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張公堰村 | 隸屬:大河澗鄉 |
區劃代碼:410611201211 | 代碼前6位:410611 |
行政區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豫F |
長途區號:0392 | 郵政編碼:456600 |
城鄉分類:村莊 | 分類代碼:220 |
地名由來:
傳楊邑一家姓張的于此開墾一塊27畝大的好田地,周圍筑堰,故名張公堰,建村后沿用此名。
基本介紹:
張公堰村位于鶴壁市淇濱區大河澗鄉東北部,距離大河澗鄉政府3.5公里、淇濱區35公里,總面積12平方公里,是非貧困村。村兩委干部5人,中共黨員47人,全村6個村民小組,市派第一書記1人,駐村工作隊員5人,幫扶責任人67人。耕地2168畝,林地668畝,荒山7000畝。全村人口517戶1983人,常住人口72戶252人,建檔立卡戶309戶1259人,邊緣戶1戶3人,特殊群體(低保52戶71人,殘疾76戶82人,大病6戶23人,危房改造戶5戶15人)。歷年退出情況:2014年,脫貧63戶260人。2015年,無。2016年,脫貧40戶179人。2017年脫貧41戶161人。2018年,脫貧111戶4
歷史沿革:
1949年屬湯陰縣三區。
1958年建張公堰大隊,屬戰斗人民公社。
1961年屬鹿樓公社。
1966年屬大河澗公社。
1984年設張公堰村民委員會,屬大河澗鄉。
周邊相關:
張公堰村附近有朝歌文化公園、桑園小鎮·太極圖景區、鶴壁金山寺、淇濱天然太極圖旅游區、三興康樂村、鶴壁市博物館等旅游景點,有淇河纏絲鴨蛋、僧帽雙瓤燒餅、浚縣大碾蘿卜、浚縣小河白菜、善堂花生等特產,有白蛇鬧許仙傳說、廟會(浚縣正月古廟會)、西路大平調、民間社火(浚縣民間社火)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