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 河南省 > 安陽市 > 殷都區 > 水冶鎮

河南省安陽市殷都區水冶鎮

[移動版] [水冶鎮榮譽與排名]
地名:水冶鎮隸屬殷都區
區劃代碼:410505101代碼前6位:410505
行政區域:河南省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行政級別:鎮車牌代碼:豫E
長途區號:0372 郵政編碼:455000
轄區面積:約33.3平方公里人口數量:約14.15萬人
人口密度:約4249人/平方公里
下轄地區:18個社區、41個行政村
代碼城鄉分類簡介
北關社區~001鎮鄉結合區
因位于水冶老城北門外,故名。古已有之,沿用至今![詳細]
北街社區~002鎮中心區
依所在水冶老城方位而得名,古已有之,沿用至今![詳細]
老城區社區~003鎮中心區
因位于水冶老城內,故名。1953年成立了全縣第一個管理服務組織。1958年,更名為水冶公社居民勞動服務站,屬水冶公社。1963年更名為居民服務站,屬水…[詳細]
東北街社區~004鎮中心區
因居委會位于東北街而得名。水冶建鎮已有之,沿用至今![詳細]
小東關社區~005鎮鄉結合區
小東關包括小東關街、粉漿街、粉漿胡同、待全街、老君廟街、碑樓街、東上字街、西上字街等。因其位于東北街小東門以東,故名。古已有之,沿用至今![詳細]
東街社區~006鎮鄉結合區
東街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南關社區~007鎮中心區
因位于水冶老城南門外,故名。此名古已有之![詳細]
南街社區~008鎮鄉結合區
南街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井家莊社區~009鎮鄉結合區
傳早年井姓人家來此定居,遂以姓氏為村名![詳細]
向陽社區~010鎮鄉結合區
民國《續安陽縣志卷十三·古跡志》:“水冶西北二里許,鐵佛寺村,即古韓家莊,為韓魏公故里!保n魏公,即北宋三朝宰相韓琦,封魏國公)。后因村北土岸坍塌,…[詳細]
西街社區~011鎮鄉結合區
西街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西蔣社區~012鎮鄉結合區
西蔣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阜城東街社區~013鎮鄉結合區
金末為輔巖縣城。是時,太行山東側諸州府多被蒙古族(元)攻破。金朝為提高戰斗力,將“舊林慮鎮,貞祐三年(1215)十月升為州,置元帥府。興定三年(121…[詳細]
阜城南街社區~014鎮鄉結合區
金末為輔巖縣城。是時,太行山東側諸州府多被蒙古族(元)攻破。金朝為提高戰斗力,將“舊林慮鎮,貞祐三年(1215)十月升為州,置元帥府。興定三年(121…[詳細]
阜城西街社區~015鎮鄉結合區
金末為輔巖縣城。是時,太行山東側諸州府多被蒙古族(元)攻破。金朝為提高戰斗力,將“舊林慮鎮,貞祐三年(1215)十月升為州,置元帥府。興定三年(121…[詳細]
阜城北街社區~016鎮中心區
金末為輔巖縣城。是時,太行山東側諸州府多被蒙古族(元)攻破。金朝為提高戰斗力,將“舊林慮鎮,貞祐三年(1215)十月升為州,置元帥府。興定三年(121…[詳細]
姬家屯社區~017鎮鄉結合區
傳此村原名王家莊(也說三家店)。明成化七年(1471),周公68世孫姬增攜妻帶子,從山西遷此屯田,改稱姬家屯![詳細]
天池社區~018鎮鄉結合區
趙匡胤早年北上鄴城投靠后周樞密使郭威,路過此地,在一水池中洗澡,后做了皇帝,人們便把水池旁的村莊命名為天池。北宋《相臺志》記錄安陽縣村名有天池。又,清…[詳細]
菓園村~204鎮鄉結合區
傳明初從山西洪洞遷來幾戶人家,依山傍水而居,以種植瓜果而聞名。村名原為果樹園,后改稱果園。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果園村名![詳細]
東古莊村~212鎮鄉結合區
明朝初年此地為水冶大戶(官僚步成思)的土地,小戶人家在此耕種,蓋有幾間房子。后人口繁衍,成一小村,小戶孤單,種地辛苦,故起名孤辛莊,后改稱孤莊、古莊。…[詳細]
西古莊村~213鎮鄉結合區
傳明朝初年此地為水冶大戶的土地,小戶人家在此耕種蓋有幾間房子,后人口繁衍,成一小村,小戶孤單,種地辛苦,故起名孤辛莊,后改稱孤莊、古莊。清乾隆年《安陽…[詳細]
南段村~214鎮鄉結合區
傳早年此村名“端村”,后洹水將村沖為東西二段,故有東段村、西段村名,后演變為南、北段村。北宋《相臺志》載有東段村、西段村。清康熙年《安陽縣志》載有段村…[詳細]
北段村~215鎮鄉結合區
早年此村名為“端村”,后洹水將村沖為東西二段,故有東段村、西段村名,后演變為南、北段村。北宋《相臺志》載有東段村、西段村。清康熙年《安陽縣志》載有段村…[詳細]
陽郡村~216鎮鄉結合區
古有復姓羊角,此村名似為羊角演化而來。北宋《相臺志》載有羊郡。民國《續安陽縣志》載有仍為羊郡。1985年《安陽縣標準地名手冊》為陽郡。…[詳細]
茶棚村~217鎮鄉結合區
此地為水冶至安陽的大路邊,相早年王、李二姓人家,在此種地,為積德行善方便行人便在路旁搭棚舍茶,后來茶棚便成了村名。民國《續安陽縣志》載有茶棚村名![詳細]
下河村~218鎮鄉結合區
此村地勢較低,向南下至珍珠泉河,故名下河。民國《續安陽縣志》有下河村名,沿稱至今![詳細]
南麻水村~220村莊
北宋《相臺志》載有“麻水”。清乾隆年《安陽縣志》分為馬水和西麻水。民國《續安陽縣志》載有分為東麻水、西麻水、南麻水,此村居南,故名![詳細]
西麻水村~221村莊
北宋《相臺志》載有“麻水”。清乾隆年《安陽縣志》分為“馬水和西麻水”。民國《續安陽縣志》載有分為東麻水、西麻水、南麻水,此村居西故名![詳細]
東麻水村~222村莊
北宋《相臺志》載有“麻水”。清乾隆年《安陽縣志》分為“麻水和西麻水”。民國《續安陽縣志》載有分為東麻水、西麻水、南麻水,此村居東故名。…[詳細]
石棺村~223村莊
此村村中有條深溝,相傳早年溝內柳樹茂密,遂命村名為“柳溝”。后來村民在村西打井挖出一具青石棺材,轟動鄉里,遂改村名為“石棺”。唐代《唐故處士徐君墓志》…[詳細]
許樸村~224村莊
傳此村名由許婆演化而來。早年有位許姓老婆婆,家境富裕,子孫為仕宦者甚多。后由許婆演化為許樸。北宋《相臺志》載有“許婆”?滴跄昵迩∧辍栋碴柨h志》載有…[詳細]
北固現村~225鎮鄉結合區
洹河從其北部、西部流過,為防水患,要不斷加固堤堰,故村名“堌堰”,后演化為固現。北宋《相臺志》載有固縣。清乾隆年《安陽縣志》分為南固縣、北固縣。民國《…[詳細]
南固現村~226鎮鄉結合區
洹河從其北部、西部流過,為防水患,要不斷加固堤堰,故村名“堌堰”,后演化為固現。北宋《相臺志》載有固縣。清乾隆年《安陽縣志》分為南固縣、北固縣。民國《…[詳細]
東高平村~227鎮鄉結合區
此村位于洹河東岸,地勢高而平,故名東高平。唐《鄴下冢墓遺文、簫君墓志銘載有高平村?滴跄、清乾隆年《安陽縣志》均為高平。民國《續安陽縣志》載有分東高平…[詳細]
寨子村~228村莊
傳早年不同姓氏的人家遷此定居。以柵欄為墻,稱柵子,后演變為寨子。…[詳細]
西蔣村~229鎮鄉結合區
據《相臺志》載,此村唐代以前出了3個”內充侍衛,外從作戰“的郎將,后以官名作為村名故名“朗將隅”。元朝《韓魏王新廟碑陰》載有將村。明《續彰德府志》載有…[詳細]
東蔣村~230鎮鄉結合區
清乾隆年間《安陽縣志》載有東蔣村。因遷來之民在蔣村東側定居建村故以方位命名東蔣村至今![詳細]
四合村~231村莊
由賈家莊、索家莊、朱家莊、官司四個自然村合并成立一個行政村,故名四合村民委員會![詳細]
張屯村~232村莊
張屯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王莊村~233村莊
早年王姓在此定居成立村莊,故名。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王家村。民國《續安陽縣志》載有王家莊。1958年下灰泉村并入(1956年安陽縣地圖)此村,仍稱…[詳細]
靈藥村~234村莊
村東有白衣奶奶廟,早年村民在此拜神求藥,據傳藥到病除,相當靈驗,遂改村名為靈藥,至今!短苿⒕怪俱憽份d有零樂,北宋《相臺志》載有零岳?滴跞荒辍丁[詳細]
輝泉村~235村莊
早年村北有泉噴涌,水呈灰色(傳說是煤窯里噴的水)故名灰泉,后改稱輝泉。北宋《相臺志》載有灰泉。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上灰泉,后西嶺村并入,仍稱上灰泉…[詳細]
何墳村~236村莊
傳明朝某“趙王”的娘娘葬于此地,何姓人家在此守墓,繁衍成村,故名。民國《續安陽縣志》載有東何家墳,1958年改稱何墳。…[詳細]
小墳村~237村莊
明代趙惠王死后葬于村北,人們為了紀念趙惠王,看守保護墳墓,在此定居逐漸繁衍形成村落,故名小墳。民國《續安陽縣志》載有惠王墳,1985年《安陽縣標準地名…[詳細]
東石村~238村莊
相此村早年石姓居多,故稱石村。石村有二,此村居東,故名。又,村西有一石橋,橋西為西石村,橋東為東石村。北宋《相臺志》載有石村。康熙年、清乾隆年《安陽縣…[詳細]
李莊村~239村莊
1985年《安陽縣標準地名手冊》載李家莊。據一百多年前,李姓先祖從東石村遷此定居,故以姓氏得名李家莊,沿用至今![詳細]
西石村~240村莊
傳此村早年石姓居多,故稱石村。石村有二,此村居西,故名。又,村西有一石橋,橋西為西石村,橋東為東石村。北宋《相臺志》載有石村?滴跄、清乾隆年《安陽縣…[詳細]
水浴村~241村莊
村東有一水泉,過去常年流水,水源充裕,故名。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水淤(淤,似為白字,應為裕)。民國《續安陽縣志》載有水浴![詳細]
大堰村~242村莊
傳早年此村北溝常年有水,為防止水大淹沒莊稼,修了一道大堰,故起村名為大堰。又,相傳早年馮姓人家在一塊較大的堰地上定居建村故名。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詳細]
柿園村~243村莊
傳早年此村四周柿樹成林,故名。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市元,民國《續安陽縣志》載有柿園![詳細]
侯凹村~244村莊
傳早年此村侯姓,在村南有塊凹地,土地肥沃,收成較高,遠近聞名,遂起村名為侯凹,后侯姓遷出,村名仍舊。清乾隆年《安陽縣志》,民國《續安陽縣志》均稱侯家凹…[詳細]
張莊村~245村莊
乾隆二十年《張氏祖塋碑》:“我張家莊張氏祖塋自張賈店老塋分遷而來”,故起村名為張家莊。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張家莊,民國《續安陽縣志》載有張莊。因重…[詳細]
雙全村~246村莊
1945年10月30日夜,中共安陽縣六區政委趙雙全在張家莊開會研究工作,被一叛徒騙至辛安村,遭到國民黨暴亂分子槍殺,時年32歲。為了記住這位優秀共產黨…[詳細]
石澗村~247村莊
此村處于丘陵地帶,村中有條東西走向的石質深溝(澗),雨季洪水從澗溝導瀉,故名。北宋《相臺志》載有石澗村,歷元、明、清,村名未變![詳細]
劉賈店村~248村莊
此地近臨汾洪江,地勢較平緩,是商賈(gǔ)停船休息的地方。劉姓在此開設店鋪,故名(賈有二音,村名取jiǎ音),北宋《相臺志》載有賈店,直至康熙年間村名…[詳細]
黃賈店村~249村莊
此地近臨汾洪江,地勢較平緩,是商賈停船休息的地方,黃姓在此開設店鋪,故名。北宋《相臺志》載有賈店,清乾隆年《安陽縣志》分為二個村,其為黃家賈店。民國《…[詳細]
李賈店村~250村莊
此村近臨汾洪江,地勢較平緩,是商賈停船休息的地方,李姓在此開設店鋪,故以姓氏得名。北宋《相臺志》載有南賈店,清乾隆年《安陽縣志》改稱李家賈店。民國《續…[詳細]
張賈店村~251鎮鄉結合區
早年汾洪江水大可行船。此地近臨汾洪江,地勢較平緩,是商賈停船休息的地方,張姓在此開設店鋪,故以姓氏得名。北宋《相臺志》載有東賈店,直到清末村名未變。民…[詳細]
高喻村~252村莊
早年此地種植榆樹較多且樹身高大,故名。北宋《相臺志》載有高榆。清乾隆年《安陽縣志》寫作高于。民國《續安陽縣志》改為高喻![詳細]

地名由來:

公元552年,北魏高隆之在此監造冶鐵爐,引水鼓風煉鐵,此地故名水冶。

基本介紹:

水冶鎮位于河南省北部,晉、冀、豫三省交界處。全鎮總面積33.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面積約10平方公里,總人口11.8萬人,其中鎮區人口10.3萬人,下轄20個行政協委員村和6個居委會,現有耕地1.2萬畝。

水冶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鎮域內安李鐵路、安林公路橫貫東西,大崗公路貫穿南北。東距我省鋼鐵工業基地安陽市僅22公里,南距煤炭工業基地鶴壁市也僅35公里,西部是礦產資源豐富的太行山區。便利的交通和舉足輕重的地理位置,使水冶鎮成為豫北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工業重鎮,并被省、市確定為安陽市新型的衛星城鎮。2001年,全鎮社會總產值達到18.7億元,財政收入完成4618萬元,國稅地稅合計1.06

+查看詳細水冶鎮概況>>

榮譽排行:

2024年9月,2024年度全國千強鎮名單揭曉,水冶鎮位列第538名。

2024年7月,2024年中國中部地區綜合競爭力百強鎮名單發布,水冶鎮榜上有名,位列第45名。

2024年5月,2024鎮域經濟中部100強榜單發布,水冶鎮位列第74名。

2023年12月,水冶鎮被河南省愛衛辦確定為2023年度河南省健康鄉鎮。

2023年10月,2023年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名單發布,水冶鎮位列第528位。

2023年9月,2023中國中部地區綜合競爭力百強鎮揭曉,水冶鎮位列第45。

2023年9月,2023年全國五百強鎮名單發布,水冶鎮位列第460。

2022年9月,2021中國中部百強鎮名單揭曉,水冶鎮位列第41位。

2022年3月,水冶鎮被命名為2021年度河南省衛生鄉鎮。

+查看更多水冶鎮榮譽與相關排名>>

文化旅游:

雪花洞廟

雪花洞廟,位于水冶鎮。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春,發現“雪花洞”,宣統三年(1911年)竣工,F存3座院落,坐北朝南,并排而建。主要建筑有奶奶廟、龍王廟、北璽廟、鶴仙廟、玉皇廟等。東院有

水冶老街古民居群

水冶老街古民居群(北街賀家老宅、和平巷陳吉平宅院、三官巷李時富宅院、三官巷33號宅院)位于殷都區水冶鎮老城內,年代為清、民國,為安陽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固現橋

固現橋位于殷都區水冶鎮南固現村,年代為明,為安陽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水冶老爺券

水冶老爺券位于殷都區水冶鎮老城東街,年代為清,為安陽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梅花碑

梅花碑位于殷都區水冶鎮井家莊村,年代為宋,為安陽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查看更多水冶鎮文化旅游景點>>

歷史沿革:

清康熙年《安陽縣志》載:“水冶,清季區名珠溪鎮。

”清末,設為安陽縣第六區,區公所在水冶。

1945年8月,安陽縣駐水冶。

1947年5月,劉鄧大軍收復水冶,水冶歸安陽縣管轄。

1948年,水冶并入安陽縣一區,后又并入六區,區署設在阜城。

1954年9月,安鄴兩縣合并,水冶鎮獨立,屬安陽縣管轄。

1958年9月,建立水冶鎮人民公社,簡稱水冶公社,實行政社合一。

1975年3月11日,恢復原名水冶鎮,一直沿用至今

+查看詳細水冶鎮歷史沿革>>


以下地名與水冶鎮面積相當: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野狼 |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乱码高清视频 | 青青青青久久综合色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卡 | 午夜性开放视频久久…爽 | 先锋天堂AV在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