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漢壩村 | 隸屬:岔河鎮 |
區劃代碼:520526128217 | 代碼前6位:520526 |
行政區域:貴州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貴F |
長途區號:0857 | 郵政編碼:553100 |
城鄉分類:村莊 | 分類代碼:220 |
地名由來:
因該村以前為田壩,后因氣候變化,變為旱地,后旱演化為汗,故而得名。
基本介紹:
汗壩村位于岔河鄉西北方向,海拔高度為 1950 米,總面積12平方公里,與海拉接壤。該村距岔河鄉政府22公里,村委會所在地與政府通村公路。全村共轄4個村民組。汗壩村處于濕潤氣候區,冬季冷涼,夏季溫涼,年溫差小,晝夜差大,雨熱同季,干濕明顯。該村年平均氣溫為10℃,年降雨主要集中于7、8、9、10四個月中,年際間溫差相對較大,全村大部分時間氣候溫和,空氣質量優良,土地資源貧乏,只適合種植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豐富的光、熱、氣候資源,為農業生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汗壩村地處邊僻,交通極為不便, 近幾年來,在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下,由群眾投工投勞,基本上修通了公路,但是,路面較窄,凹凸不平,加
歷史沿革:
1953年置銀廠鄉;1961年為銀廠公社汗壩大隊;1985年為諾著鄉汗壩村;1992年為岔河鎮汗壩村。
2015年撤鄉設鎮,為岔河鎮汗壩村。
得名至今。
周邊相關:
漢壩村附近有威寧草海自然保護區、撮泰吉-板底彝族村寨、彝族向天墓、烏江源百里畫廊、灼甫草場、石缸洞等旅游景點,有威寧火腿、威寧黨參、威寧黃梨、威寧白蘿卜、威寧蘋果、威寧蕓豆等特產,有彝族撮泰吉、四桐鼓舞、彝族酒禮舞、蘆笙舞(滾山珠)、彝族撮泰吉等民俗文化。
區劃:貴州省·畢節市·威寧縣·岔河鎮·漢壩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