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白營鎮 | 隸屬:湯陰縣 |
區劃代碼:410523105 | 代碼前6位:410523 |
行政區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豫E |
長途區號:0372 | 郵政編碼:455000 |
轄區面積:約38.9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5.76萬人 |
人口密度:約1481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26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白營村 | ~201 | 鎮中心區 | 據春秋時齊國君齊桓公(?~前643年)在此地領兵作戰;腹缓滦諏④娫诖税矤I,后取村名郝壇營。元末明初戰亂,村莊覆滅,僅存一白姓人家,故將此村改名白家…[詳細] |
仝家莊村 | ~202 | 鎮鄉結合區 | 據仝姓人家于明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民而來,定居于此,取名仝家莊。新中國成立后,曾改為仝莊。1981年,為區別菜園鎮仝莊,又改名為仝家莊,沿用至今![詳細] |
南陳王村 | ~203 | 鎮鄉結合區 | 據明《嘉靖彰德志·地理志》(1523年版)記載,宋代村名稱陳王。1949年后,因此處有兩村,按方位稱為南陳王,沿用至今![詳細] |
戴村村 | ~204 | 村莊 | 據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戴氏墳社碑記》載:戴姓村民元時由山東省青州府朱城縣移居湯陰縣東北離城十六里處,當時村名“楊岸村”,因村中楊姓來此定居較早…[詳細] |
東木佛村 | ~205 | 村莊 | 據宋代時期,此村西南有一寺院,寺內奉有一木刻佛像,故村取名木佛。因村在寺東,故稱東木佛,沿用至今![詳細] |
李營村 | ~206 | 村莊 | 據考,此村系明將領李化龍故里。據清同治五年《李氏墳社碑》記載:“明永樂年間,李姓人家從山西洪洞縣遷居于此,即名李家營也。”明、清代記載稱李家營。新中國…[詳細] |
胡營村 | ~207 | 鎮鄉結合區 | 據春秋時,齊桓公在此地領兵作戰,其一愛妃陣亡,埋葬于此地,桓公令一名胡姓將領在此看守,胡在冢東安營駐扎,取名胡家營。1949年后,簡稱為胡營,沿用至今…[詳細] |
南店村 | ~208 | 村莊 | 位于湯河南岸,昔時,是滑縣、?h通往安陽(舊彰德府)、京城的交通要道,湯河兩岸村中開設有車馬店。因位于湯河南岸,后習慣稱之南店,沿襲至今![詳細] |
西石得村 | ~209 | 鎮鄉結合區 | 據考,此村東有一座崇壽寺,寺中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老,法名石得,曾為民做過許多好事,人們為紀念他,取村名石得。因村在寺西,故稱西石得。宋代曾稱西石堆,明…[詳細] |
聞石得村 | ~210 | 鎮鄉結合區 | 據考,此村西南有一崇壽寺,寺內有一名德高望重的長老,法名石得,為民做過許多好事,為紀念他,取村名石得。又因村中聞姓居多,故稱聞石得。宋代曾稱東石堆,明…[詳細] |
堯石得村 | ~211 | 村莊 | 據考,明正統年以前,此村西土臺上有一寺,名崇壽寺,寺中有一德高望重的長老,法名石得,曾為民做過許多好事,人們為紀念他,取村名石得。又因村中堯姓較多,故…[詳細] |
西木佛村 | ~212 | 村莊 | 據此村東南在明代前有一寺院,內置木刻佛像,故取村名木佛。因寺在村東,故而得名西木佛。明《嘉靖彰德府志·地理》(1523年版)沿襲宋志即有木佛之稱![詳細] |
西隆化村 | ~213 | 村莊 | 此村東元代以前修建一個大寺,名“興隆禪寺”(有元末解元薛大猷泰定元年(1324)寫的重修碑文記載),今遺址尚存。據《王氏家譜》載,該姓人家明初由山西洪…[詳細] |
花耳莊村 | ~214 | 村莊 | 據此村是唐朝初所建洪福寺的花園,因種花人居住于此,取名花兒莊。據《張氏家譜》記載,此村張姓人家明末遷來,因嫌“兒”字不雅,便改名為花耳莊,沿用至今![詳細] |
徐莊村 | ~215 | 村莊 | 據徐姓人氏于明初由山西洪洞縣天池首遷于趙官屯(時屬安陽),后遷此定居,取名徐家莊。1949年后簡稱徐莊至今![詳細] |
小張蓋村 | ~216 | 村莊 | 相古時村中有九條街,稱九龍張寨。元末遭洪水淹沒后,遷移村莊居高處,村四周有四條水溝環繞,四周低洼,中間突兀,猶如蓋狀,故改名張蓋。1949年后,為與西…[詳細] |
楊莊村 | ~217 | 鎮鄉結合區 | 據村中《崔氏家譜》記載,崔氏人家在明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原來的所有土地都是縣城里的大戶楊家的土地,崔氏人家當時為楊家耕種土地,故取名楊家莊![詳細] |
張官屯村 | ~218 | 鎮鄉結合區 | 據清嘉慶二十四年版《安陽縣志》引《明史建置制》載,洪武二年,鄧愈、湯和屯兵彰德府,一張姓官員在此屯田,故取名張官屯。迄今村名未變![詳細] |
東蘭村 | ~219 | 鎮鄉結合區 | 相此村有一大寺院名“蘭陽寺”,得村名蘭村。因在寺東,故而得名東蘭村。據西蘭村社員從寺院舊址挖出三國等古代銅幣,推測“蘭陽寺”建于東漢年代。因而蘭村是我…[詳細] |
西蘭村 | ~220 | 鎮鄉結合區 | 相明代以前,此村有一大寺院名“蘭陽寺”,得村名蘭村。因在寺西,故而得名西蘭村。另據當時社員張東明說:“十多年前曾在寺院舊址挖出過三國、唐、宋等代的銅幣…[詳細] |
北店村 | ~221 | 村莊 | 據這里古代是安陽(舊彰德府)通向東南浚、滑等縣的交通大道。湯河南叫高村,河北岸叫馬家店。后過往客人習慣把河南岸高村叫南店,把河北岸馬家店稱北店,沿用至…[詳細] |
后灣張村 | ~222 | 村莊 | 據民國六年《張氏家譜》記載,由張姓人家明初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而形成。因位于湯河之凹處(拐彎處),遂稱為灣張。明、清代稱灣張。新中國成立后,分為前后兩…[詳細] |
大張蓋村 | ~223 | 鎮鄉結合區 | 據張姓人家原是明洪武年間從山西省洪洞縣遷至湯陰縣東北支村,給龐家灣(今屬鶴壁)人種地路過于此,見土質肥沃,便定居于此。村中有張、艾兩姓,取名張艾村。后…[詳細] |
楊村村 | ~224 | 鎮鄉結合區 | 據明崇禎年間《湯陰蘇氏家譜》記載,村民系明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因當時此地楊樹頗多,故取名楊村![詳細] |
北陳王村 | ~225 | 鎮鄉結合區 | 據明《嘉靖彰德志·地理志》(1523年版)記載:宋代村名稱陳王。后因在北,與南陳王相對而稱北陳王,沿用至今![詳細] |
大付莊村 | ~226 | 鎮鄉結合區 | 據明洪武年間戴姓人家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取名戴家莊。另據傅氏《墓志銘》記載,明嘉靖年間傅姓從攸曇遷來,稱戴傅莊。后因“戴”“大”讀音相近,外人漸漸將…[詳細] |
中華路社區 | ~400 | 鎮中心區 | 中華路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地名由來:
元末明初戰亂,村莊覆滅,僅存一白姓人家,故將此村該名白家營,新中國成立后簡稱為白營。
基本介紹:
湯陰縣轄鄉。1954年設白營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改鄉。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城7公里。面積38.9平方公里,人口3.2萬。京深高速公路、鶴臺公路過境。轄白營、李營、胡營、代村、聞石得、堯石得、西石得、南陳王、北陳王、大付莊、仝莊、西隆化、徐莊、花耳莊、小張蓋、東蘭村、西蘭村、北店、南店、楊莊、楊村、大張蓋、后灣張、東木佛、西木佛、張官屯26個村委會。農業主產小麥、棉花、玉米,特產山藥,盛產蔬菜。境內有白營龍山文化遺址。
榮譽排行:
2024年9月,2024年度全國千強鎮名單揭曉,白營鎮位列第543名。
2024年5月,2024鎮域經濟中部100強榜單發布,白營鎮位列第61名。
2024年5月,2024年全國鎮域經濟500強榜單發布,白營鎮位列第490名。
2023年10月,2023年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名單發布,白營鎮位列第531位。
2023年9月,2023年全國五百強鎮名單發布,白營鎮位列第441。
2022年9月,白營鎮被確定為2022年度河南省”平安農機”示范鄉(鎮)。
2021年10月,白營鎮上榜2021年全國千強鎮名單,排名第548位。
2016年12月,2016年河南省省級生態鄉鎮名單公布,白營鎮榜上有名。
文化旅游:
桂香宮塔位于湯陰縣白營鎮南陳王村。年代為清。桂香宮塔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湯陰桂香宮塔位于湯陰白營鎮南陳王村,是河南省于2016年1月25日公布的第七批省保單位之一。據桂香宮塔南側的石
白營遺址位于湯陰縣城東白營鎮白營村,是中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晚期河南龍山文化遺址,分為早、中、晚三期。遺址面積約18200平方米。遺址的河南龍山文化層堆積厚,保存較好,內涵豐富,是豫北地區龍
歷史沿革:
1912年全縣廢里社設7個區,為白營區。
1947年2月,屬六區管轄(全縣規劃為8個區),區駐菜園。
1949年,太行行署第五專署命令將鄴縣所轄之花兒莊、張官屯、許家莊劃歸湯陰縣,今屬白營鎮。
1955年10月,域內曾設石得鄉、隆化鄉(縣轄鄉)。
1958年9月,成立白家營人民公社,駐地白家營村。
1962年3月,將古賢、支村、瓦子崗、東冢上、東隆化、北寺昌、南韓莊、大朱莊、南士昌、南周流、河岸、小朱莊、北
區劃: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白營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