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天橋土家族苗族鄉 | 隸屬:思南縣 |
區劃代碼:520624211 | 代碼前6位:520624 |
行政區域:貴州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代碼:貴D |
長途區號:0856 | 郵政編碼:565100 |
轄區面積:約68.58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7452人 |
人口密度:約109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12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天橋社區 | ~001 | 鄉中心區 | 社區共有人口1253人、450戶,12個村民組。主要種植水稻、玉米,是我鎮的一個糧食主產區。為加快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天橋社區現正在招商引資,歡迎廣大…[詳細] |
國慶村 | ~200 | 村莊 | 國慶全村225戶,1234人,7個自然寨,14個村民小組。季節性缺糧成為全村最為普遍的社會問題,大部人家靠去劍河縣擺攤設點維持生計,全村總體文化水平較…[詳細] |
牛毛壩村 | ~201 | 村莊 | 牛毛壩村全村總人口1120人,轄14個村民組,行政區面積20.01平方公里,距鄉所在地3公里,到“十二五”期末力爭實現烤煙專業村目標。
…[詳細] |
黃河村 | ~202 | 村莊 | 黃河村轄9個村民組,66戶,873人,全村面積8.84平方公里,全村以水稻、玉米生產為主,主要收入來源于農業,黃河村組組通電,部分村民組通程控電話和公…[詳細] |
黎明村 | ~203 | 村莊 | 黎明村村民委員會位于隆興鎮東北部,總人口580人,總面積12平方公里。黎明村辦公所在地距鎮3公里路,村主要致富產業有:烤煙、蔬菜、木材。村發展口號是:…[詳細] |
南山村 | ~204 | 村莊 | 南山村是““兩帶兩圈”產業體系內”,區域內氣候受山體和地球同緯度地區保存最完好的原生狀態影響,形成特殊的氣候帶,氣候垂直差異明顯,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詳細] |
梅子堡村 | ~205 | 村莊 | 梅子堡村是轄5個村民組820戶865人,除漢族群眾以外,居住著苗、彝、布依、仡佬等4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506人,占全村總人口的15%。坡耕地面積…[詳細] |
樓房坡村 | ~206 | 村莊 | 樓房坡村轄8個村民組,230戶,873人,全村面積10.84平方公里,全村以水稻、玉米生產為主,主要收入來源于農業,樓房坡村組組通電,部分村民組通程控…[詳細] |
鞍山村 | ~207 | 村莊 | 全村共有人口1045人、85戶,6個村民組。主要種植水稻、玉米,是我鎮的一個糧食主產區。為加快發展,調整產業結構,鞍山村現正在招商引資,歡迎廣大朋友前…[詳細] |
三溪村 | ~208 | 村莊 | 三溪村位于大有鄉東北部,距鄉政府所在地3公里,全村轄8個村民組共有364戶1370人,居有漢、苗、土家族、三種民族,全村勞動力856人,耕地總面積5…[詳細] |
甘溪村 | ~209 | 村莊 | 全村總人口1323人,轄10個村民組,行政區面積23.01平方公里,距鄉所在地4公里,到“十二五”期末力爭實現茶葉專業村目標。
--人口…[詳細] |
灣里村 | ~210 | 村莊 | 灣里村人口總數為1300人。灣里村主要以苗族、土家族、漢族為主。所轄有17個村民組:沙壩、池口壩、磚房子、安山。主要以發展烤煙為主。
-…[詳細] |
梧桐村 | ~211 | 村莊 | 全村共有人口1145人、230戶,13個村民組。主要種植水稻、玉米,是我鎮的一個糧食主產區。為加快發展,調整產業結構,梧桐村現正在招商引資,歡迎廣大朋…[詳細] |
地名由來:
集鎮約300米處有一自然形成的石橋橫跨兩山之間,人稱天生橋,因而得名。
基本介紹:
一、天生之橋貴州省思南縣天橋土家族苗族鄉位于縣城東南32公里處,鄉政府坐落在天橋街上。全鄉總面積68.58平方公里,東西長15.9公里,南北寬13.4公里,平均海拔582米,全境東高西低。其東、北與印江自治縣新寨鄉共界,南同大壩場鎮相接,西和孫家壩、邵家橋兩鎮毗鄰。全鄉轄17個村147個村民組4227戶15855人。天橋,昔稱天仙橋或天生橋,以其東南方的營盤山和西北方的卡子山連接自然成橋得名。天生橋全長50米,寬150米,高50米,橋下有清渡河自北向西流經孫家壩在邵家橋鎮的趙家壩注入烏江。相傳,天橋系魯班偕徒趙巧修成。當師徒玉帝圣旨后來此承修天仙橋和下洞橋,趙修天仙橋,半夜功成,魯修下洞橋做工
歷史沿革:
民國三十年(1941年)前,屬印江縣新寨鄉凱望保。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月,劃歸思南縣,設六合鄉。
1950年2月,仍為六合鄉,駐天橋;同年10月,鄉政府移駐官寨。
1953年3月,撒銷終合鄉,建立天橋等8個小鄉,天橋鄉仍駐天橋,屬大壩場區。
1992年2月,大壩場區的天橋鄉、官寨鄉和梧桐鄉部分村合并設立天橋土家族苗族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