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焦虎鎮 | 隸屬:滑縣 |
區劃代碼:410526111 | 代碼前6位:410526 |
行政區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豫E |
長途區號:0372 | 郵政編碼:455479 |
轄區面積:約80.9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4.08萬人 |
人口密度:約504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8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焦虎集村 | ~200 | 鎮中心區 | 在明武年間,焦龍、焦虎兄弟二人從山西洪洞縣遷居于此,后來焦龍遷居他鄉,焦虎定居于此,故以人名取村名“焦虎”。…[詳細] |
姚寨村 | ~212 | 村莊 | 在金代以前叫后姚寨,臨黃河,分前后兩個姚寨,前姚寨被黃河淹沒,后姚寨除掉后字為“姚寨”至今。…[詳細] |
陳莊村 | ~213 | 村莊 | 該地北有黃河故道,古代在此安過兵營,叫“干河營”。明永樂年間,陳氏人家從山西洪洞縣遷居于此,改村名為“陳莊”。…[詳細] |
陶寺村 | ~222 | 村莊 | 人們在此定居時,此處北約100米有一古寺名叫“陶相寺”,以此而得村名至今。…[詳細] |
劉檔村 | ~223 | 村莊 | 清康熙年間,此處羅氏人家落戶于此,南土崗上有羅王墓,取村名“羅丘村”,后來姓羅的絕了,姓劉的更名“劉圪垱”。1988年地名標準化后為“劉格垱”。…[詳細] |
奉天村 | ~226 | 村莊 | 取,有威名的奉天寺院的“奉天”兩字,命名為“奉天”。…[詳細] |
晏口村 | ~230 | 村莊 | 據《民國滑縣志》記載,春秋時期齊國上大夫晏嬰埋葬于此地,名曰晏子丘,因處黃河渡口,而得村名“晏口”至今。…[詳細] |
滿村村 | ~231 | 村莊 | 此處地勢低洼,人們在此定居,一到澇季,村里到處滿水,故村名“滿村”。…[詳細] |
米口村 | ~232 | 村莊 | 此地原系黃河渡口,人們落戶于此,名為口上。黃河運米屯于渡口,故名米村口至今。…[詳細] |
馬村村 | ~233 | 村莊 | 此地系黃河故道,故有碼頭,人們落戶于此,取名“碼頭村”,沿革為“小馬”至今。…[詳細] |
東胡村 | ~234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胡氏人家從山西洪洞縣遷戶于此,取村名胡村至今。…[詳細] |
張胡村 | ~235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胡氏人家從山西洪洞縣遷戶于此,取村名胡村至今。1962年歸回滑縣,分隊為西胡大隊,1980年與西胡大隊分為兩個大隊,因大隊駐胡村張街,取名…[詳細] |
西胡村 | ~236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胡氏人家從山西洪洞縣遷戶于此,取村名胡村至今。…[詳細] |
雙溝村 | ~237 | 村莊 | 此地原系黃河故道,昔日被水沖有一溝,后來人在此定居,取村名“雙溝”至今。…[詳細] |
何莊村 | ~238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何氏人家從山西洪洞縣遷居黃河故道上,取名何莊。…[詳細] |
陽兆村 | ~240 | 村莊 | 昔日此處有一沙丘,樹木稠密茂盛,村莊坐落于沙丘向陽坡,故名“陽兆”沿用至今。…[詳細] |
祁屯村 | ~242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祁氏人家由山西洪洞遷居黃河故道上,取名“祁家屯”,后沿革為“祁屯”。…[詳細] |
鄧莊村 | ~243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姓鄧的從山西洪洞遷居于此,取村名“鄧莊”,因與瓦崗寨鄉有重名村,1981年經縣115號文批準更名為“鄧莊”。…[詳細] |
小宿村 | ~244 | 村莊 | 在明永樂年間,肖氏和宿氏由山西洪洞遷居于此,定村名“肖宿村”。因“肖”與“小”音相近,沿革為“小宿”。…[詳細] |
曹莊村 | ~245 | 村莊 | 在明永樂年間,曹氏由山西洪洞遷居于此,取村名“曹莊”沿用至今。…[詳細] |
小營村 | ~246 | 村莊 | 明代,陳氏始祖陳胤為明代的一位將軍,當時屯兵馬再次,以兵營名稱西興營之稱。卸甲古歸田后帶領王、徐兩名仆人定居于此,兵營更名為陳家營,沿用至1916年,…[詳細] |
陰店村 | ~247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陰氏人家從山西洪洞縣遷居于此,命村名“陰家店”。在清代把“家”去掉改為“陰店”。…[詳細] |
屯集村 | ~248 | 村莊 | 傳在清代叫“中岳集”,解放后,改為“屯集”沿用至今。…[詳細] |
小井村 | ~249 | 村莊 | 在明代,叫“古井”,因此地西南有一眼古小井,得名“小井”。…[詳細] |
桑科營村 | ~250 | 鎮鄉結合區 | 桑科營與蒿丘營地邊相鄰,兩地邊之間有一顆桑樹,因征地打官司,官司勝利之后取名桑科營。…[詳細] |
五官村 | ~251 | 鎮鄉結合區 | 由五個小村相鄰較近,便于管理,故合并成一個大村,取名五官。…[詳細] |
田二莊村 | ~252 | 鎮鄉結合區 | 原來一姓田排行老二的人在此居住,故而為“田二莊”。…[詳細] |
三和村 | ~253 | 鎮鄉結合區 | 三村合并,和睦相處,共同發展,三村群眾來往密切,稱“三和”。…[詳細] |
地名由來:
傳,在洪武年間,焦龍、焦虎兄弟二人從山西洪洞縣遷居于此,后來焦龍遷居他鄉,焦虎定居于此,故以人名取村名“焦虎”沿用至今。因鎮政府駐此地得名焦虎鎮。
基本介紹:
焦虎鄉位于滑縣西南部,距縣城 35 公里處,區域總面積 80.9 平方公里,共轄 48 個行政村,擁有 8.8 萬畝耕地, 5.4 萬口人。 2004 年工農業總產值突破 3.4 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2745 元,經濟發展已形成辦公用俱制造、生豬飼養、高效農業、商貿服務四大特色產業。糧食生產實現優質高效,優質品種種植面積在 80% 以上,單產量位居全縣先進行列。高效農業成為富民的主導產業,種植結構得到優化,大蔥、養豬成為兩大特色優勢,全鄉年種植大蔥 2 萬畝,由于所產大蔥桿粗白長而吸引四川、重慶、河北等外省市客商。建有“康達”、“康民”兩個萬頭養豬場,實行公司加農戶的發展模式,全鄉生豬飼養量
歷史沿革:
清同治年間屬永寧鄉,1909年歸南二區(廣惠區),1930年歸八區。
1940年歸衛南縣三區。
1949年滑、衛兩縣合并,屬滑縣十區。
1954年劃歸延津縣。
1962年回歸滑縣,稱焦虎公社。
1983年改公社為鄉。
2014年,撤鄉建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