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印江縣 | 隸屬:銅仁市 |
區劃代碼:520625 | 代碼前6位:520625 |
行政區域:貴州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自治縣 | 車牌代碼:貴D |
長途區號:0856 | 郵政編碼:555200 |
轄區面積:約1961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8.53萬人 |
人口密度:約145人/平方公里 | |
辦公地址:峨嶺鎮 | |
下轄地區:3個街道、13個鎮、1個鄉 |
![]() | 人口 | 面積 | 簡介 |
峨嶺街道 | 6.75萬人 | 82km2 | 新設置的峨嶺街道轄原峨嶺鎮城南社區、巖底村、坪興村、峨嶺村、同心村、普同村、峨嶺關村和原新寨鄉小云村、大云村、黔溪村、上槽村、小澤村及朗溪鎮塘池村、張…[詳細] |
龍津街道 | 5.97萬人 | 81.7km2 | 新設置的龍津街道轄原峨嶺鎮城中社區、城北社區、紅光村、甲山村、麻柳村、幸福村、大竹村、大石村、和平村、黔江村、桶溪村、貴江村、豐良村、龍溪村、石灰溪村…[詳細] |
中興街道 | 6087人 | 新設置的中興街道轄原中壩鄉中壩村、小河村、夫子壩村、蔓苞村、大坑村、天池村、陳香村、付華村、大田村、堰塘村、杠穴村、羅星溪村、官家寨村、土黃壩村、雙龜…[詳細] | |
板溪鎮 | 1.34萬人 | 117.81km2 | 板溪鎮位于印江縣城北面16公里,印沿、印秀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是印江縣聯接渝蓉經濟圈的主要通道,素有印江縣城“北大門”之稱,全鎮國土面積118平方…[詳細] |
沙子坡鎮 | 1.2萬人 | 128km2 | 沙子坡鎮位于印江北部,距縣城約43公里,總面積128余平方公里,東南面與本縣刀壩鄉、天堂鎮、板溪鎮、杉樹鄉毗鄰,西北面與德江、沿河兩縣交界。全鎮轄2…[詳細] |
天堂鎮 | 1.33萬人 | 133km2 | 印江天堂,是人間美好的天堂,令人心往神馳,是一塊充滿希望、神秘而又亟待開發的處女地。她位于梵凈山西麓,居縣城北部,距縣城30公里;東與木黃相鄰,南與板…[詳細] |
木黃鎮 | 2.52萬人 | 137.74km2 | 木黃鎮位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武陵主峰梵凈山腳下,地處兩省(市)三縣(印江、松桃、秀山)交界處,距印江縣城41公里,素有印江東大門之稱,是中國工農紅二…[詳細] |
合水鎮 | 1.59萬人 | 109km2 | 合水鎮是1992年“撤、并、建”后的一個新建制鎮,原屬朗溪區,位于印江縣城以東,距縣城20公里,與朗溪、永義、木黃、板溪、天堂、新業6個鄉鎮接壤。因…[詳細] |
朗溪鎮 | 7441人 | 75km2 | 朗溪鎮位于印江縣城東,集鎮中心距縣城11公里,屬集秀、幽、險、奇于一體的武陵第一峰——梵凈山西線旅游線上的重要文化古鎮。
-
歷史
早在宋代…[詳細] |
纏溪鎮 | 1萬人 | 137.83km2 | 纏溪鎮地處印江自治縣東南面,東與江口縣接壤,南與本縣楊柳鄉毗鄰,西接本縣新寨鄉,北連本縣羅場鄉、朗溪鎮,是印江東南面的重要的物資集散地,素有“印江南大…[詳細] |
洋溪鎮 | 8880人 | 187km2 | 洋溪鎮位于印江土家族苗自治縣南部,梵凈山西麓,坐落在印(江)——石(阡)通道南端。轄15個行政村,總人口1.65萬人,總面積約187平方公里。該鎮生態…[詳細] |
新寨鎮 | 1.21萬人 | 196km2 | 新寨鎮位于印江南部,距縣城約145公里,東鄰纏溪鎮,西接思南縣涼水井鎮,南連思南縣橋鄉、孫家壩鎮,中靠峨嶺鎮,是1992年“撒并建”新建鄉,是新階段…[詳細] |
杉樹鎮 | 6095人 | 74.76km2 | 杉樹鎮轄17個行政村,159個村民組,5372戶,20005人,行政區域面積74.76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 836公頃。全鄉以種養業為主,2007年…[詳細] |
刀壩鎮 | 1.59萬人 | 126.49km2 | 刀壩鎮這塊紅二軍團多處安營扎寨的紅色革命老區位于 城最北端52公里,距重慶秀山縣城59公里,與兩省(貴州、重慶)、四縣(印江、松桃、沿河、重慶酉陽)、…[詳細] |
紫薇鎮 | 7146人 | 紫薇鎮位于印江自治縣東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面,南與江口縣接壤,東、西、北與新業、木黃、合水、朗溪、羅場 5個鄉鎮交界,東西相距 41千米 ,南北相…[詳細] | |
楊柳鎮 | 6947人 | 98.02km2 | 楊柳鎮位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南部,距縣城64公里,毗鄰思南、石殲、江口,轄13個行政村,123個村民組,總面積98.02平方公里,總人口 11966…[詳細] |
羅場鄉 | 6954人 | 81.7km2 | 羅場鄉位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東南面, 距縣城17.5公里,東面與永義鄉、江口公德旺多相接。 西面、南面與纏溪接界,北面與朗溪鎮緊連。
全鄉轄…[詳細] |
地名由來:
印江之名源于唐開元之時,當時置有思邛縣,前人多認為今之'印'為古之邛字之訛,故名。宋時為邛水縣,元置思印江長官司,明洪武初,曰印江長官司,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六月,為印江縣1987年改為今名。
基本介紹: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地處貴州東北部、銅仁地區西部,云貴高原向湘西丘陵和四川盆地過渡的大斜坡地帶。
印江,古稱邛江。唐代初期在這片土地上建立了“思王縣”、“思邛縣”,明弘治七年改設“印江縣”,1986年經國務院批準,建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相傳從“邛江”改為“印江”,是個有趣的故事,據說當年地方-向皇帝呈報印江政況,皇帝一時沒注意,把“邛”字認做“印”字,脫口而出。天子發話,金口玉言,于是中國歷史寫進了一個“印江”。
全縣總面積1969平方公里。“八山一水一分田”,為典型的山區農業縣。位于縣境東部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梵凈山,是世界人與生物圈網成員,是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是唯一的彌
榮譽排行:
2024年3月,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郵政局命名印江縣為第四批“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
2024年1月,印江縣被認定為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市、區、旗)。
2023年10月,水利部公布第六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印江縣榜上有名。
2022年11月,印江縣被確定為2022年“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創建單位。
2021年6月,印江縣入選2021年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整縣推進試點名單,位列貴州省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名第36位,位列全國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名第1357位。
2021年1月,2020年鄉村振興傳播影響力縣區排名發布,印江縣位列第285名。
2020年7月,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重新確認印江縣為2020年國家衛生鄉鎮(縣城)。
歷史沿革:
隋開皇二年(582),印江大部分地屬賓化縣管轄。
十九年(599),改隸務川縣。
唐武德三年(620),設思王縣。
開元四年(716),設思邛縣,隸屬寧夷郡。
至德二年(757),思王縣、思邛縣隸屬思州。
元和十一年(816),思王縣、思邛縣改隸江陵郡。
唐天祐二年(905),思邛縣隸屬夔州路。
五代后梁開平元年(907),思邛縣改隸辰州。
北宋建隆二年(961),廢思王縣。
乾德二年(964),廢思邛縣。
開泰元年
區劃:貴州省·銅仁市·印江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