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子位鎮 | 隸屬:定州市 |
區劃代碼:130682112 | 代碼前6位:130682 |
行政區域:河北省 | 地理分區:華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冀F |
長途區號:0312 | 郵政編碼:071000 |
轄區面積:約60.96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64萬人 |
人口密度:約597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個社區、10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東丁村社區 | ~200 | 鎮中心區 | 明代,始有丁氏最早定居,建村后故名丁村。后來逐漸發展為東、西兩村。稱為東西丁村。…[詳細] |
子位一村 | ~201 | 村莊 | 子位一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子位二村 | ~202 | 村莊 | 子位二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子位三村 | ~203 | 村莊 | 子位三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寨里村 | ~204 | 村莊 | 漢代,村民為抵御外敵,修寨筑墻,建村于里,故名寨里。…[詳細] |
西丁村 | ~205 | 鎮鄉結合區 | 明代,始有丁氏最早定居,建村后故名丁村。后來逐漸發展為東、西兩村。稱為東西丁村。…[詳細] |
西丁莊村 | ~206 | 村莊 | 明代,始有丁氏最早定居,建村后故名丁村。后來逐漸發展為東、西兩村。稱為東西丁村。…[詳細] |
寺底村 | ~207 | 村莊 | 唐太宗貞觀十九年,始建白馬寺,村以寺取名寺里。后外地遷民于此建村,稱寺底。…[詳細] |
東內堡村 | ~208 | 村莊 | 古時,此處地勢低洼,水患為害。村民筑堤為堡,故稱內堡,因七級居民定居較早,便以七級為中心命名,因在其東,故名東內堡。…[詳細] |
北內堡社區 | ~209 | 村莊 | 古時,此處地勢低洼,水患為害。村民筑堤為堡,故稱內堡,因七級居民定居較早,便以七級為中心命名,因在其北,故名北內堡。…[詳細] |
七級村 | ~210 | 村莊 | 據傳,該村為農民起義領袖張角故里。黃巾起義失敗后,張角兄弟被害,其尸體北農民偷回故里安葬,并用傳統的葬喪習俗,祭祀七七四十九天,故村名七祭。為避官方查…[詳細] |
木佃村 | ~211 | 村莊 | 始有木姓佃農,租地主之地為生,建村后,取名木佃,。…[詳細] |
地名由來:
東漢光武帝劉秀在河北組織地主武裝時路過此地,見土地肥沃、民風淳樸,不禁感慨:真乃天子王位也。后遂改名子位。
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出生于陳留郡濟陽縣,東漢王朝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新朝王莽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卻有前朝血統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 劉秀詳細信息++
基本介紹:
河北省定州市子位鎮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地處定州市東南角,界于定州、無極、深澤三縣交界處,這里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水源豐富,有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發展糧食生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榮譽排行:
2021年8月,子位鎮被命名為2021-2023年“河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音樂(子位吹歌))。
歷史沿革:
1953年,屬子位鎮、西丁村鄉。
1958年,屬西丁村公社。
1961年,析出,建子位公社。
1982年,改置子位鄉。
1994年4月,合并北內堡鄉、子位鄉,改置子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