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魯陽街道 | 隸屬:魯山縣 |
區劃代碼:410423003 | 代碼前6位:410423 |
行政區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街道 | 車牌代碼:豫D |
長途區號:0375 | 郵政編碼:467000 |
轄區面積:約9.3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98萬人 |
人口密度:約4280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1個社區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新峰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因希望該社區發展日新月異,爭高成峰,故名。…[詳細] |
城廂社區 | ~002 | 鎮中心區 | 因地處縣城中心,似被包裹在廂房內,故名。…[詳細] |
大同社區 | ~003 | 鎮鄉結合區 | 《莊子·在宥》:“頌論形軀,合乎大同,大同而無己。”注:“其形容與天地無異。”希望社區各項發展齊步并進、融合為一,故名。…[詳細] |
前進社區 | ~004 | 鎮鄉結合區 | 取積極進取、向前邁進之意,故名。明嘉靖三年(1552)屬永安鄉。清嘉慶元年(1796)屬法里。1943年屬新魯鎮。1949年屬魯山縣一區。1956年更…[詳細] |
黌學社區 | ~005 | 鎮中心區 | 《后漢書·循吏傳·仇覽》:“農事既畢,乃令子弟羣居,還就黌學。”“黌”指古代的學校,該地古代曾建學校,故名黌學。…[詳細] |
陽光社區 | ~006 | 鎮鄉結合區 | 取陽光燦爛、充滿青春活力之意,故名。明嘉靖三年(1552)屬永安鄉。清嘉慶元年(1796)屬法里。1943年屬新魯鎮。1949年屬魯山縣南關鄉。195…[詳細] |
河濱社區 | ~007 | 鎮鄉結合區 | 因社區處三里河畔,故名河濱。明嘉靖三年(1552)屬永安鄉。清嘉慶元年(1796)屬法里。1943年屬新魯鎮。1949年屬南關鄉。1956年屬魯山縣城…[詳細] |
七里社區 | ~008 | 鎮鄉結合區 | 因其位于縣政府七公里處,為區分兩個聚落,以其相對位置,分別取名東、西七里。…[詳細] |
五里社區 | ~009 | 鎮鄉結合區 | 因此處距政府五里,故名。明嘉靖三年(1552)屬慶云鄉。清嘉慶元年(1796)屬法里。1943年屬新魯鎮。1949年屬魯山縣第十區五里鄉。1956年屬…[詳細] |
小賈莊社區 | ~010 | 鎮鄉結合區 | 賈姓在此安家建莊,因聚落不大,故名。明嘉靖三年(1552)屬慶云鄉。清嘉慶元年(1796)年屬法里。1943年屬新魯鎮。1949年屬魯山縣第十區五里鄉…[詳細] |
望城崗社區 | ~011 | 鎮鄉結合區 | 因其地勢較高,在此地可瞭望整個縣城,似崗哨,故名。…[詳細] |
地名由來:
據《魯山地名考》載,魯陽古為關名。據《淮南子·覽冥訓》記載,傳戰國時楚之魯陽公與韓戰至日暮,曾揮戈撥回太陽于此地。漢改為關,故名魯陽關。街道因此得名。
基本介紹:
魯陽街道辦事處位于縣城西南部,轄區東起墨公路,西至城西七里頭(原董周鄉七里村),北起老城大街和西關大街,南到沙河北岸,區域面積共9.3平方公里,是0魯山縣委、魯山縣人民政府駐地,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街道下轄11個街(村),80個村民組,人口計4.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12萬人,非農業人口0.55萬人,流動人口1.43萬人。轄區內有企事業單位83家,其中大中型企業2家(迷王制衣公司和強生生物制藥公司),醫院2家,學校11所。
歷史沿革:
清代名法里。
民國時稱新魯鎮。
1948年設魯山市。
1949年設魯山縣一區。
1955年置城關鎮。
1958年成立城關公社。
1981年改稱城關鎮。
1988年改置魯陽鎮。
2006年拆分魯陽鎮為魯陽等4個街道,屬魯山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