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老城鎮 | 隸屬:沈丘縣 |
區劃代碼:411624103 | 代碼前6位:411624 |
行政區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豫P |
長途區號:0394 | 郵政編碼:466000 |
轄區面積:約49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4.07萬人 |
人口密度:約831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7個社區、37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第四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老城內區劃為四塊,此為老城內的整個東北角,排為第四社區居民委員會![詳細] |
第一社區 | ~002 | 鎮中心區 | 老城內區劃為四塊,此為老城內的整個西北角,排為第一社區居民委員會![詳細] |
第二社區 | ~003 | 鎮中心區 | 老城內區劃為四塊,此為老城內的整個西南角,為第二社區居民委員會![詳細] |
第三社區 | ~004 | 鎮中心區 | 老城內劃為四塊,此為老城內的整個東南角,為第三社區居民委員會![詳細] |
第五社區 | ~005 | 鎮中心區 | 第五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泉河社區 | ~006 | 村莊 | 泉河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西關同心社區 | ~007 | 鎮中心區 | 西關同心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北關村 | ~201 | 鎮中心區 | 因位于老縣城(老城鎮)北城門外,取名北關![詳細] |
土屯村 | ~202 | 村莊 | 土屯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北韓灣村 | ~204 | 鎮鄉結合區 | 明弘治十三年(1500),韓氏從山東遷至沈丘泉河南岸,起名韓灣。第十代韓氏族人遷居河北岸,改稱北韓灣![詳細] |
劉墳村 | ~205 | 村莊 | 據縣志和墳營碑文記載:明弘治年間,來祖劉氏率子由山東膠州陽谷縣霧顯村來沈丘老城定居,子孫顯貴,卒葬于此,建有顯赫墳塋。萬歷年間,劉姓為防盜墓,于墳塋東…[詳細] |
岳莊村 | ~206 | 鎮中心區 | 清道光五年(1825),叫夏莊,僅夏姓一戶人家,因乏嗣,將土地賣給岳氏先人岳人魁,后夏氏卒,岳家人才兩旺,把夏莊改為岳莊。…[詳細] |
劉大莊村 | ~207 | 村莊 | 明嘉靖年間,劉公漢俊例貢任沂州官職,在此建村居住,取名劉莊,為區別其他劉莊,故名劉大莊。…[詳細] |
前樓村 | ~208 | 村莊 | 明弘治年間,李姓來祖李魁,從山西洪洞遷此居住,生4子,長子位老城鎮西1.5千米李樓(西李樓),次子位于后樓(屬趙德鎮),四子住城東2.5千米的李廣樓(…[詳細] |
北吳營村 | ~209 | 村莊 | 明弘治年間,吳姓從山東棗林莊遷此定居,取名吳營,后為與南吳營區分,稱北吳營![詳細] |
桃園村 | ~210 | 村莊 | 清道光年間,先祖李氏由今馮營鄉油坊莊遷居此地,因當時地處有一片桃園,故名桃園![詳細] |
鄭莊村 | ~211 | 村莊 | 明弘治年間,鄭姓遷此定居。清嘉慶年間,鄭林、鄭密伯仲2人在此建村,取名鄭莊![詳細] |
許莊村 | ~212 | 鎮鄉結合區 | 明崇禎年間,先祖許氏從山東棗林莊來此定居,后形成村落,取名許莊![詳細] |
李仙莊村 | ~213 | 村莊 | 明清年間,先祖李銑(與仙諧音)從老城西南處(今李墳)遷居至此,久之,銑口音相傳成仙,故名李仙莊![詳細] |
后谷營村 | ~214 | 鎮鄉結合區 | 明隆慶年間,政府組織移民,谷姓從山西洪洞遷此建莊,因人數符合一營的標準,命名谷營,后谷姓分居,村北為后谷營,村南前為前谷營,此為后谷營![詳細] |
前谷營村 | ~215 | 鎮鄉結合區 | 明隆慶年間,政府組織移民,統一安排60人為1營,谷姓從山西洪洞遷居此地,因人數符合1營的標準,故名谷營。清道光時期,谷姓分居,為區別村名,村北為后谷營…[詳細] |
晏莊村 | ~216 | 村莊 | 崇禎年間,晏氏從山東棗林莊遷此地建莊,取名晏莊。…[詳細] |
張灣村 | ~217 | 村莊 | 清道光年間,張姓從山東棗林莊遷此居住,因地處泉河灣道,故名張灣![詳細] |
陳莊村 | ~218 | 鎮鄉結合區 | 陳莊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徐營村 | ~219 | 鎮鄉結合區 | 明末,徐氏由江蘇省揚州縣白石橋村移居至此建莊,舊時曾駐扎過軍隊,取名徐營,因村南有小徐營,故別稱大徐營。…[詳細] |
劉埠口村 | ~220 | 村莊 | 劉、普兩姓均于明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明、清期間由老城西吳通往西南的古驛路,經此坐船擺渡,為一重要交通渡口,又數代為劉姓管理渡口,取名劉埠口。…[詳細] |
路莊村 | ~221 | 村莊 | 路姓族人遷此居住,后形成村落,取名路莊![詳細] |
阮莊村 | ~222 | 村莊 | 道光年間阮姓遷入此地建村,取名阮莊。1966年從徐營分出設立李墳生產大隊屬城關人民公社。1978年從李墳分出歸劉埠口生產大隊屬城關人民公社。1983年…[詳細] |
李墳村 | ~223 | 村莊 | 李墳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李樓村 | ~224 | 村莊 | 明洪武二年(1369),李氏先祖李奎攜4子由山西洪洞遷至老城鎮東北2千米處的張李莊,后4子分居,長子李志高在此蓋樓建莊稱李樓。…[詳細] |
楊洼村 | ~225 | 村莊 | 崇禎年間,有人來此建莊時,原一片洼地,且有幾顆楊樹矗立,故取名楊洼。…[詳細] |
荊條村 | ~226 | 村莊 | 荊條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孫廟村 | ~227 | 村莊 | 孫姓于洪武年間,從山東棗林莊遷此建莊,并在村中建有廟宇,后形成村落,取名孫廟![詳細] |
南吳營村 | ~228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吳姓由山東棗林莊遷此建莊居住。當時移民,60人為1營,又均是吳姓,故名吳營。1983年老城東北又分出1個吳營村民委員會,同居老城鎮轄區,為…[詳細] |
李莊村 | ~229 | 村莊 | 清乾隆年間,李姓由沈丘老城內小十字街遷此建莊,取名李莊![詳細] |
盧營村 | ~230 | 村莊 | 明萬歷年間,盧姓遷此定居,因村原有一橋,故稱盧家橋,又因在路旁,“路”與“盧”諧音,故名盧營![詳細] |
瓦房村 | ~231 | 村莊 | 明末,此處為金陵集。清康熙年間,因水患集市淹沒不復存在,僅存三間瓦房,隨后韓姓由南韓灣遷此居住,取名瓦房莊![詳細] |
程莊村 | ~232 | 村莊 | 明弘治年間,程姓從山東棗林莊遷此定居,以姓定名,故名程莊![詳細] |
增福廟村 | ~233 | 村莊 | 因村東南增福溝北岸原有一古廟,敬奉增福神,故稱增福廟。…[詳細] |
龍王廟村 | ~234 | 村莊 | 因位于泉河南岸,舊時屢遭受水患,附近村民為祈求龍王保佑,清道光年間,在村西北泉河南岸建龍王廟。清道光年間,韓姓由南韓灣遷來居住,沿用廟名,取名龍王廟村…[詳細] |
后東村 | ~235 | 村莊 | 因位于南韓灣古寨后東部,取名后東村。1958年設立南韓灣生產大隊屬城關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南韓灣村民委員會,屬老城鎮。1987年改為后東村民委員會…[詳細] |
后西村 | ~236 | 村莊 | 因位于南韓灣古寨后西部,取名后西村。1958年設立南韓灣生產大隊屬城關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南韓灣村民委員會屬老城鎮。1987年改為后西村民委員會,…[詳細] |
寨里村 | ~237 | 村莊 | 1987年南韓灣分出三個村,后東,后西,寨里,寨里村因村中有一古寨,稱寨里![詳細] |
蔣灣村 | ~238 | 鎮中心區 | 洪武年間,蔣姓從山東棗林莊遷居泉河北岸河灣居住,建莊取名蔣灣。…[詳細] |
地名由來:
明宣德三年(1428)為沈丘縣治所在地,1950年縣治遷往槐店,1962年7月因此地為舊的縣治駐地,故更名老城。
基本介紹:
老城鎮是沈丘縣老縣城所在地。全鎮總面積49平方公里,轄38個行政村,4個居民委員會,101個自然村,252個村民小組,47800畝地,62326口人,其中,非農人口9356人,回漢雜居。
老城鎮歷史悠久,境內的乳香臺,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跡。自明弘治十年(1497年)到1950年長期為沈丘縣治所。該鎮地理位置優越,自古有“兩省通衢,三縣要塞”之稱。乃兵家必爭之地。省道商臨公路與省道217線交匯于此,交通發達便利。
解放前,老城鎮經濟基礎十分薄弱,解放后,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鎮經濟有了長足發展。工業方面,現有鎮辦企業15家,股份制企業32家,個體企業966家,
榮譽排行:
2014年12月,第九批河南省省級生態鄉鎮名單公布,老城鎮榜上有名。
歷史沿革:
1949年6月為城關區。
1956年8月為城關區。
1958年5月為城關鄉,9月為城關人民公社。
1961年4月改為城關區。
1962年7月改名為老城區。
1965年為老城人民公社。
1983年改為老城鎮,屬沈丘縣至今。
沈丘老城面塑起源于沈丘縣老城鎮南關居委會下灣村,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當地人習慣上把沈丘面塑稱為顧家饃。目前,有3000人從事顧家饃的生產制作。顧家饃在當地及周邊,影響廣泛,人人皆知。每逢春節、廟
周家麻花是河南省周口市沈丘縣老城鎮的特產。周家麻花吃起來清脆可口,易消化,味道正,不澀不苦,不墊牙,無怪味,用火一點便燃,長期存放不霉不軟,脆酥如初。沈丘縣老城鎮又名乳香臺,地處泉河之濱,南與安徽臨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