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南佐鎮 | 隸屬:元氏縣 |
區劃代碼:130132102 | 代碼前6位:130132 |
行政區域:河北省 | 地理分區:華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冀A |
長途區號:0311 | 郵政編碼:051130 |
轄區面積:約42.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36萬人 |
人口密度:約320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2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北佐村 | ~201 | 鎮鄉結合區 | 相傳東漢光武帝北擊尤來、大槍,曾在石榴山寨駐扎,在山下建二村,有南北輔佐之意,本村居山北,故名北佐。…[詳細] |
封照村 | ~202 | 村莊 | 相傳本村有一趙侍郎曾受過皇封,因取名為“封”趙,后衍化為封照。村西一座石佛寺(又名清風寺)建于金大定四年(1164年)![詳細] |
南龍池村 | ~203 | 村莊 | 1938年始有此村,北有一龍王廟,廟前有一水坑,人稱“老龍池”,村居水池出口,故稱龍池口。1961年分為二村,本村居南,稱南龍池,故名。…[詳細] |
長村村 | ~204 | 村莊 | 本村原稱張村,清朝修縣志,為與槐河兩岸東西二張村相區別,改稱長村。此村有一座興福寺于隋開皇八年(588年)重修,故名![詳細] |
東南街村 | ~205 | 鎮鄉結合區 | 以南佐為基礎劃分的。南佐歷史悠久,隨著發展逐漸形成不同區域,以方位命名為東南街、西南街、東北街、西北街村。…[詳細] |
北龍池村 | ~206 | 村莊 | 1938年始有此村,北有一龍王廟,廟前有一水坑,人稱“老龍池”,村居水池出口,故稱龍池口。1961年分為二村,本村居北,稱北龍池,故名![詳細] |
東北街村 | ~207 | 鎮中心區 | 以南佐為基礎劃分的。南佐歷史悠久,隨著發展逐漸形成不同區域,以方位命名為東南街、西南街、東北街、西北街村。…[詳細] |
西南街村 | ~208 | 鎮鄉結合區 | 以南佐為基礎劃分的。南佐歷史悠久,隨著發展逐漸形成不同區域,以方位命名為東南街、西南街、東北街、西北街村![詳細] |
岳上村 | ~209 | 村莊 | 初名“瓦罐窯”,建村于清代,有200多年歷史,是南佐幾戶貧民遷此以燒陶瓦缸為生而形成的村落,由南佐管轄,1930年獨立為村,遂稱窯上![詳細] |
蘇莊村 | ~210 | 村莊 | 據傳,明朝蘇姓人家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定居于此,建立村莊,故稱蘇家莊,后簡稱蘇莊,故名。…[詳細] |
西北街村 | ~211 | 鎮鄉結合區 | 以南佐為基礎劃分的。南佐歷史悠久,隨著發展逐漸形成不同區域,以方位命名為東南街、西南街、東北街、西北街村![詳細] |
候村村 | ~212 | 鎮鄉結合區 | 暫無確切詳細來歷資料,但可以推測其名稱可能與“侯”這個姓氏有關。盡管沒有直接的證據表明侯村的名稱與“侯”姓有關,但在中國,許多村莊的命名…[詳細] |
地名由來:
因鎮政府駐地南佐村而得名。相傳東相傳東漢光武帝劉秀稱帝前,北擊尤來大槍(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稱號),在石榴山寨駐扎,時山下兩村有南、北輔佐之功,因此為名,山北一村為北佐,此村在北佐西南,故稱南佐。取輔佐之意。因鎮政府駐地南佐鎮,故得名南佐鎮。
基本介紹:
南佐鎮簡介
面積42.50平方千米,人口15199人。鎮0駐南佐村,郵編051130。
[區劃]
南佐東北街,南佐西北街,南佐西南街,南佐東南街,候村,北佐,封照,窖上,長村,南龍池,北龍池,蘇莊共12個行政村。
[地名]
因鎮政府駐地而得名。
[沿革]
1953年建鄉,1956年擴建鄉改置公社,1984年2月由公社改置鄉,1985年4月由鄉改鎮,1996年合鄉并鎮后轄12個行政村。
榮譽排行:
2022年9月,河北省愛衛辦命名南佐鎮為2021年度河北省衛生鄉鎮。
2014年7月,南佐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文化旅游:
封龍山(元氏縣與鹿泉市交界處)石窟,現存兩處,一處在封龍山西麓的西石堂院,一處在封龍山東麓的東石堂院,東石堂院窟內造像己毀。西石堂院有窟三個,自西向東依次為一、二、三號。一號窟即三世佛窟,主
吳橋為北宋古建筑,位于石家莊市元氏縣南佐鎮。 2008年10月20日吳橋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1953年設立南佐鎮;1956年改為南佐鄉;1958年改為南佐公社;1984年復置鎮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