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雙樓鄉 | 隸屬:鄲城縣 |
區劃代碼:411625205 | 代碼前6位:411625 |
行政區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代碼:豫P |
長途區號:0394 | 郵政編碼:466000 |
轄區面積:約48.59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22萬人 |
人口密度:約663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7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徐化樓村 | ~201 | 鄉中心區 | 朱元璋稱帝后,御封功臣徐達為“世表國公”之職,其弟徐福封官不做,御賜黃金萬兩,綾鑼綢緞千匹,定居陳州(今淮陽),成為此地一富豪。福之子徐化與兄不睦,攜…[詳細] |
孔莊村 | ~202 | 村莊 | 明初,孔姓人由山東遷居此地,取名孔莊,現孔姓絕嗣,遷入李、張等姓,村名末改![詳細] |
徐老家村 | ~203 | 村莊 | 明萬歷年間,許姓人首居于此,原名許老家。徐姓人從徐橋(今屬寧平鎮)遷入,許姓人或遷出,或絕嗣,又因徐姓人懷念老家,遂更名為徐老家![詳細] |
張廟村 | ~204 | 村莊 | 張廟,古稱張巡廟,原名鄒塘,位于張廟(今屬鄲城縣雙樓鄉)。始建于唐安史之亂之后,是我國較早的道觀之一,素有“巡廟圣靈感四方”之譽,唐玄宗年間,安史叛軍…[詳細] |
王樓村 | ~205 | 村莊 | 清乾隆早年,原名小李莊。村民姓王的多,其次有李姓。清乾隆末年,王氏姓人從池王莊(今屬丁村鄉)和楊朱樓二處遷此,后為防土匪的侵入,以王富臣為首修筑土寨,…[詳細] |
金廟村 | ~206 | 村莊 | 明初,金姓人從山東棗林莊莊遷到金老莊(今屬鹿邑縣試量集)定居,后遷移到此,村東原有一廟,故名![詳細] |
楊樓村 | ~207 | 村莊 | 明洪武元年(1368),楊氏祖先楊磚從山東廖洲首遷到楊老家(今屬鹿邑縣),后移居此地,因當時村蓋有樓,故名![詳細] |
申莊村 | ~208 | 村莊 | 申姓人首居于此,故名。1949年10月屬鹿邑縣石槽區。1951年5月屬鄲城辦事處石槽區。1952年8月屬鄲城縣秋渠區。1955年設申莊初級農業合作社,…[詳細] |
韓老家村 | ~209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一個名韓溫的人從山西洪洞縣遷居此地。韓姓人漸多,從此村分遷到前韓莊、后韓莊、韓寨(今均屬雙樓鄉)等村。韓姓人尊重此村為老家,故名。…[詳細] |
雙樓村 | ~210 | 鄉中心區 | 又名雙鹿、雙陸店,雙樓鄉人民政府駐地。建國前為鹿邑縣46大集之一。明洪武年間,從山東棗林莊莊遷來一個叫李長庚的人,家養金鹿一對,每天一早去西南石槽飲水…[詳細] |
楊張莊村 | ~211 | 村莊 | 有楊、張兩姓居此,故名。1949年10月屬鹿邑縣石槽區。1951年5月屬鄲城辦事處石槽區。1952年8月屬鄲城縣秋渠區。1965年為楊張莊大隊,屬石槽…[詳細] |
信寨村 | ~212 | 村莊 | 明初,信人從山東歷城縣遷居鹿邑,后遷移此地,因蓋有九座樓,取名信家九樓,在清代,村周圍筑寨,村名改為信寨![詳細] |
小趙莊村 | ~213 | 村莊 | 趙姓人首居,村名小趙莊,后趙姓人絕嗣,王姓人于明初遷此,村名未改。…[詳細] |
大趙莊村 | ~214 | 村莊 | 趙姓人首居,村名大趙莊,后趙姓人絕嗣。明初,范姓人從山東棗林莊莊遷居到范老家(今屬石槽鎮),后移居此地,村名末改![詳細] |
張盈樓村 | ~215 | 村莊 | 明初,張盈首居此地,蓋了一所樓房,故名張盈樓,之后王姓從山東棗林遷此,明末,劉姓、李姓、信姓、徐姓陸續遷此,為了紀念先人,村名延用至今![詳細] |
后徐樓村 | ~216 | 村莊 | 徐姓從洺河南岸前徐樓分居于此,村莊位于洺河以北,故名后徐樓![詳細] |
程莊村 | ~217 | 村莊 | 程姓人從山西洪洞縣遷至程寨(今屬安徽省界首市),后分居此地。…[詳細] |
地名由來:
清光緒年間《鹿邑縣志》記為雙陸店,后來演變成雙樓集。傳,明洪武年間,從山東棗林莊遷來一個叫李長庚的人,家養金鹿一對,毎天一早去西南石槽飲水,再去宜路荒原吃草,晚上又回到雙樓。石槽是個寶,里面有個金蛙,金蛙天天吐的水正夠雙鹿所喝。后來金蛙被強人盜去。金鹿無水可飲,去宜路吃草便迷了路。所以當地人們便把金鹿活動之地叫作“雙鹿”、“石槽”、“迷鹿店”。雙鹿地處交通要道,有人在此開店起集,隨之就叫雙鹿店,又訛傳為“雙陸店”。數十年后,明開國元勛徐達的四世孫徐二翁,由汝陽射橋徐大坑涯下遷居于此,并在府內建了兩座悛村名改為雙樓集。
基本介紹:
雙樓鄉位于鄲城縣城東10公里,北與寧平、東與丁村相臨,南與秋渠、石槽西與城郊鄉接壤。全鄉總面積70平方公里,人口5萬人,耕地6.8萬畝,轄17個行政村,97個自然村,238個村民組,是一個以種植業、加工業、養殖業為主的農業鄉。
雙樓鄉交通便利。省道207線貫穿南北,鄲白公路貫穿東西全境,鄲石公路途經廟集開發區,交通十分便利。早在1998年,全鄉17個行政村全部實現了村村通工程,目前,全鄉公路網已經形成,通車里程達70公里,自然村80%通了油路。
農業及養殖業基礎穩固。在穩固糧食生產基礎上,積極調優、調強農業產業結構,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特色
歷史沿革:
1975年11月分屬城郊、寧平、丁村、秋渠、石槽公社,12月從城郊、寧平、丁村、秋渠、石槽公社析出部分大隊建立雙樓公社。
1983年改為雙樓鄉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