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魯莊鎮 | 隸屬:鞏義市 |
區劃代碼:410181114 | 代碼前6位:410181 |
行政區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豫A |
長途區號:0371 | 郵政編碼:450000 |
轄區面積:約93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5.04萬人 |
人口密度:約542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9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魯莊村 | ~201 | 鎮中心區 | 因魯義姑為救侄寄子桑林的傳說得名魯義姑莊,簡稱魯莊。…[詳細] |
蘇家莊村 | ~202 | 村莊 | 古稱蘇秦莊,因村南有蘇秦墓而得名,后演稱蘇家莊。…[詳細] |
念子莊村 | ~203 | 村莊 | 因魯義姑為救侄而寄子桑林,行至此仍思念兒子得名。…[詳細] |
斜里村 | ~204 | 村莊 | 因村南有戰國名人斜里谷冢得名。1948年4月前屬嵩麓鄉第七保斜里莊(李家溝、羅彥莊)后為第七區(魯莊區)斜里莊行政村。1952年屬第七區(魯莊區)斜羅…[詳細] |
羅彥莊村 | ~205 | 村莊 | 因村南有宋將軍羅延冢而得名。1948年4月前屬嵩麓鄉第七保羅彥莊(李家溝、斜里莊),后為第七區(魯莊區)羅彥莊行政村。1952年屬第七區(魯莊區)斜羅…[詳細] |
李家溝村 | ~206 | 村莊 | 李姓住戶較多而得名。1948年4月前屬嵩麓鄉第七保李家溝(斜里莊、羅彥莊),后為第七區(魯莊區)李家溝行政村。1952年屬第七區(魯莊區)王李行政鄉。…[詳細] |
南村村 | ~207 | 村莊 | 傳古時為南郡,實為北宋之南城軍,因坐落在景山之南而得村名。…[詳細] |
南村寨村 | ~208 | 村莊 | 傳李姓兄弟遷至村南的高地上建寨成村而得名。…[詳細] |
桑家溝村 | ~209 | 村莊 | 傳漢桑弘羊居此,且域內有干溝河,故名。1948年4月前屬嵩麓鄉第十一保桑家溝,后為第七區(魯莊區)桑家溝行政村。1952年屬第七區(魯莊區)南桑行政鄉…[詳細] |
后林村 | ~210 | 村莊 | 轄東后莊、西后莊、后溝、東栗林、西栗林五個自然村,合稱后林。…[詳細] |
四合村 | ~211 | 村莊 | 土地改革期間,因所轄馮寨、楊寨、原良寨、原良四個自然村而故名。…[詳細] |
小相村 | ~212 | 村莊 | 春秋時為胥靡邑。漢丞相蕭何曾在此歇馬,遂名曰蕭相莊。明稱小斜莊,清稱蕭宿莊,民國稱蕭相,后演變為小相,聚居形成的自然村落。…[詳細] |
東莊村 | ~213 | 村莊 | 古時原居村西三華里的西黃莊,為避亂東遷定居,故名。…[詳細] |
趙城村 | ~214 | 村莊 | 十六國時后趙大將軍石碌率兵駐此鎮守軒轅關,時稱趙將軍城,后簡稱趙城。…[詳細] |
邢村村 | ~215 | 村莊 | 明末,邢姓從偃師邢家寨遷此而得名。1948年4月前屬嵩麓鄉第十六保邢村,后為第七區(魯莊區)邢村行政村。1952年屬第七區(魯莊區)。1956年為趙城…[詳細] |
李窯村 | ~216 | 村莊 | 古稱梁家窯,后李姓漸多,改稱李家窯。為與西村李家窯有別。曾稱南李窯。1980年定名李窯。…[詳細] |
張莊村 | ~217 | 村莊 | 因村民多姓張而得名。1948年4月前屬嵩麓鄉第十七保張莊。1948年4月后為第七區(魯莊區)張莊行政村。1952年屬第七區(魯莊區)張關行政鄉。195…[詳細] |
關帝廟村 | ~218 | 村莊 | 因原居民點附近有一座關帝廟而得名。1948年4月前屬嵩麓鄉第十七保關帝廟,后為第七區(魯莊區)關帝廟行政村。1952年屬第七區(魯莊區)張關行政鄉。1…[詳細] |
王瑤村 | ~219 | 村莊 | 因該地片多王姓,多住窯洞而得名。1948年4月前屬嵩麓鄉,后為第七區(魯莊區)王窯行政村。1952年屬第七區(魯莊區)王李行政鄉。1956年王窯劃給登…[詳細] |
丁峪村 | ~220 | 村莊 | 由丁溝、東峪兩個自然村組成合稱丁峪。1948年4月前屬嵩麓鄉。1948年4月后為第七區(魯莊區)丁溝行政村。1956年屬趙城中心鄉丁峪高級社。1958…[詳細] |
里河村 | ~221 | 村莊 | 原為曹河片村之一部,后來分里外兩村,因相對在外部而得名。…[詳細] |
外河村 | ~222 | 村莊 | 原為曹河片村之一部,后來分里外兩村,因相對在外部而得名。…[詳細] |
五頂坡村 | ~223 | 村莊 | 因位于五座小山頂,而得名五頂坡。1948年4月前屬嵩麓鄉第一保五頂坡,后為第七區(魯莊區)五頂坡政村。1952年屬第七區(魯莊區)。1958年屬魯莊公…[詳細] |
虎山坡村 | ~224 | 村莊 | 因其坐落在白云山西南山坡,地形似一伏虎而得名。…[詳細] |
東候村 | ~225 | 村莊 | 位于侯地東部而得名東侯。1948年4月前屬嵩麓鄉第一保東侯,后為第七區(魯莊區)東侯行政村。1952年屬第七區(魯莊區)東侯行政鄉。1956年為侯地中…[詳細] |
南候村 | ~226 | 村莊 | 因四大諸侯所在地而得名侯地,又因侯地在南邊而叫南侯。…[詳細] |
北候村 | ~227 | 村莊 | 傳上古舜的四大輔佐名臣皋陶,稷,契、伯益的墳墓在此地。侯地分為東、西、南、北四個地方。因位于侯地北部而得名。…[詳細] |
西候村 | ~228 | 村莊 | 因位于侯地西部而得名。1948年4月前屬嵩麓鄉第三保西侯(安頭),后為第七區(魯莊區)西侯行政村。1952年屬第七區(魯莊區)西安行政鄉。1956年屬…[詳細] |
安頭村 | ~229 | 村莊 | 舊時曾稱安頭鎮。傳村南古時有個安樂寺,村北系一大渚,原是水旱碼頭,合成安頭。…[詳細] |
地名由來:
因鎮政府駐地魯莊得名。
基本介紹:
魯莊古稱桑林鎮,魯義姑莊,位于鞏義市西南邊陲,鞏、登、偃三市交界處。南依中岳嵩山,北望洛北邙嶺和洛川平原相連,土地肥沃,東有白云山為憑,西隔*水河與偃師相鄰。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8公里,總面積93平方公里,下轄29個行政村,51個自然村,242個村民小組,63798口人,65790畝耕地。
這里歷史悠久,民風淳樸,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昔日商湯桑林祈雨,遺址尚在。蘇秦縱橫六國,故里猶存;嵇含著書,子建走馬,桑維翰“鐵硯磨穿,不改素志”終成國家棟梁的故事流傳百代,孕育出了一批政治、軍事、科技方面的人才和著書立說的作家、戲曲家及書畫領域的佼佼者。魯莊交通便利、正在修建的--
榮譽排行:
2021年4月,魯莊鎮入選農業農村部、財政部2021年農業產業強鎮創建名單。
2014年12月,第九批河南省省級生態鄉鎮名單公布,魯莊鎮榜上有名。
文化旅游:
趙城遺址位于鞏義市魯莊鎮趙城村,地處鞏義市西南部山區,面積10萬平方米,屬于仰韶文化晚期遺存。遺址南有趙城水庫,其它三面均為農田、山溝等丘陵地帶。據當地老人相傳,遠古時代該地有一座城,人口繁
望鄉樓,位于鞏義市區西南30公里處的魯莊鎮魯莊村南100米,南為嵩山余脈,東為曹河流域,西為桑溝河,周圍是民居,面積55㎡。創建于明末,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望鄉樓的準確名稱,眾說紛紜。
五八年鋼鐵大會戰遺址位于鞏義市夾津口鎮丁溝村、魯莊鎮關帝廟村、西村鎮張溝村、瑤嶺村,年代為1958年,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009年6月,五八年鋼鐵大會戰遺址被公布為第二批鄭州
嵇含墓位于鞏義市魯莊鎮魯莊村北,年代為晉,類別為古墓葬。2009年6月,嵇含墓被公布為第二批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邢村遺址位于鞏義市魯莊鎮邢村東,年代為新石器時代,類別為古遺址。2009年6月,邢村遺址被公布為第二批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古名亳丘、桑林鎮。
為紀念“商湯禱雨、六事自責”,更名“六莊”。
后因魯義姑故事改稱“魯義姑莊”,簡稱“魯莊”。
魯義姑的故事有兩說:一說晉、十六國時期,石勒攻破洛陽,河南太守鄧伯道帶妻、兒、侄逃命,行至六莊,追兵漸近,鄧將子綁在樹上,帶妻、侄逃去。
鄧子被逃難至此的魯姓姑娘所救。
亂后,鄧任尚書右仆射,為官清廉,深受百姓稱道。
鄧打聽兒子下落。
魯姑娘聞訊,義還鄧子。
村遂改稱“魯義姑莊”。
另說南北朝時,一魯姓
星神雞蛋產于鞏義市魯莊鎮,皮為綠色,綠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