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城郊鄉 | 隸屬:太康縣 |
區劃代碼:411627200 | 代碼前6位:411627 |
行政區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代碼:豫P |
長途區號:0394 | 郵政編碼:466000 |
轄區面積:約44.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4.9萬人 |
人口密度:約1101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8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前王村 | ~201 | 鎮中心區 | 清崇德元年(1636)有幾戶姓王的村民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居住,為區別于后王,故取此村名為前王莊。…[詳細] |
陳莊村 | ~202 | 鎮鄉結合區 | 陳姓村民是從馬廠水牛陳遷此并落戶建村,后來人丁興旺,取村名陳莊。…[詳細] |
池莊村 | ~203 | 鎮中心區 | 明天順二年(1459)池姓村民來祖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居住,后來人丁興旺,取村名池莊。…[詳細] |
五壩口村 | ~204 | 鎮鄉結合區 | 有王姓五個弟兄,為防水災的侵害,在村頭修筑一壩,村民為紀念他們,取村名五壩口。…[詳細] |
塘坊村 | ~205 | 鎮鄉結合區 | 委會駐地為張莊,因原村民以開作糖工坊為生,取村名糖坊。后演化為塘坊。…[詳細] |
薛莊村 | ~206 | 鎮鄉結合區 | 薛姓村民來祖遷居于此,后人丁興旺,薛姓較多,取村名薛莊。…[詳細] |
蔣灣村 | ~207 | 鎮鄉結合區 | 明末蔣姓二兄弟先人來到此地,并落戶建村。后蔣姓家族人丁興旺,久而久之,取村名蔣老莊。后通國道106,把該莊從中間劃開,因路較彎,改村名蔣灣。…[詳細] |
大于村 | ~208 | 鎮鄉結合區 | 大于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花園村 | ~209 | 鎮鄉結合區 | 以姓氏“鄭”取名,且原名柳花園。原名柳花園。鄭姓村民遷居于此,后人丁興旺,故改村名為鄭花園。…[詳細] |
高莊村 | ~210 | 鎮鄉結合區 | 高姓村民先祖遷此,并在此居住建村,后人丁興旺,取村名為高莊。…[詳細] |
王荊玄村 | ~211 | 鎮鄉結合區 | 據《文獻》記載,清末李自成起義的一名武將,名叫王寧基,字王荊玄。其武藝高強,一人騎雙馬。后此人在此居住建村。后人為紀念這位武將,取村名為王荊玄。…[詳細] |
白塔李村 | ~212 | 鎮鄉結合區 | 明萬歷元年(1573)附近建有白塔一座,加之本村李姓居多,故取村名白塔李。…[詳細] |
王東月村 | ~213 | 鎮鄉結合區 | 據《三槐堂王氏族譜》記載,清乾隆元年(1736)一位名叫王東月的先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并落戶建村。后人為了紀念先人,故取村名王東月。…[詳細] |
謝莊村 | ~215 | 鎮鄉結合區 | 此村原名八里窯。謝姓遷此居住建村,后人丁興旺,故取名謝莊。…[詳細] |
蜜蜂劉村 | ~216 | 鎮中心區 | 人喜歡養蜜蜂,對外放蜂人較多,他們大都姓劉,后村民呼此村為蜜蜂劉。…[詳細] |
高橋村 | ~217 | 鎮中心區 | 清末,由于戰亂水比較多。村南有一條大河,河上修有一座橋,且高出地面太多,因高姓較多,故取村名高橋。…[詳細] |
洪廟村 | ~218 | 村莊 | 清乾光緒年間王氏二兄弟分家,老二遷至朱園村。因北洪廟西頭有寺廟。老二仿照該廟在東頭建造同樣一寺廟,也用紅磚紅瓦。兩座寺廟相照為一線。村民呼此村為紅廟。…[詳細] |
七里河村 | ~220 | 鎮中心區 | 以距縣城的距離和河流取名。建村距離縣城七里地,且位于渦河附近,取村名七里河。…[詳細] |
地名由來:
因所轄區域位于城鄉結合部而得名。
基本介紹:
太康縣轄鄉。1961年建城郊區,1965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城1公里。面積44.5平方公里,人口3.4萬。311國道、106國道及許(昌)鄲(城)地方鐵路過境。渦河、黑河流經境內。轄壩王臺、高橋、五壩口、七里河、池莊、王荊玄、白塔李、王東月、高莊、大于、謝莊、塘坊、陳莊、薛莊、花園、蔣灣、洪廟、蜜蜂劉、前王19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農機修配、木器、面粉等廠。農業主產小麥、棉花、蔬菜。
榮譽排行:
2023年12月,城郊鄉被河南省愛衛辦確定為2023年度河南省健康鄉鎮。
2023年9月,城郊鄉被確定為河南省第一批鄉村建設示范鄉鎮。
2021年1月,河南省愛衛會命名城郊鄉為2020年度河南省健康鄉鎮。
歷史沿革:
1949年屬太康縣第一區(城關)。
1958年屬城關公社。
1965年成立城郊人民公社。
1983年更名為城郊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