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新安集鎮 | 隸屬:沈丘縣 |
區劃代碼:411624107 | 代碼前6位:411624 |
行政區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豫P |
長途區號:0394 | 郵政編碼:466000 |
轄區面積:約51.4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81萬人 |
人口密度:約741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8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新東村 | ~200 | 鎮中心區 | 明宣德八年(1433),沙潁河改道,由原來的一條小溝變成大河,河北人去對岸劉集趕集不方便,就在河北照著劉集建立新集市,后稱新集。后來在新集東西各形成了…[詳細] |
新西村 | ~201 | 鎮鄉結合區 | 明宣德八年(1433),沙潁河改道,由原來的一條小溝變成大河,河北人去對岸劉集趕集不方便,就在河北照著劉集建立新集市,后稱新集。后來在新集東西各形成了…[詳細] |
賈樓村 | ~203 | 鎮鄉結合區 | 明弘治年間,賈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建立村莊,并在村內建樓一棟,取名賈樓。…[詳細] |
大李莊村 | ~204 | 村莊 | 明弘治年間,李氏先祖從山東棗林莊遷此定居并建村,村莊附近已有一個李莊,本村又較大,取名為大李莊。…[詳細] |
王廷莊村 | ~205 | 村莊 | 清康熙年間,王氏先祖從老王莊遷此,在此建立村莊,因先祖名為王廷,取村名為王廷莊。…[詳細] |
新王莊村 | ~206 | 村莊 | 清雍正年間,王姓先祖從老王莊遷此定居并建村,因其位于北楊集王莊的南面,故取名南王莊。1958年“大躍進”時期建立居民點,撤銷南王莊。1962年經干部提…[詳細] |
瓦房莊村 | ~207 | 村莊 | 明弘治年間,郭氏來祖從沙河南岸劉集遷來,先在郭寨定居,又從郭寨遷移到此地,建立村莊,當時村內只有一棟瓦房,便取名為瓦房莊。…[詳細] |
老邢莊村 | ~208 | 村莊 | 邢氏先祖于1740年從紙店賈樓遷移至此,并買原紀姓土地,建立村莊,取村名為邢莊,后來成為附近邢姓人的老家,便改村名為老邢莊。…[詳細] |
徐范莊村 | ~209 | 村莊 | 明崇禎四年(1631),徐氏來祖從沙河南徐灣遷此定居,建立村莊,取名徐莊。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范氏從沙南李灣遷此定居,取名范莊,因兩村緊鄰,后…[詳細] |
郭寨村 | ~210 | 鎮中心區 | 明宣德八年(1434),郭氏先祖從山東棗林莊遷址沙河南劉集定居,后郭嗣三人遷至此地蓋樓九棟,因經常受外來人騷擾,開始修建土寨,村名取為郭寨。…[詳細] |
王莊村 | ~211 | 鎮鄉結合區 | 清雍正二十三年(1702),王氏先祖自半截河遷出,安居此處,建立村莊,取村名為王莊。…[詳細] |
張橋村 | ~212 | 村莊 | 明弘治年間,此地原有張姓居住,村莊地勢低洼,取村名為洼張莊;清光緒七年(1882),張尚友在老蔡河上建三孔橋一座,村名改為張橋。…[詳細] |
孫樓村 | ~213 | 村莊 | 清初,孫氏先祖孫懷臣,自鄲城宜路南三里廟遷來,定居于此,取名孫莊。清中期,又在村內建樓一幢,改村名為孫樓。…[詳細] |
半截河村 | ~214 | 村莊 | 半截河為龍拱而成,龍拱至半截河時,上天招龍回宮,河成半截。清雍正年間(1692),王氏先祖自鄲城遷來,在此定居,以半截河定村名。…[詳細] |
劉莊村 | ~215 | 村莊 | 明弘治年間,劉姓先祖由山西洪洞遷此,建立村莊,村內有古墓冢兩座,取名為冢劉莊。…[詳細] |
王堂村 | ~216 | 村莊 | 明弘治年間,王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立村莊,后又在村內建一廟堂,取村名為王堂。…[詳細] |
魏橋村 | ~217 | 村莊 | 魏橋原為魏姓人居住,魏姓人在村前兀術溝上建橋一座,取村名為魏橋。1900年魏姓人遷往槐店西蘇樓村,現在魏橋已無魏姓人,但村名仍為魏橋。…[詳細] |
安莊村 | ~218 | 村莊 |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安姓先祖自沙河南毛營遷來,先住孫莊西,后在王堂東居住,因受人欺凌,清乾隆四年(1739)移住現址。200年前稱朱史園,后朱…[詳細] |
單莊村 | ~219 | 村莊 | 清康熙年間,單姓從今鄲城縣宜路鄉單寨遷此定居,建立村莊,取名為單莊。清雍正年間,王姓從打魚王莊遷此,仍沿用原名。…[詳細] |
馬樓村 | ~220 | 村莊 | 清康熙年間,馬氏先祖從山西洪洞遷此安居,建立村莊,在村內又建樓一幢,取村名為馬樓村。…[詳細] |
喬寨村 | ~221 | 村莊 | 清道光年間(1782-1850),村民在喬莊東建一土寨,取名為喬寨。咸豐三年(1853),土寨重建為磚寨,但村名不變,仍為喬寨。…[詳細] |
張樓村 | ~222 | 村莊 | 明洪武末年,張姓人遷此定居,并建村,后又在村內建2層樓,取村名為張樓。…[詳細] |
韓樓村 | ~223 | 村莊 | 明弘治初年,韓姓先祖自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建立村莊,并在村內建二層樓一棟,故名韓樓。…[詳細] |
下六村 | ~224 | 鎮鄉結合區 | 下六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三大夫營村 | ~225 | 鎮中心區 | 明末,政治腐敗,三位御大夫不滿政局,逃離皇宮,隱姓埋名,流落于此,治病醫術高明又舍錢舍藥救人,深受人敬仰,后相繼卒于此,當地人集資修墓三座,取名三大夫…[詳細] |
武營村 | ~226 | 鎮鄉結合區 | 明弘治五年(1492),武氏兄弟六人,自山西洪洞縣遷到太康、杞縣、睢州三縣交界處。明弘治十七年(1504),其中三人遷此定居,取文武雙全之意在此安營,…[詳細] |
崔寨村 | ~227 | 村莊 | 清康熙年間,崔氏來祖自沙潁河南岸崔營遷來并定居此地。清道光年間,遂建一村,名為周胡莊。清道光十年,胡姓人部分遷出,部分絕后,胡姓人無。崔姓人開始修寨,…[詳細] |
西李莊村 | ~228 | 鎮中心區 | 清康熙年間,李姓由坡地窖遷此定居,建立村莊,以姓取名為李莊。因周圍新安集東邊已有一個李莊,為區別新安集李莊,又是在新安集西邊,便改名為西李莊。…[詳細] |
地名由來:
明宣德八年(1433),沙潁河改道,由原來的一條小溝變成大河,河北人去對岸劉集趕集不方便,就在河北照著劉集新建一集市,后稱新安集。
基本介紹:
沈丘縣新安集鎮地處東經115°10’,北緯33°15’,鎮政府駐地西距縣城12.5公里,鎮境西鄰北郊鄉,北接卞路口鄉,東接洪山鄉、紙店鎮,南鄰沙穎河與周營鄉隔河相望:鎮域東西長8.5公里,南北寬7.5公里,總面積51.4平方公里。全鎮轄28個行政村,74個自然村,243個村民組,53000人,47265畝耕地。
經濟特色:
新安集鎮屬暖溫帶濕潤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在14.7℃以上,無霜期達224天左右。全鎮地處黃淮平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水源充足,適應多種農作物和林木生長,城內主要河流;育沙穎河、新蔡河、老蔡河、兀術溝等,溝渠縱橫如織,水域面積1.2平方公里,水質屬中性,符
榮譽排行:
2023年9月,新安集鎮被確定為2023年度河南省”平安農機”示范鄉(鎮)。
歷史沿革:
1958年成立新安集人民公社。
1961年設新安集區。
1965年改為新安集人民公社。
1983年改為新安集鄉。
1987年撤鄉改鎮,設新安集鎮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