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克蘭寨村 | 隸屬:瓦屋侗族鄉 |
區劃代碼:520602203202 | 代碼前6位:520602 |
行政區域:貴州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貴D |
長途區號:0856 | 郵政編碼:554300 |
城鄉分類:村莊 | 分類代碼:220 |
地名由來:
因明朝洪武年間劉氏土司后人以客家人身份入住少數民族地方而得名客來寨,數百年后,劉氏家族認為自己早已不是客人了,便改名為克蘭寨而得名。
基本介紹:
克蘭寨村位于瓦屋鄉的東北部,距鄉政府駐地2.5公里,東與丁家溪村丁家溪村民組相連,南與司前村、瓦屋村毗鄰,西與六龍山鄉牛場村、干溪坪村交界,北與漾頭鎮惡灘村接壤。全村區域面積9.86平方公里,轄小路、高巖田一、二組、克蘭寨一、二組、溪口、板粟坪、甕南溪等8個村民組、6個自然村寨、431戶1835人,人口自然出生率2.63‰,居住侗、苗、土家族等少數民族,村委會駐地位于克蘭寨村民組寨尾,是瓦屋鄉一類貧困村,全村貧困人口350人,占全村總人口的18.5%,主要分布在克蘭寨、高巖田、甕南溪等村民組。
克蘭寨村與丁家溪村、瓦屋村、司前村、蘭坪村、溪坎村相鄰。
榮譽排行:
2021年6月,克蘭寨村被納入第三批貴州省鄉村旅游重點村。
2014年11月,克蘭寨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文化旅游:
劉元晃宅位于位于瓦屋鄉克蘭寨西,始建于清道光年間,坐西向東,原建筑面積600平凡余米,現存建筑面積300平凡余米。整個建筑由過廳,南、北廂房,正屋組成四合院落。四周有封火山墻圍砌,在東側和南
劉簡能、李宜合葬墓。劉簡能、李宜合葬墓位于瓦屋鄉克蘭寨村西南400米處,建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坐南向北,為石圍土封合葬墓,呈雙圓丘形,高1.8米,平面長6米,寬3米。墓以厚約0.1
歷史沿革:
1949年11月,為瓦屋鄉第四保,轄黃家寨、客蘭寨、小路、高巖田、溪口、板粟坪、甕南溪、洋坳、唐吉沖9個甲。
1950年10月,廢第四保建立第四行政村公所,隸屬瓦屋鄉公所。
1953年1月,黃家寨劃入丁家溪,第四行政村公所撤銷。
1957年2月,唐吉沖、洋坳劃入漾頭人們公社新建的花園大隊。
1959年1月,客蘭寨、小路、高巖田、溪口、板粟坪、瓷南溪等生產隊從星光高級社管理委員會分出,建立客蘭寨生產大隊管理
周邊相關:
克蘭寨村附近有劉元晃宅、劉簡能、李宜合葬墓、中南門古城(銅仁古城)、九龍洞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大明邊城景區、百花渡旅游景區等旅游景點,有銅仁紅薯粉絲、銅仁珍珠花生、白水貢米、黃豆沙面糖糍粑、野生牛肝菌、銅仁葛根精粉等特產,有銅仁賽龍舟、仡佬毛龍節、松桃苗繡、思南花燈戲、石阡木偶戲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