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 河南省 > 三門峽市 > 陜州區 > 西張村鎮

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西張村鎮

[移動版]
地名:西張村鎮隸屬陜州區
區劃代碼:411203102代碼前6位:411203
行政區域:河南省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行政級別:鎮車牌代碼:豫M
長途區號:0398 郵政編碼:472000
轄區面積:約186平方公里人口數量:約3.47萬人
人口密度:約187人/平方公里
下轄地區:41個行政村
代碼城鄉分類簡介
張二村~200鎮中心區
據贠氏始祖碑文記載:贠姓從河北滄州遷此。明末,人丁興旺,村域擴大,曾為陜原大村,黃河金三角地區重要的商貿交易之地。山西、陜西、河南于此建立三省商務會館…[詳細]
張一村~201鎮鄉結合區
據贠氏始祖碑文記載:贠姓從河北滄州遷此。明末,人丁興旺,村域擴大,曾為陜原大村,黃河金三角地區重要的商貿交易之地。山西、陜西、河南于此建立三省商務會館…[詳細]
張三村~203鎮鄉結合區
據贠氏始祖碑文記載:贠姓從河北滄州遷此。明末,人丁興旺,村域擴大,曾為陜原大村,黃河金三角地區重要的商貿交易之地。山西、陜西、河南于此建立三省商務會館…[詳細]
張四村~204鎮鄉結合區
據贠氏始祖碑文記載:贠姓從河北滄州遷此。明末,人丁興旺,村域擴大,曾為陜原大村,黃河金三角地區重要的商貿交易之地。山西、陜西、河南于此建立三省商務會館…[詳細]
后關村~205村莊
清初,該地高姓始祖從本縣官莊遷徙此地,因地處迎祥橋之南,地處咽喉,時稱關隘,且地處土廟后方,故名。…[詳細]
前關村~206村莊
據該地侯姓家譜記載,清初建居,因地處迎祥橋南,土廟之前,時稱關隘,故名。…[詳細]
人馬村~207村莊
傳明崇禎年間,一支長矛兵于此鏖戰,后解甲歸田,形成聚落,故名。…[詳細]
西陽村~208村莊
該地原處背陰坡地,陽光不足,日照時間多在下午,遂稱夕陽。后地址發展到坡上平地,改“夕”為“西”,故名。…[詳細]
凡村村~209村莊
傳張姓初居村東一槽地,因出行困難,得名難過槽。后遷居平地,更名翻過。后演“翻”為“樊”,稱樊村,又演“樊”為“凡”,故名。…[詳細]
辛莊村~210村莊
傳辛姓始祖初居于該地南高地旁邊,得名辛家崖。后辛氏衰,薛姓清初遷此,人丁興旺,地址北移,改稱辛莊。…[詳細]
廟上村~211村莊
該地北原有山神廟,地處廟南,以南為上,故名。…[詳細]
溝東村~212村莊
該地原與太陽為同一居民點,因西、北兩面經流水沖刷,形成溝壑,將該地分割為二處,該地位處溝之東,故名。…[詳細]
水淆村~213村莊
原名水坳,因地勢較低,井淺水旺得名。后演“坳”為“淆”,故名。…[詳細]
陳村村~214村莊
該地建于宋末元初,吉姓始居,得名吉家莊。清代,該地出了地方名人陳雪奎,故名。…[詳細]
趙村村~215村莊
明末,趙姓人家初居此地,故名。民國時期屬第三區。1949年屬張村區。1958年設趙村大隊,屬張村公社。1984年社改鄉,大隊改稱趙村村民委員會,屬西張…[詳細]
石原村~216村莊
明末,衛姓人家從山西省洪洞縣遷居此地,取水源豐富之意,得名濕原。由于地層變化,水從溝底流出,該地失濕意,改“濕”為“石”,故名。…[詳細]
南原村~217村莊
該地原名溝南,因地處深溝之南得名。后因與菜園鄉溝南大隊重名,且地處開闊平地,故名。…[詳細]
東窯院村~218村莊
居民多居土窯院,地處西窯院之東,故稱。民國時期屬第三區。1949年屬張村區。1958年設窯院大隊,屬張村公社。1982年因與大延洼公社窯院大隊重名,經…[詳細]
坡頭村~219村莊
因該地位于三個農村居民點處大坡之上,故名。…[詳細]
窯店村~220村莊
該地為交通要道,居民在窯洞開店經商,故名。…[詳細]
反上村~221村莊
傳西漢末年,王莽趕劉秀至此將要攆上,此舉為犯上,取諧音,故名。…[詳細]
寺下村~222村莊
地處原鐵佛寺之下,故名。民國時期屬第三區。1949年屬張村區。1958年設寺下大隊,屬張村公社。1975年大隊遷駐桑樹洼。1984年社改鄉,大隊改稱寺…[詳細]
澗西村~223村莊
地處澗里水庫西邊,故名。民國時期屬第三區。1949年屬張村區。1958年屬大營公社澗里大隊。1976年從澗里大隊劃出,設澗西大隊,屬張村公社。1984…[詳細]
澗里村~224村莊
地處澗河上游,故名。民國時期屬第三區。1949年屬張村區。1958年設澗里大隊,屬張村公社。1984年社改鄉,大隊改稱澗里村民委員會,屬西張村鄉。19…[詳細]
廟洼村~225村莊
該地原有三座小廟,地處洼地,故名。民國時期屬第三區。1949年屬張村區。1958年設廟洼大隊,屬張村公社。1984年社改鄉,大隊改稱廟洼村民委員會,屬…[詳細]
白草灣村~226村莊
地處山嶺,周邊多生白草,故名。民國時期屬第三區。1949年屬張村區。1958年設白草灣大隊,屬張村公社。1984年社改鄉,大隊改稱白草灣村民委員會,屬…[詳細]
宜村村~227村莊
谷姓初居于此,取“谷得泥而生”之意,得名泥村。后以其位于四鄰諸村中心,取適宜之意,故名。…[詳細]
豐陽村~228村莊
該地始建于明末清初,民舍座落向陽,遂稱向陽。后因重名,取連年豐收之意,故名。…[詳細]
窯頭村~229村莊
據該地曹氏家譜載: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省洪洞縣遷至陜之南原窯頭。建居時,居民首選窯洞居住,頭即首,故名。…[詳細]
人馬寨村~230村莊
該地于人馬相鄰。明末,戰亂頻繁,盜匪四起,居民沿村筑起寨墻防匪,故名。…[詳細]
王村村~231村莊
據載,明萬歷年間即稱王村。該地古老,為原上諸村之宗,故名。…[詳細]
營前村~232村莊
該地從前有一廟堂,廟前松樹參天,得地名松樹堂。明末清初,有軍隊在丁管營駐扎,地處軍營前面,故名。…[詳細]
太陽村~233村莊
傳昔有一地方官吏率眾前往宮前明山寺祈雨,途經此地,村民宰羊待客,取地名“待羊”。后因名不佳,即以霍姓始祖霍太之名中“太”字替“待”,以“陽”代“羊”,…[詳細]
東陽村~234村莊
該地始祖明末從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建居于西高東低之斜坡,取名仄坡。后因地名不佳,以其位處太陽之東,于光緒三年(1877)改名東陽,故名。…[詳細]
南溝村~235村莊
明末,任姓從陜州城水牛坡遷此建居,因南邊有溝,故名。…[詳細]
東溝村~236村莊
明末,王姓由陜州城東街遷居此地,地處宜村東溝坡,故名。…[詳細]
西溝村~237村莊
楊姓于明末從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因位處東溝之西,近臨火燒陽溝,故名。…[詳細]
五花嶺村~238村莊
地處火燒陽溝邊沿,有凸出溝壑呈環形似花瓣,北有五嶺,故名。…[詳細]
小安頭村~239村莊
據村碑載,建居于明萬歷年間,該地東有尼姑庵,南有寺院。庵、寺位于該地前頭,遂稱庵寺頭。后改稱安頭。因小于大安頭,故名。…[詳細]
大安頭村~240村莊
傳該地東有尼姑庵,南有寺院。庵、寺均位于該地前頭,得庵寺頭村名。1912年取吉祥之意,易名安頭村。因村大,劃出小安頭,故名。…[詳細]
丁管營村~241村莊
明末清初,一丁姓將領在此安營駐兵,后成聚落,故名。…[詳細]

地名由來:

據贠氏始祖碑文記載:贠姓從河北滄州遷此。明末,人丁興旺,村域擴大,曾為陜原大村,黃河金三角地帶重要的商貿交易之地。山西、陜西、河南于此建三省商務會館,商品吞吐量大,由此得村名。另說以張姓始居而得名。

基本介紹:

西張村鎮位于陜縣南部,距三門峽市20公里,東接菜園鄉,西連張汴鄉,北鄰宜村鄉,南與洛寧縣上戈鄉交界。總面積186平方公里。有簡易公路經宜村鄉通三門峽市。 該鄉因鄉政府駐張村而得名。據傳,該村因最早的住戶為張姓,故名張村。1982年地名普查時,因與澠池縣張村公社重名,改名西張村公社。民國時期,曾稱張村鎮。1949年設張村區;1958年建張村人民公社;1961年又改為張村區,下轄人馬、廟洼、東溝、水淆、坡頭、張村6個公社;1962年撤區再稱張村公社,并劃出王村公社;1965年王村公社又并入;1971年劃出宜村公社;1984年初改社為鄉,轄26個行政村,94個自然村。1985年,張村鄉人口6800戶

+查看詳細西張村鎮概況>>

榮譽排行:

2022年12月,西張村鎮被認定為2022-2024年度河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澄泥硯、捶草印花非遺項目)。

2022年3月,西張村鎮被命名為2021年度河南省衛生鄉鎮

2019年10月,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榜單公布,西張村鎮位列第624名。

2016年12月,西張村鎮上榜第四批河南省特色景觀旅游名鎮

2014年7月,西張村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歷史沿革:

民國時期稱張村鎮,屬陜縣第三區。

1949年設張村區。

1958年成立張村公社。

1962年改為張村區,同年7月復稱張村公社,并析設王村公社。

1965年王村公社并入。

1971年析設宜村公社。

1982年因與澠池縣張村公社重名,以其位于洛陽地區西部而更名為西張村公社。

1984年改設西張村鄉。

1996年改置西張村鎮。

2005年宜村鄉并入西張村鎮。

2015年撤銷陜縣,設立陜州區,屬之。


以下地名與西張村鎮面積相當: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亚洲日韩一级在线毛 | 在线播放大乳大屁股系列 | 一级一区二区在免费线观看 | 正在播放酒店精品少妇约 | 在线播放大乳大屁股系列 | 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