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荊紫關鎮 | 隸屬:淅川縣 |
區劃代碼:411326101 | 代碼前6位:411326 |
行政區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豫R |
長途區號:0377 | 郵政編碼:473000 |
轄區面積:約168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92萬人 |
人口密度:約233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37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惠隆苑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惠隆苑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中街村 | ~200 | 鎮中心區 | 因在荊紫關街中部,故名。明屬荊紫保,清屬荊紫里。1914年屬西二區荊紫關第二段。1942年屬五區荊紫關。1956年屬張村中心鄉荊紫關鎮,1957年屬荊…[詳細] |
南街村 | ~201 | 鎮中心區 | 因村委會位于荊紫關街南,故名。1914年屬西二區荊紫關第一段。1948年命名新店鄉。1958年屬荊紫關人民公社躍進大隊。1961年屬荊紫關公社南街大隊…[詳細] |
北街村 | ~202 | 鎮中心區 | 因村委會位于北街,且位于荊紫關街北端,故名。…[詳細] |
漢王坪村 | ~203 | 鎮鄉結合區 | 漢光武帝劉秀曾在此坪歇宿而得名。明屬荊子保。清屬荊子里。1914年屬西二區(荊紫關)第一段。1948年屬六區(荊紫關)漢王坪鄉。1956年屬張村中心鄉…[詳細] |
獅子溝村 | ~204 | 村莊 | 曾用名竹園。因區域內獅子溝名氣大,故名。…[詳細] |
上莊村 | ~205 | 村莊 | 因居于淇河入境上游西岸沿山旁水建村而得名。…[詳細] |
三岔村 | ~206 | 村莊 | 曾名嵩扒溝。村委會位于三岔。因村在山腳下的三條溝交匯處,故名。…[詳細] |
上梅池村 | ~207 | 村莊 | 明代此地梅子很多,闖王義軍曾帶群眾修池釀梅,后人紀念故取名為梅池。該處居與上端,故名上梅池。…[詳細] |
小陡嶺村 | ~208 | 村莊 | 因地處陡山腳下,故名。后因重名,以村相對較小而更今名。…[詳細] |
菩薩堂村 | ~209 | 村莊 | 因村中建有一座菩薩廟,故名菩薩堂。明清屬荊子保里。1914年屬西二區荊紫關第一段。1938年屬五區荊紫關菩薩堂設聯保。1956年改菩薩堂鄉轄流西河,洪…[詳細] |
大扒村 | ~210 | 村莊 | 因區域內多有大樺櫟樹、松林扒,故名。明、清屬荊子保、里。1914年屬西二區荊紫關第六段。1948年屬六區荊紫關菩薩堂鄉。1956年屬菩薩堂中心鄉淇河小…[詳細] |
新石門村 | ~211 | 鎮鄉結合區 | 因有兩廂石頭廂立,像門一樣,故名石門。后因重名更為現名。…[詳細] |
雙河村 | ~212 | 村莊 | 因區域內有兩叉河,故名。清屬荊紫保里。1914年屬西二區荊紫關第一段菩薩堂保。1942年屬五區荊紫關河西保,1948年屬六區荊紫關菩薩堂鄉。1950年…[詳細] |
李營村 | ~213 | 村莊 | 明正德十一年(1516)李姓始祖由湖北鄖縣洋溪遷此定居,故名。…[詳細] |
穆營村 | ~214 | 鎮鄉結合區 | 穆姓始祖于明萬歷十年由山西洪桐縣遷此建村,故名。…[詳細] |
娘娘廟村 | ~215 | 鎮鄉結合區 | 因區域內建有一座娘娘廟,村以廟命名。明清屬荊紫保里。1914年屬西荊紫關第二段。1948年屬六區荊紫關河西鄉。1954年屬荊紫關河西鄉。1956年屬張…[詳細] |
碼頭村 | ~216 | 鎮鄉結合區 | 早年丹江河境內經過,設有上中下碼頭三處,故名。…[詳細] |
魏村村 | ~217 | 鎮鄉結合區 | 魏姓始祖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故名。…[詳細] |
店子村 | ~218 | 鎮鄉結合區 | 因有十家在此開設不同店鋪,故名。明清屬荊子保、里。1914年屬西二區荊紫關第一段史家保。1942年屬五居荊紫關史家保。1948年屬六區荊紫關新店鄉。1…[詳細] |
史家村 | ~219 | 鎮鄉結合區 | 明萬歷二年(1574)史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居住,故名。…[詳細] |
藥王廟村 | ~220 | 鎮鄉結合區 | 藥王廟曾用名東風,古時以區域內有座藥王廟,故名。…[詳細] |
小寺溝村 | ~221 | 村莊 | 曾名東升。因區域內小寺溝名氣較大,故名。…[詳細] |
張村村 | ~222 | 鎮鄉結合區 | 族譜記載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張姓始祖從山西大槐樹遷此建村,故名。…[詳細] |
龍泉觀村 | ~223 | 村莊 | 因區域內有龍泉觀古建筑,故名。1914年屬西二區。1942年屬五區。1949年屬六區龍泉觀鄉。1955年屬荊紫關區張村鄉。1959年屬荊紫關人民公社置…[詳細] |
孫家灣村 | ~224 | 鎮鄉結合區 | 孫姓始祖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在此山坡灣居住,故名孫家灣。…[詳細] |
金家溝村 | ~225 | 村莊 | 金姓始祖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定居建村而得名。…[詳細] |
西頭村 | ~226 | 村莊 | 因村在吳村的西盡頭而得名。故名。明清屬荊紫保里。1914年屬西二區荊紫關第二段。1948年屬六區荊紫關西吳村鄉。1954年屬荊紫關區西吳村鄉。1959…[詳細] |
全莊村 | ~227 | 村莊 | 全姓始祖自淅川縣城附近遷入,沿路兩側建村居住,故名。…[詳細] |
麻坎村 | ~228 | 村莊 | 因麻姓始祖居于丹江堤岸較高處而得名。1914年屬西二區荊紫關第二段。1948年屬六區荊紫關西吳村鄉。1954年屬荊紫關區西吳村鄉。1958年屬荊紫關鄉…[詳細] |
馮營村 | ~229 | 村莊 | 因馮氏最早在此建村居住,故名。明清屬荊紫保里。1914年屬西二區荊紫關第二段西吳村保。1948年屬六區吳村鄉。1950年屬六區荊紫關東吳村鄉。1955…[詳細] |
山根村 | ~230 | 村莊 | 因大部分村民居住于小山坡根,故名。明清居荊子保里。1914年屬西二區荊紫關第二段。1948年屬六區荊紫關區吳村鄉。1955年居荊紫關區吳村鄉。1956…[詳細] |
張巷村 | ~231 | 村莊 | 因村中有小巷,張姓在此居住,故名。明清屬荊子保里。1914年屬西二區荊紫關第二。1948年屬六區荊紫關東吳村鄉。1954年屬荊紫關區東吳村鄉。1955…[詳細] |
程家洼村 | ~232 | 村莊 | 相程姓始祖自山西洪洞縣遷來而得名。明清屬荊子保、里。1914年屬西二區荊紫關第二段,1948年六區荊紫關東吳村鄉。1954年屬荊紫關區東吳村鄉。195…[詳細] |
廟嶺村 | ~233 | 村莊 | 因嶺上有娘娘廟,故名。明、清屬荊子保、里。1914年屬西二區荊紫關第二段。1948年屬六區荊紫關東吳村鄉。1956年屬張村中心鄉吳村小鄉。1957年屬…[詳細] |
沙渠河村 | ~234 | 村莊 | 因村附近有條小河渠,常有積沙而名。明清居荊子保里。1914年屬西二區荊紫關第二段。1948年屬六區荊紫關吳村鄉。1954年屬荊紫關區廟嶺鄉。1956年…[詳細] |
吳家溝村 | ~235 | 村莊 | 吳姓始祖于清順治元年(1644)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故名。…[詳細] |
石槽溝村 | ~236 | 村莊 | 村內有小溝,因此地石質堅硬,能打石槽,故名。…[詳細] |
地名由來:
荊紫關西漢始為草橋關,緣由丹江河上有座大頭橋,上鋪雜草,加之該地險關隘口,故取名“草橋關”。元改為荊籽口,明為荊籽關口,清為荊籽口關,民國取荊花呈紫色之祥意,使將“籽”改為“紫”名遂延續至今。
基本介紹:
淅川縣荊紫關鎮地處豫、鄂、陜三省結合部,有“一腳踏三省”和“雞鳴三省荊紫關”之美稱。全鎮轄37個行政村,296個村民小組,5.4萬人,面積168平方公里,其中鎮區6平方公里、2.65萬人。是“河南省重點鎮”、“河南省文明集鎮”、“河南十大名鎮”、“全國重點鎮”、“全國歷史文化名鎮”。近幾年來,荊紫關鎮堅持以“-”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和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奮力拼搏,開拓進取,逐步把我鎮建設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2005年工農業總產值完成10億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億元,地方
榮譽排行:
2022年10月,2022年淘寶鎮名單發布,荊紫關鎮上榜。
2022年3月,荊紫關鎮被命名為2021年度河南省衛生鄉鎮。
2021年10月,南京大學空間規劃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聯合發布2021年淘寶鎮名單,荊紫關鎮榜上有名。
2021年9月,荊紫關鎮入選2021年河南省特色生態旅游示范鎮。
2016年12月,2016年河南省省級生態鄉鎮名單公布,荊紫關鎮榜上有名。
2014年7月,荊紫關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2010年3月,荊紫關鎮入選第一批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村)。
2005年9月,荊紫關鎮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文化旅游:
荊紫關古建筑群位于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城西北44公里荊紫關鎮。該鎮西傍丹江,東依猴山,居豫、鄂、陜三省接壤地帶,位置險要,臨著丹江航道重要碼頭,是商業要地、軍事關口。古鎮依丹江東岸走勢南北延伸
三省界碑位于荊紫關鎮三省交界,年代為1987年。類別為石窟寺及石刻。2021年5月,被公布為淅川縣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界亭為中心,向四周各外擴2 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
凌子和功德紀念碑位于荊紫關鎮漢王坪村,年代為1994年。類別為石窟寺及石刻。2021年5月,被公布為淅川縣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界亭為中心,向北外擴5米,向東外擴5米,向西至丹
敕封京兆伯杜公墓碑位于荊紫關鎮龍泉村杜家營,年代為清代。類別為石窟寺及石刻。2021年5月,被公布為淅川縣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碑刻為中心向四周各外擴5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
萬代流芳碑刻位于荊紫關鎮金家溝村,年代為清代。類別為石窟寺及石刻。2021年5月,被公布為淅川縣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碑刻為中心向四周各外擴5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邊線向
歷史沿革:
春秋前屬鄀國。
春秋后期至戰國前期屬楚三戶邑。
戰國后期屬秦商淤。
秦、漢、晉屬丹水縣。
唐屬內鄉縣。
宋屬淅川縣。
元屬內鄉縣。
明至清道光十二年(1832),屬淅川縣荊子里。
宣統元年(1909)為西二區。
1942年為五區。
1947年為鄉。
1948年為第六區。
1956年撤區并鄉。
1957年置區。
1958年為荊紫關公社。
1961年復荊紫關區。
1969年為荊紫關公社。
1983年改荊紫關鄉。
1986年鄉改荊紫關鎮建
神仙涼粉是荊紫關鎮特色小吃,性甘味苦,清熱解素,殺菌抗癌;是用境內猴山上的一種野生灌木樹葉加淀粉做成的,夏季吃了以后可以清熱、解毒、活血,有一定的抗癌作用。關于這種涼粉的來歷,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荊紫關神仙涼粉是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荊紫關鎮的特色小吃。神仙涼粉性甘味苦,清熱解素,殺菌抗癌,神仙涼粉用刀片打成小塊,澆上油潑辣子、醋和蒜水,味道涼爽口,是夏天消暑降溫的極好食品。神仙涼粉是用境內猴山上
董棟,1989年4月13日出生于河南省淅川縣,中國國家蹦床隊運動員。1996年,董棟開始練習體操;2002年起改練蹦床。2005年初入選蹦床國家隊,2006年才開始參加國際比賽,2007年獲得第25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