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固陽鎮 | 隸屬:蘭考縣 |
區劃代碼:410225101 | 代碼前6位:410225 |
行政區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豫B |
長途區號:0371 | 郵政編碼:475000 |
轄區面積:約66.58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5.5萬人 |
人口密度:約826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48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城內村 | ~200 | 鎮中心區 | 老護城河圈以內稱城內村,村內姓氏主要有張、曹、李、王、陳、司、師、梁等。…[詳細] |
任莊村 | ~201 | 村莊 | 西鄰黃河大堤。清光緒年間,在此打樁,圍成籬笆,任姓最早遷此建村,以姓氏定村名任莊。…[詳細] |
曹寨村 | ~202 | 村莊 | 清代,曹姓最早遷此建村寨,故名曹寨村。至2003年,村內姓氏主要有李、周、王、聶。…[詳細] |
呂堂村 | ~203 | 村莊 | 唐代陸姓遷此建村。當時每八華里修一個祠堂,因堌陽有祠堂,離堌陽八里,便也修一座祠堂,并在祠堂內立一大碑,上刻“陸家堂”,后演變為呂堂。…[詳細] |
范寨村 | ~204 | 鎮中心區 | 栗姓先遷此建村,起村名為栗小寨。明初,范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后栗姓遷移,范姓繁衍,故起名范寨。…[詳細] |
水驛村 | ~205 | 村莊 | 清初,辛姓先遷此建村,取名辛莊,后因為驛站,改村名為辛驛,后演變為水驛。…[詳細] |
馬目村 | ~206 | 村莊 | 據宋康王泥馬過黃河,失蹄后,又失兩目,后在兩邊失目處建村,故稱馬目。以方位命名,東邊的村稱東馬目,西邊的村稱西馬目。…[詳細] |
岳寨村 | ~207 | 村莊 | 清初岳姓先遷此建村寨,故名岳寨。姓氏主要有李、胡、岳等姓。…[詳細] |
牛營村 | ~208 | 村莊 | 據《考城縣志》記載,牛營原名牛家營,牛氏家族在此地居住,陳、呂、李三姓在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從山西洪洞縣遷入。后牛氏家族衰落外遷,陳、呂、李三姓…[詳細] |
柳園村 | ~209 | 村莊 | 該村此地原有一片梨園,劉姓遷梨園旁落戶建村,故起村名梨園。后在村周圍植柳,易名柳園。至2003年,村內姓氏主要有孫、王、吳等姓。…[詳細] |
前孔場村 | ~210 | 村莊 | 傳清乾隆年間,此地為孔姓場地,后建村,后分為前、后孔場兩個行政村,故名前孔場。…[詳細] |
后孔場村 | ~211 | 村莊 | 傳清乾隆年間,此地為孔姓場地,后建村,后分為前、后孔場兩個行政村,故名。…[詳細] |
王場村 | ~212 | 村莊 | 此地為青龍崗姓王的場地,清乾隆年間,王姓遷此場地旁,槐樹崗上建村,起村名王槐崗,后村擴大場地改為王場。…[詳細] |
梁場村 | ~213 | 村莊 | 傳此處是姓梁家的場地,后以梁場命名為村,故名梁場。…[詳細] |
牛場村 | ~214 | 村莊 | 清乾隆年間,早先為姓牛家的場地,后有戶遷入,在此成村,故名牛場。…[詳細] |
張莊村 | ~215 | 村莊 | 清乾隆年間張姓從今儀封遷此建村,以姓定村名,故名張莊。…[詳細] |
前雙井村 | ~216 | 村莊 | 因位于古雙井南,故名前雙井。1978年自范場生產大隊析設前雙井生產大隊,屬堌陽公社。1983年12月改為前雙井村民委員會,屬堌陽鄉。1986年12月為…[詳細] |
后雙井村 | ~217 | 村莊 | 清乾隆年間,許姓遷此建村,因位于古雙井南,故名。…[詳細] |
范場村 | ~218 | 村莊 |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汪陳兩姓在范姓場地建村,故名范場。…[詳細] |
崔寺村 | ~219 | 村莊 | 明初,崔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起村名崔莊。后在村東修建一寺院,遂以寺院易今名。村內姓氏趙姓最多。…[詳細] |
黃口村 | ~220 | 村莊 | 此地原為黃河決口處。清初,黃姓遷此建村,取名黃口。村內姓氏以張、黃為主。…[詳細] |
朱莊村 | ~221 | 村莊 | 明初,朱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以姓定村名。村內姓氏中朱姓最多。…[詳細] |
梁寨村 | ~222 | 村莊 | 清代,梁姓遷此建村寨,故名梁寨。1955年11月屬堌陽鄉。1983年12月建梁寨村民委員會,屬堌陽鄉。1986年12月堌陽撤鄉建鎮,屬堌陽鎮至今。…[詳細] |
秦寨村 | ~223 | 鎮中心區 | 明初,秦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以姓定村名。村內姓氏以秦姓最多。…[詳細] |
賀莊村 | ~224 | 村莊 | 1937年,賀姓從堤北遷此建村,故名賀莊。村內姓氏賀姓人居多。…[詳細] |
后李場村 | ~225 | 村莊 | 清乾隆年間,孔、郭二姓在李姓場地建村,故名李場,后分為前、后李場兩個行政村,故名。…[詳細] |
刁樓村 | ~226 | 村莊 | 明初,刁姓遷此建村,并蓋樓,故名刁樓。村內姓氏中馬姓居多。…[詳細] |
左寨村 | ~227 | 村莊 | 清初,左姓遷此建村寨,故名左寨。1954年6月成立蘭考縣,屬堌陽區。1955年11月屬堌陽鄉。1983年12月建黃口村民委員會,屬堌陽鄉。1986年1…[詳細] |
宋營一村 | ~228 | 村莊 | :原村名為王關營,因王、關兩姓遷此營生而得名,后宋姓遷此,人員增多,故改名宋營。…[詳細] |
東三村 | ~229 | 鎮中心區 | 護城河以東稱東關村,又按順序稱為東一村、東二村、東三村。…[詳細] |
東二村 | ~230 | 鎮中心區 | 護城河以東稱東關村,又按順序稱為東一村、東二村、東三村。…[詳細] |
東一村 | ~231 | 鎮中心區 | 護城河以東稱東關村,又按順序稱為東一村、東二村、東三村。…[詳細] |
西關一村 | ~232 | 鎮中心區 | 原名趙寨,因其村以趙姓為主,徐、李為次,隨著其他兩大姓氏的不斷壯大,逐步形成了徐、李、趙三姓鼎立之勢,三大姓氏族人互不相讓,都想以本姓命名其村名。后經…[詳細] |
前李場村 | ~233 | 村莊 | 因在李姓場地建村,故名李場,后分為前、后李場兩個行政村,故名。…[詳細] |
王莊村 | ~234 | 村莊 | 清乾隆年間,王姓從今梁寨遷此建村,以姓取村名,故名王莊,后傳為北王莊。…[詳細] |
南關村 | ~235 | 鎮中心區 | 護城河以南稱南關村,村內姓氏主要有賀、王、李、周等。…[詳細] |
郝場村 | ~236 | 村莊 | 傳明代,此處為百姓曬糧處,后遷戶住入,以郝姓命名,故名郝場。…[詳細] |
端莊村 | ~237 | 村莊 | 清乾隆年間,孔姓始建村,取名孔莊。后有趙姓大財主,把孔莊買為已有,孔姓人外遷。又有人將本次時間稱:“把村莊全盤端給趙姓”。后趙姓人遷出后,村名改為端莊…[詳細] |
雷寨一村 | ~238 | 村莊 | 雷姓先遷此居住,故名雷寨,為便于管理,分別由雷寨一、二、三村民委員會管理,序列一,故名雷寨一。…[詳細] |
汪營村 | ~239 | 村莊 | 原有一姓汪官員,帶兵進京赴任,曾在此安營,后汪姓遷此建村,故名汪營。…[詳細] |
宋營二村 | ~240 | 村莊 | 原村名為王關營,因王、關兩姓遷此營生而得名,后宋姓遷此,人員增多,故改名宋營。…[詳細] |
宋營三村 | ~241 | 村莊 | 原村名為王關營,因王、關兩姓遷此營生而得名,后宋姓遷此,人員增多,故改名宋營。…[詳細] |
西關二村 | ~242 | 鎮中心區 | 原名趙寨,因其村以趙姓為主,徐、李為次,隨著其他兩大姓氏的不斷壯大,逐步形成了徐、李、趙三姓鼎立之勢,三大姓氏族人互不相讓,都想以本姓命名其村名。后經…[詳細] |
西關三村 | ~243 | 鎮中心區 | 原名趙寨,因其村以趙姓為主,徐、李為次,隨著其他兩大姓氏的不斷壯大,逐步形成了徐、李、趙三姓鼎立之勢,三大姓氏族人互不相讓,都想以本姓命名其村名。后經…[詳細] |
雷寨二村 | ~244 | 村莊 | 雷姓先遷此居住,故名雷寨,為便于區分,依次序命名故名雷寨二村民委員會。…[詳細] |
雷寨三村 | ~245 | 村莊 | 雷姓先遷此居住,故名雷寨,后依次序排名,故名雷寨三。…[詳細] |
孟寨村 | ~246 | 村莊 | 傳孟姓最早在黃河故堤建村寨,故名孟寨。1958年8月屬堌陽公社秦寨生產大隊。1961年7月屬堌陽區秦寨生產大隊。1962年9月為堌陽公社秦寨生產大隊。…[詳細] |
周場村 | ~247 | 村莊 | 清乾隆年間周姓在此用場,后在此建村,故名。…[詳細] |
地名由來:
堌陽一帶有“遍地黃河”之稱,唯有堌陽地勢較高,勢如堤堰,按字意講:堤堰即堌也,其地又位于古黃河之北,古代水北為陽,故稱為堌陽。
基本介紹:
固陽鎮位于河南省東北部,與山東省的東明縣、曹縣接壤,處兩省三縣交接處。全鎮共轄40個行政村,總人口5.8萬人,耕地面積7.1萬畝,是原考城縣舊址。220國道東西貫穿而過,是魯西南豫東北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交通樞紐。年商品交易額達2.5億多萬元,鎮企業蓬勃發展,農業經濟效益逐年遞增,城鎮建設被省命名為中州名鎮,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各項事業發展蒸蒸日上。
近幾年來,鎮黨委、政府始終把抓好農業放在發展經濟的首位,重點抓好農業基礎設施的改善,全鎮80%的農業實現旱澇保豐收,發展優質林果5000多畝,建成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500多座。全鎮現有鎮辦企業6家,村辦企業11家,股份制聯合體企業300多家,個體企
榮譽排行:
2021年9月,固陽鎮入選2021年河南省特色生態旅游示范鎮。
2015年8月,河南省政府選擇固陽鎮河南省第一批重點示范鎮。
2014年7月,固陽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歷史沿革: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原考城縣城被黃河水淹沒,遷縣城于堌陽。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縣城建成。
1950年屬考城縣二區。
1954年蘭封縣、考城縣合并稱蘭考縣,屬蘭考縣四區。
1956年置堌陽鄉。
1958年改稱堌陽人民公社。
1984年復稱堌陽鄉。
1986年撤鄉設堌陽鎮,屬蘭考縣至今。
區劃: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固陽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