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內鄉縣 | 隸屬:南陽市 |
區劃代碼:411325 | 代碼前6位:411325 |
行政區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縣 | 車牌代碼:豫R |
長途區號:0377 | 郵政編碼:473000 |
轄區面積:約230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54.91萬人 |
人口密度:約238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2個鎮、4個鄉 |
![]() | 人口 | 面積 | 簡介 |
城關鎮 | 9.63萬人 | 13km2 | 城關鎮
代碼:411325100 2006年,轄6個居委會、6個村委會:縣衙居委會、民主路居委會、教育路居委會、西城居委會、北城居委會、商城居…[詳細] |
夏館鎮 | 2.02萬人 | 360km2 | 夏館鎮位于河南省寶天曼世界地質公園境內,是內鄉最偏遠的山區重鎮。全鎮轄19個行政村,218個村民小組,2.4萬人,總面積360平方公里。灌二公路從我鎮…[詳細] |
師崗鎮 | 3.58萬人 | 121.47km2 | 師崗鎮位于內鄉縣西南部23公里處,東與鄧州市接壤,南與淅川縣近鄰,位于三縣交界處,是內鄉的第一人口大鎮,全鎮轄27個行政村,289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詳細] |
馬山口鎮 | 4.21萬人 | 283km2 | 馬山口鎮位于秦嶺余脈伏牛山南麓,內鄉縣城東北33公里,地處內鄉、鎮平、南召三縣交界,是一個山區、丘陵、平原相間分布的山區鎮,默河自北向南縱貫全境。全鎮…[詳細] |
湍東鎮 | 8.64萬人 | 123km2 | 湍東鎮
代碼:411325104 2006年,轄1個居委會、26個村委會:湍東居委會、江園村、盆窯村、下河村、東符營村、龍園村、張崗…[詳細] |
赤眉鎮 | 3.35萬人 | 151.23km2 | 赤眉鎮古稱天寶鎮,因漢代赤眉軍起義筑寨駐扎而得名,地處內鄉縣城西北17千米的湍河西岸,總面積151.23平方公里,轄廟溝村、韓崗村、四坪村、黃崗村…[詳細] |
瓦亭鎮 | 1.93萬人 | 89.32km2 | 瓦亭鎮位于內鄉縣西南門戶,距縣城35公里,東與內鄉縣師崗鎮、北與乍嶇鄉、西與淅川縣馬蹬鎮、香花鎮、厚坡毗鄰。總面積89.32平方公里,耕地4.3萬畝,…[詳細] |
王店鎮 | 3.42萬人 | 106km2 | 王店鎮位于內鄉縣城北約20公里處,總面積106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4740公頃,總人口52336人,其中農業人口47557人,主要以漢族為主,雜居有少…[詳細] |
灌漲鎮 | 3.87萬人 | 116km2 | 灌漲鎮位居內鄉之東,西依縣城,東望宛城,是內鄉的“東大門”。下轄25個行政村,總人口5.4萬人,312國道、灌二公路連接貫通,寧西鐵路、宛坪高速穿境而…[詳細] |
桃溪鎮 | 1.82萬人 | 140km2 | 桃溪鎮代碼:411325309 2006年,轄9個村委會:吳溝村、石碑營村、廟崗村、桃莊河村、黑山村、東川村、大路村、寺河村、彭溝村。 …[詳細] |
岞嶇鎮 | 1.7萬人 | 128.35km2 | 岞嶇鎮位于內鄉縣西南部,距內鄉縣城17公里,地處東經111°36′-111°37′,北緯32°52′-33°06′之間,東與湍東鎮接壤,西與淅川縣馬蹬…[詳細] |
余關鎮 | 2.44萬人 | 107km2 | 內鄉縣轄鄉。1958年建余關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縣境中部,距縣城15公里。面積107平方公里,人口3.5萬。有公路通縣城。轄余關、王溝、大花嶺、…[詳細] |
板場鄉 | 7804人 | 184km2 | 河南省內鄉縣板場鄉
行政區劃
板場鄉轄板場、雙廟、讓河、讓河口、三岔、青竹、后湖、符莊、龍鳳、馮莊、玉皇、雁嶺、柳樹坑、竹園、文龍、前莊等16…[詳細] |
大橋鄉 | 3.29萬人 | 57.8km2 | 大橋鄉
代碼:411325301 2006年,轄15個村委會:靈山村、南王村、鄭營村、大周村、建設村、大橋村、郭河村、楊溝村、程崗村…[詳細] |
趙店鄉 | 3.01萬人 | 108km2 | 內鄉縣趙店鄉地處內鄉縣城北10公里處,是312國道、豫51省道和西(安)寧(南京)鐵路交會點,宛西鐵路貨站所在地。全鄉4.6萬人,總面積108平方公里…[詳細] |
七里坪鄉 | 1.24萬人 | 345.7km2 | 內鄉縣轄鄉。1958年建七里坪公社,1961年改區,1962年復改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城27公里。面積345.7平方公里,人口1.…[詳細] |
地名由來:
原名中鄉縣,因當時境內有南鄉、北鄉和中鄉得名;隋開皇三年(583)避文帝父楊忠諱改現名內鄉縣。
基本介紹:
內鄉縣是河南省南陽市下轄縣,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陽盆地西緣。東接鎮平,南連鄧州,西鄰淅川、西峽,北依嵩縣、南召。自古被譽為“入關孔道”“秦楚要塞”;有“守八百里伏牛之門戶,扼秦楚交通之要津”之說。秦時置縣,古稱“菊潭”,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總面積2465平方公里,耕地73萬畝,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轄16個鄉鎮,288個行政村,總人口73萬。
內鄉歷史悠久,人杰地靈。縣地古屬酈地,春秋為邑,秦代設縣,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名為菊潭縣,后幾經更名,到公元956年定名為內鄉縣。曾造就和培育了明代政治家柴升、清代理學家王檢心等歷史文化名人。
內鄉現有4A級景區5家,其
榮譽排行:
2025年1月,入選2024第四屆中國文化百強縣名單。
2024年6月,內鄉縣被確定為河南省2024年中央財政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
2024年5月,2024中國最美縣域榜單發布,內鄉縣上榜。
2024年1月,入選2023第三屆中國文化百強縣名單。
2023年6月,2023中國最美縣域榜單發布,內鄉縣榜上有名。
2023年6月,內鄉縣被命名為首批河南省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縣(市、區)。
2023年3月,內鄉縣被確定為2023屆河南省文明城市(擬表彰的河南省文明城市)。
2022年12月,2022中國最美縣域榜單發布,內鄉縣上榜。
2022年12月,內鄉縣被認定為2022-2024年度河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宛梆)。
歷史沿革:
西周時建酈國(今內鄉境)。
春秋為楚之酈邑。
戰國屬秦。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置酈縣。
西漢置析縣(今西峽縣),屬南陽郡。
三國屬魏。
西晉屬南陽國。
東晉屬南陽郡。
西魏改析縣為中鄉縣,屬析陽郡。
隋開皇三年(583)改中鄉縣為內鄉縣,同時改酈縣為菊潭縣,與內鄉縣并存。
唐武德元年(618)菊潭縣廢,其南境歸新城縣,北境新置默水縣。
開元二十四年(736)割新城3000戶,復置菊潭縣。
五代周顯德三年(956)
區劃: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