,涵虛泛響過人驚。石房才見霧中形,瀕窒忽生云里聲。豈是奔騰喧野壑,翻疑狂勇妒新晴。疾雷多應案朝盡,獨此長年共水鳴。如今澗洞尚存,只因植被破壞多雨季節也只能聞微微水聲而無雷聲了。
榮譽排行:
2018年11月,中國生態文化協會授予雷響孔村2018年度“全國生態文化村”稱號。
基本介紹:
雷響孔村位于紅林鄉東面,離鄉12公里,總人口1410人,其中農業人口1402人,非農業人口8人;全村總面積約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約1538畝,人均收入2300元,居住著漢、彝、苗、滿等民族;屬于典型的喀什特地形,著名的一澗轟雷、石板仙人成為黔西八大景觀之一,天人的圣地,亟待開發和利用。
全村在鄉領導的正確帶領下,苦干實干,積極向上,用調整產業結構,合理利用資源優勢的發展思路帶領農民群眾們發展致富。目前投入產業:冷水養魚基地,企業的人力200人,物資達30萬元,資金投入達60萬元。如今已成立了冷水魚養殖專業合作社,到2015年將擴大養殖規模,預計可達10000平方米,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社
歷史沿革:
1958年為同心大隊,1981年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時更名為雷響孔大隊,1984年大隊改村,設立雷響孔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
周邊相關:
雷響孔村附近有九獅鬧蓮雕塑、黔西凈蓮寺、刺豬洞、柳岸水鄉解放村景區、英雄橋革命烈士紀念碑、黔西觀音洞遺址等旅游景點,有大方臭豆腐干、趙老五黃粑、擂茶糍粑、畢節酸菜、趙老五粑粑、麻辣臭豆腐干等特產,有米花節、黔西彝族年、苗族跳花坡、素樸金錢棍、化屋苗族文化空間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