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三穗縣 | 隸屬:黔東南州 |
區劃代碼:522624 | 代碼前6位:522624 |
行政區域:貴州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縣 | 車牌代碼:貴H |
長途區號:0855 | 郵政編碼:556500 |
轄區面積:約1036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6.28萬人 |
人口密度:約157人/平方公里 | |
辦公地址:八弓鎮 | |
下轄地區:2個街道、7個鎮、2個鄉 |
![]() | 人口 | 面積 | 簡介 |
文筆街道 | 5.99萬人 | 2019年8月2日,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從八弓鎮析出設立文筆街道 [1] 。
文筆街道轄原八弓鎮金穗社區、富民社區、文筆社區、永靈社區、新穗村、…[詳細] | |
武筆街道 | 2.27萬人 | 因街道辦事處駐武筆社區和有武筆塔而得名。…[詳細] | |
八弓鎮 | 7088人 | 157.4km2 | 八弓鎮位于三穗縣西北部,地處縣城境內,為縣政府所在地,是全縣最大的鄉鎮,也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貿易中心,與本縣長吉鄉、臺烈鎮、滾馬鄉、鎮遠羊…[詳細] |
臺烈鎮 | 1.44萬人 | 158km2 | 臺烈鎮位于三穗縣西南部,距三穗縣城 15 公里,總面積 158 平方公里,有耕地14010畝,全鎮轄17個行政村,183個村民小組,2003年末有65…[詳細] |
瓦寨鎮 | 9997人 | 瓦寨鎮所轄東經108°45′-- 108°52′ ,北緯26°49′-- 26°58′,位于三穗縣東南部,東與本縣桐林鎮接壤,南與劍河縣南明鎮毗鄰,西…[詳細] | |
桐林鎮 | 9727人 | 133.54km2 | 桐林鎮位于三穗縣東部,距縣城28公里,北與雪洞鎮和天柱縣陽寨、湖南新晃相鄰,東和款場鄉接壤,南與劍河縣南明鎮相鄰,西接瓦寨鎮,310省道穿境而過。全鎮…[詳細] |
雪洞鎮 | 6542人 | 84.15km2 | 雪洞鎮位于三穗縣東北部,距縣城28公里,東部與北部緊挨湖南省新晃縣凳寨鄉、茶坪鄉 ,西北部與鎮遠縣羊坪鎮接壤 ,西部與長吉鄉相連,西南部與桐林鎮毗鄰,…[詳細] |
長吉鎮 | 1.21萬人 | 96km2 | 長吉鄉位于三穗縣城東部,距縣城13公里,東面與瓦寨鎮接壤,西面與八弓鎮相交,南面與良上鄉相依,北面與鎮遠羊坪鎮相鄰,總面積9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48…[詳細] |
良上鎮 | 8400人 | 132.78km2 | 良上鄉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堅持以-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精神,按照“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詳細] |
滾馬鄉 | 5777人 | 86.96km2 | 滾馬鄉位于三穗縣西北部,與縣城相距 10公里,總面積86.96平方公里,東接八弓鎮,南接臺烈鎮,西北與鎮遠接壤,海拔600 — 1100米,轄12個行…[詳細] |
款場鄉 | 6079人 | 104.5km2 | 款場鄉地處三穗縣東部,東、北與天柱縣邦洞鎮、坪地鎮毗鄰,南與劍河縣南明鎮相連,西與本縣桐林鎮接壤,是三穗開放的東大門。全鄉轄10個行政村78個村民組,…[詳細] |
地名由來:
相傳縣城附近稻田中(一說在款場的中化田)一株水稻并出三穗,1927年改今名。縣以特產而得名。
基本介紹:
【基本情況】三穗縣位于貴州省東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東北部,地處東經108°32′~109°04′北緯26°47′~27°04′之間,東北與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毗鄰,東南、西南與天柱、劍河兩縣接壤,北與鎮遠縣相連。為貴州省東出口之一,素有“黔東要塞”和“千里苗疆門戶”之稱。全縣轄5鎮4鄉,159個村,5個居民社區,總面積1035.8平方公里。縣人民政府駐八弓,距州府凱里87公里,距省府貴陽247公里。郵編:556500。代碼:522624。區號:0855。拼音:SansuiXian。
【建置沿革】自唐宋就實行羈縻統治,宋大觀元年(1107年)設置邛水縣,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為安定縣
榮譽排行:
2024年1月,三穗縣被命名為全國醫養結合示范縣(市、區)。
2022年1月,三穗縣被確定為2021年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2021年12月,三穗縣授牌命名為平安中國建設示范縣。
2021年8月,國家商務部公布了2021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三穗縣名列其中。
2021年5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三穗縣人口數量為16.28萬人,位列黔東南州各縣市人口數量排行榜第10位,位列貴州省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名第79位,位列全國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名第2343位。
2021年1月,國家民委命名三穗縣為第八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
2021年1月,2020年中國效率“百高縣”名單出爐,三穗縣排名第50。
歷史沿革:
宋大觀元年(1107)始置邛水縣,屬思州。
宣和四年(1122),廢為堡。
紹興二年(1132年)復設邛水縣。
元初置定安縣,至元二十年(1283)更名邛水縣。
明洪武五年(1372)撤縣,置團羅、得民、曉隘、陂帶、邛水5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
二十年廢團羅、得民、曉隘、陂帶4長官司,并置邛水十五洞蠻夷長官司。
永樂十一年(1413)劃歸鎮遠府。
清雍正十年(1732)設邛水縣丞,屬鎮遠縣。
1913年置邛水縣,
區劃:貴州省·黔東南州·三穗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