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緱氏鎮 | 隸屬:偃師區 |
區劃代碼:410307106 | 代碼前6位:410307 |
行政區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豫C |
長途區號:0379 | 郵政編碼:471000 |
轄區面積:約80.4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4.94萬人 |
人口密度:約614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24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鳳凰城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鳳凰城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緱氏村 | ~200 | 鎮中心區 | 春秋時期,周靈王緱氏誕生此地,取名緱氏。…[詳細] |
化寨村 | ~201 | 村莊 | 近古永寧寺,曾稱其村為永慶寨。后來一支胡姓族人遷此定居,繁衍成村,村名以胡家寨稱。天長日久,轉稱“胡家”為“花”,今簡稱“化寨“。清乾隆《偃師縣志》即…[詳細] |
盆窯村 | ~202 | 村莊 | 因最先遷入的弟兄四人住在土寨上,取名安定寨,后以做瓦盆為主,故改名盆窯寨。…[詳細] |
程子溝村 | ~203 | 村莊 | 宋朝時期,因程夫子在此教書,村內居民為紀念程夫子,取名程子溝。…[詳細] |
崔河村 | ~204 | 村莊 | 因村內多數居民為崔姓,且村中有河流穿過,取名崔河。…[詳細] |
鄭窯村 | ~205 | 村莊 | 因姓鄭居多,故命名鄭窯。1953年偃師全縣調整為八個區,本村為第五區。1956年開始撤區并鄉,本村屬緱氏鄉。1958年緱氏改為人民公社,本村改為鄭窯生…[詳細] |
夫子廟村 | ~206 | 村莊 | 因村民委員會位于裴村,村里有一個夫子廟而得名。…[詳細] |
南家村 | ~207 | 村莊 | 村多姬姓,因為區別于崔河的姬家村,且方位居南,故取名南姬家村,簡稱南家。…[詳細] |
雙泉村 | ~208 | 村莊 | 該泉為姊妹泉,是兩個泉,取名雙泉。1953年為偃師縣第五區。1956年開始撤區并鄉,屬緱氏鄉。1958年為雙泉生產大隊,屬緱氏人民公社。1983年屬緱…[詳細] |
劉莊村 | ~209 | 村莊 | 因村里居民多數為劉姓,故命名劉莊。1953年屬第五區,1956年開始撤區并鄉,屬緱氏鄉。1958年為劉莊生產大隊,屬緱氏人民公社隊。1983年緱氏公社…[詳細] |
孫坡村 | ~210 | 村莊 | 因村內居民多數為孫姓,故取名孫坡。1953年偃師全縣調整為八個區,屬第五區。1956年開始撤區并鄉,屬緱氏鄉。1958年為孫坡生產大隊屬緱氏人民公社。…[詳細] |
邢村村 | ~211 | 村莊 | 因村內居民多數為邢姓,故命名邢村。1953年偃師全縣調整為八個區,本村為第五區。1956年開始撤區并鄉,屬緱氏鄉。1958年為邢村生產大隊,屬緱氏人民…[詳細] |
布村村 | ~212 | 村莊 | 因唐代先祖在此織布為生,故命名布村。1953年偃師全縣調整為八個區,為第五區。1956年開始撤區并鄉,屬緱氏鄉。1958年為為布村生產大隊,屬緱氏人民…[詳細] |
扒頭村 | ~213 | 村莊 | 據傳為豬八戒去九龍角水庫治水,耙子頭掉落此地,故命名扒頭。另指“苦日子扒出頭,好日子扒住頭”義,反映人民向往幸福生活意愿。…[詳細] |
官莊村 | ~214 | 村莊 | 東漢時期,國家圖書館在此建設,將本村命名為官莊。…[詳細] |
李莊村 | ~215 | 村莊 | 因村內李氏居民居多,故取名李莊。1953年偃師全縣調整為八個區,李莊村為第五區,區政府駐地為緱氏村。1956年開始撤區并鄉,屬緱氏鄉。1958年為李莊…[詳細] |
唐僧寺村 | ~216 | 村莊 | 唐僧寺所在地為王莊村,王姓祖籍山西洪洞縣,明初始祖王吉攜家人遷居于唐僧寺寺院西,以姓氏命名稱王莊。唐僧寺原名靈巖寺,后易名興善寺。玄奘圓寂后稱唐僧寺。…[詳細] |
馬河村 | ~217 | 村莊 | 因村中有一馬澗河,故命名馬河。1953年屬第五區。1956年開始撤區并鄉,屬緱氏鄉。1958年為馬河生產大隊,屬緱氏為人民公社。1983年緱氏人民公社…[詳細] |
柏谷塢村 | ~218 | 村莊 | 因地處景山南部,南北方向有一深谷,兩側柏樹茂密,故命名柏谷塢。…[詳細] |
金屯村 | ~219 | 村莊 | 因村內居民多為金姓,取名金屯。1953年偃師全縣調整為8個區,本村為第5區。1956年撤區并鄉,屬緱氏鄉。1958年為金屯生產大隊,屬緱氏公社。198…[詳細] |
王灣村 | ~220 | 村莊 | 村內王姓居多,故取名王灣。1953年偃師全縣調整為八個區,本村為第五區管轄。1956年開始撤區并鄉,本村歸緱氏鄉。1958年為王灣生產大隊,緱氏改為人…[詳細] |
馬屯村 | ~221 | 村莊 | 因本村內居民馬姓居民多,故命名馬屯。1953年偃師全縣調整為八個區,屬第五區。1956年開始撤區并鄉,本村屬緱氏鄉。1958年,為馬屯生產大隊屬緱氏人…[詳細] |
賈屯村 | ~222 | 村莊 | 因村內居民多數為賈姓,故取名賈屯。1953年偃師全縣調整為八個區,為第五區。1956年開始撤區并鄉,屬緱氏鄉。1958年為賈屯生產大隊,屬緱氏人民公社…[詳細] |
呼沱村 | ~223 | 村莊 | 唐代時期,李弘皇陵唐恭陵守陵人在此居住,且滹沱有水邊的村寨之意,故取名滹沱。…[詳細] |
地名由來:
緱氏地名的由來有三種說法:一說:緱,緱氏為古地名,在今河南偃師東南。周朝時有一位卿士被封在緱氏邑。就以地名為氏。二說:系春秋時期周靈王緱姓王后的誕生地而得名,歷史上曾多次設縣。宋代《太平廣記》云:“西王母姓緱,河南緱氏乃西王母修道之故地也”。三說:緱氏位居“緱山”之北,以地理形勢而命名。緱氏之名,來歷久遠。上古時黃帝的史官倉頡,姓候岡,其后裔原駐陜西洋縣北,春秋時成為周王的卿士,被封往今偃師市東南的府店一帶。侯與緱通假,后代子孫以食邑為姓,稱緱氏。戰國末年(前235),緱氏邑被設置為縣,稱緱氏縣,以今滑國故城為縣城。唐朝時該縣縣城曾遷駐今緱氏村,宋以后緱氏縣被廢,故以緱氏之名稱呼至今。
基本介紹:
緱氏鎮位于偃師市南部,東鄰府店鎮,西接大口鄉、高龍鎮,南傍伏牛山,北依白云嶺與顧縣鎮接壤。207國道橫穿東西,總面積80.4平方公里。轄24個行政村,72個自然村,273個村民組,總人口6.35萬,其中回民5108人。2015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0.16億元,占全年任務19.67億元的102.5%,同比增長1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6.23億元,占全年任務6.05億元的103%,同比增長12.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1.21億元,占全年任務11.1億元的101%,同比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87億元,占全年任務15.7億元的101%,同比增長15%,招商引資完成
榮譽排行:
2023年9月,緱氏鎮被確定為河南省第一批鄉村建設示范鄉鎮。
2022年10月,2022年淘寶鎮名單發布,緱氏鎮上榜。
2022年12月,緱氏鎮入選2022年河南省省級農業產業強鎮創建名單。
2022年3月,緱氏鎮被確定為2021年度洛陽市文明村鎮。
2021年10月,南京大學空間規劃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聯合發布2021年淘寶鎮名單,緱氏鎮榜上有名。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年淘寶鎮,緱氏鎮榜上有名。
文化旅游:
玄奘故里位于偃師市緱氏鎮,有玄奘故里、唐僧寺、和唐僧墓。(一)玄奘故里著名的唐代佛學家、旅行家、翻譯家玄奘,出生在距洛陽市東南約40公里的地方,屬今偃師市緱氏鎮東北1公里鳳凰臺的陳河村。該村
唐恭陵位于偃師市緱氏鎮滹沱村西南的景山之巔,是唐高宗太子李弘的陵墓,俗稱“太子冢”、“孝敬皇帝陵”。走進占地500畝的陵區,沿著寬50米的神道前行,1對高高的望柱,1對威風的天馬,3對嚴立的
灰嘴遺址位于河南省洛陽偃師市南緱氏鎮灰嘴村東,距市區約20公里左右。南依嵩山余脈青羅山,東靠自東南向西北蜿蜒流過的瀏澗河。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為古代人們生產、生活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境。
盆窯遺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緱氏鎮盆窯村寨東南,處于馬澗河南岸的二級臺地上,地勢平坦。顧劉路從遺址東側通過,一條村級公路從其中南部貫穿直達盆窯寨村。遺址平面略呈長方形,東西長約500米,東
張氏節孝坊類別:古建筑時代:清地址:偃師市緱氏鎮南家村公布時間:2008/6/1公布批次:第五批
歷史沿革:
古屬緱氏縣。
宋熙寧八年(1075)屬偃師縣。
清朝時設為仁義地方。
民國時設為鎮,屬第四區。
1948年屬第四區。
1958年建立緱古屬緱氏縣。
宋熙寧八年(1075)屬偃師縣。
清朝時設為仁義地方。
民國時設為鎮,屬第四區。
1948年屬第四區。
1958年建立緱氏公社。
1961年改為緱氏區。
1962年撤區,恢復緱氏公社(白云嶺以北地區另組建顧縣公社)。
1983年易社為緱氏鄉。
1994年撤鄉設立緱氏鎮。
2021年
緱氏葡萄是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緱氏鎮的特產。偃師緱氏葡萄遠近聞名,這里的葡萄個大、色艷、糖分高、味道好,被譽為“冰糖葡萄”,獲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緱氏鎮地質肥沃,土壤含鉀量大(120ppm),光照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