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太公鎮 | 隸屬:衛輝市 |
區劃代碼:410781101 | 代碼前6位:410781 |
行政區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豫G |
長途區號:0373 | 郵政編碼:453000 |
轄區面積:約89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36萬人 |
人口密度:約265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32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前太公泉村 | ~201 | 鎮中心區 | 《汲縣志》乾隆版載:“汲故城西北三十里有太公泉,太公故居也!泵鲿r于此建二村,以泉名村。本村居南,故名前太公泉![詳細] |
神頭村 | ~202 | 村莊 | 傳塔在香泉寺,(塔)頂(即頭)在,古時把塔喻為神,得名神頭![詳細] |
西寺莊村 | ~203 | 村莊 | 元末明初原系供香客到香泉寺朝山進香施舍茶水之地,明中期,施舍變為索價,路旁茶館大增,逐漸形成兩個村落,均叫寺莊,本村居西,得名![詳細] |
東寺莊村 | ~204 | 村莊 | 元末明初該地原系供香客到香泉寺朝山進香施舍茶水之地。明中期,施舍變為索價,路旁茶館大增,形成村落,本村居東,故名東寺莊。…[詳細] |
沙溝澗村 | ~205 | 村莊 | 又名仨溝澗。明時建村在三條溝的澗水旁而得名。后演變為沙溝澗![詳細] |
郭坡村 | ~206 | 村莊 | 傳郭姓建村于此地的山坡上,得名郭家坡,后簡稱為郭坡![詳細] |
西陳召村 | ~207 | 村莊 | 宋代這一帶有兩個煉鐵爐,本村在西常有爐光照射,得名![詳細] |
東陳召村 | ~208 | 村莊 | 宋代這一帶有個煉鐵爐,常有爐光照射,本村在東,東陳照,后演變為東陳召。…[詳細] |
韓窯村 | ~209 | 村莊 | 據村碑文載:清道光十三年時,名下沙溝澗。一百年前韓姓住此,打了幾個窯洞,更名韓窯。…[詳細] |
黃山村 | ~210 | 村莊 | 傳三國時有個叫黃三躍的人在村西2.5千米小山上,占山為王,死后葬于此地。也說山上多是黃土,因名![詳細] |
田窯村 | ~211 | 村莊 | 明初田姓建村,多居窯洞,故名。1948年屬汲縣第三區。1955年屬太公泉鄉。1958年為田窯大隊,屬太公泉公社。1983年為田窯村民委員會,屬太公泉鄉…[詳細] |
田灣村 | ~212 | 村莊 | 明時田姓建村于香泉河北岸灣處,得名。1948年屬汲縣第三區。1955年屬太公泉鄉。1958年為田灣大隊,屬太公泉公社。1983年為田灣村民委員會,屬太…[詳細] |
來灣村 | ~213 | 村莊 | 明初來姓從洪洞遷此建村,村處香泉河北岸彎曲處故名來灣。…[詳細] |
賈莊村 | ~214 | 村莊 | 初名李家灣。明初賈姓遷此建村,更名為賈莊![詳細] |
牛窯村 | ~215 | 村莊 | 明時牛姓建村而多居窯洞,故名。1948年屬汲縣第三區。1955年屬太公泉鄉。1958年為牛窯大隊,屬太公泉公社。1983年為牛窯村民委員會,屬太公泉鄉…[詳細] |
芳蘭村 | ~216 | 鎮鄉結合區 | 明時建村,村中有條小河,河旁長滿蘭花,氣味芳香,得名芳蘭![詳細] |
祁窯村 | ~217 | 鎮鄉結合區 | 明時山西祁姓移民至此,多居窯洞,故名。1948年屬汲縣第三區。1955年屬太公泉鄉。1958年為祁窯大隊,屬太公泉人民公社。1983年為祁窯村民委員會…[詳細] |
后太公泉村 | ~218 | 鎮鄉結合區 | 《汲縣志》乾隆版載:“汲故城西北三十里,有太公泉,太公故居也!泵鲿r于此建二村,以泉名村。本村位于北部,得名后太公泉村![詳細] |
道士墳村 | ~219 | 村莊 | 傳這里原有道土墳一處,清光緒初,孔姓來此建村,得名道士墳。…[詳細] |
宋莊村 | ~220 | 村莊 | 原名宋家莊,明時洪洞移民宋姓在此建村,后簡化為宋莊![詳細] |
朱莊村 | ~221 | 村莊 | 傳原為洪門寺豬圈,明時建村名豬莊,因名不雅,演變為朱莊![詳細] |
古子澗村 | ~222 | 鎮鄉結合區 | 村名來歷有二,1、元朝初大文學家汲人王子秋澗在村西石棚旁讀書,故名;2、最早只住一人,三面又環溝,一面是山,每逢大雨,澗水四溢,原為孤子澗,后演變為今…[詳細] |
山后李莊村 | ~225 | 村莊 | 明初李姓建村,在谷駝山北,曾名李家莊,簡名李莊。因與上樂村鄉李莊同名,經新鄉地區行署1982年1月11日新政字〔1982〕8號文件批準,更名為山后李莊…[詳細] |
西代村 | ~228 | 村莊 | 這里原建有羅大王廟,廟西有羅大王潭。種廟產的佃農以廟、潭形成村落名大(Dai)村,后演變為代村,本村居西,得名西代村![詳細] |
東代村 | ~229 | 村莊 | 這里原建有羅大王廟,廟西有羅大王潭。種廟的佃農以廟、潭形成村落名大(dai)村,后演變成代村。本村在東名東代村。…[詳細] |
呂村村 | ~230 | 村莊 | 據《水經注》及太公廟碑載,姜太公呂尚人也。其墓在村西1千米處。姜太公姓呂,得名呂村![詳細] |
張王屯村 | ~231 | 村莊 | 明初程姓建村,名程勢保屯,萬歷四十三年(1615)名氈王屯。清乾隆十五年(1705)張姓勢大,更為張旺屯,俗稱張王屯![詳細] |
西寺門村 | ~232 | 村莊 | 明時此地建有洪門寺,寺有四個門,形成四個村落,總稱寺門,居西,得名![詳細] |
東寺門村 | ~233 | 村莊 | 明時該地建有洪門寺,寺有四個門。四門處形成四個村落,總稱寺門,居東,故名![詳細] |
溫寺門村 | ~234 | 村莊 | 明時此地建有洪門寺,寺有四個門,形成四個村落,總稱寺門,溫姓較多,得名![詳細] |
大漫流村 | ~235 | 村莊 | 原名后莊,古時低洼,因太公河水沖積而成平底。明時遷民建四個村,總稱漫流。較大,稱大漫流。…[詳細] |
許漫流村 | ~236 | 村莊 | 原名后莊,古時低洼,由于太公河水中沖積而成平地,明時遷民建四個村,總稱漫流。多許姓,得名![詳細] |
地名由來:
1994年置太公泉鎮,以鎮政府駐地太公泉得名。2008年更名太公鎮。
基本介紹:
太公泉鎮位于衛輝市西北部,距市區11公里。西鄰輝縣市張村鄉。面積89平方公里。轄36個村民委員會。7441戶,28227人,耕地55660畝。九八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1302元。
境內有豐富的石灰巖、煤、粘土等礦產資源。有太公故里、香泉寺、芳蘭村龍山文化遺址等看市級重點文物。
衛輝市——輝縣市公路、唐莊——太公泉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
榮譽排行:
2023年7月,太公鎮獲得2022年度河南省衛生鄉鎮榮譽稱號。
2022年9月,太公鎮被確定為2022年度河南省”平安農機”示范鄉(鎮)。
文化旅游:
六度寺位于汲縣城西北20公公里太公泉鄉六度寺村壇山。寺為唐開元初(714年)所建,宋、明重修,F僅存山門、中門、邊房、正殿,保存尚完整。
崇福寺位于衛輝市太公鎮沙溝澗村,為衛輝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崇福寺為中心四周向外擴10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邊緣為界向外延伸10米。
東代觀音閣位于衛輝市太公鎮東代村,為衛輝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觀音閣為中心,向東外擴10米,南至趙義、趙勇家,向西外擴10米,北至王會根家。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邊緣為界向外延伸5
芳蘭戲樓位于衛輝市太公鎮芳蘭村,為衛輝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李文賓、李文志兩家宅基外墻,西至崔培富宅基外墻,南至李文明老宅基外墻北墻,北至新戲臺。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為界,向東
呂村戲樓位于衛輝市太公鎮呂村,為衛輝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呂村戲樓為中心,向東、西各擴6米,向南、北各擴10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為界,向東、西各擴6米,向南、北各擴10米。
歷史沿革:
1948年屬汲縣第三區。
1955年為太公泉中心鄉。
1958年成立太公泉公社。
1983年設太公泉鄉。
1988年撤汲縣設衛輝市,屬之。
1994年改置太公泉鎮。
2008年更名為太公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