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 河南省 > 平頂山市 > 郟縣 > 安良鎮

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安良鎮

[移動版]
地名:安良鎮隸屬郟縣
區劃代碼:410425102代碼前6位:410425
行政區域:河南省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行政級別:鎮車牌代碼:豫D
長途區號:0375 郵政編碼:467000
轄區面積:約97平方公里人口數量:約4.4萬人
人口密度:約454人/平方公里
下轄地區:2個社區、39個行政村
代碼城鄉分類簡介
蘆河社區~001鎮鄉結合區
蘆河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南大街社區~002鎮鄉結合區
南大街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安東村~201鎮鄉結合區
唐代至清代,汴洛古道在此經過。傳于唐時,有一個叫安亮的人在此開店,招攬來往客商,取名“安亮店”,日久漸成村落。后村中人口增多,有村人遷出,于村西約兩公…[詳細]
蜂劉村~202鎮鄉結合區
清初,劉姓遷此居住養蜂,故名。清屬安樂保。1929年屬北區。1934年屬七區(安良)。1947年屬安良鎮。1948年屬四區(安良)。1958年屬安良人…[詳細]
孔樓村~203鎮鄉結合區
據《孔氏祖碑》記載:明初孔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后蓋樓房,故名孔樓。…[詳細]
塔林坡村~204鎮鄉結合區
相西漢末年,王莽攆劉秀經過此天降大雨,道路泥濘,劉秀在坡上擦泥,故名擦劉坡、擦泥坡。1952年改為塔林坡。…[詳細]
神前村~205村莊
因神前村位于禹州市神垕鎮南,稱為神前故名。…[詳細]
趙樓村~206村莊
清初,趙姓從禹州樓子趙來此落戶,并建有樓房,故名。…[詳細]
王樓村~207村莊
清乾隆年間,王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為防匪患建一座塔樓,故名王樓。…[詳細]
任莊村~208村莊
明代任姓遷此建村,后任姓遷出,村名沿用至今。…[詳細]
魯莊村~209村莊
明洪武年間,魯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故名。…[詳細]
獅西村~210村莊
明初,有梁姓遷至“壽圣寺”前居住,取名杏花村。清代康熙年間,寺院重修,在大前兩側置石獅一對,名“獅王寺”村名隨之亦演為獅王寺。1958年析為獅東、獅西…[詳細]
酸莊村~211村莊
清初周、薛二姓自焦村遷此落戶,靠藍河兩岸所產的酸棗賣錢度日,后取村名“酸莊”。…[詳細]
獅東村~212村莊
明初,有梁姓遷至“壽圣寺”前居住,取名杏花村。清康熙年間,寺院重修,在大前兩側置石獅一對,名“獅王寺”村名隨之亦演為獅王寺。1958年析為獅東、獅西兩…[詳細]
王平莊村~213鎮鄉結合區
明初初年,王平從郟縣城天平街遷此建村,故名。…[詳細]
水磨灣村~214村莊
清代乾隆年間,王姓從郟縣城西關遷來落戶,取村名“大王莊”。后因藍河在此三面環繞水磨灣南流,故取名水磨灣。…[詳細]
山頭張村~215村莊
清代乾隆年間,張姓從禹縣柳樹堂遷來,居住在小石山頭,故取村名“山頭張”。…[詳細]
水泉村~216村莊
水泉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劉武店村~217村莊
明代洪武年間,劉武從山西洪洞縣遷至禹州—洛陽古道旁開店,人稱劉武店,逐漸得村名。…[詳細]
肖河村~218村莊
明初,肖姓遷此河邊建村,故名“肖家河”,后簡稱今名。…[詳細]
苗樓村~219村莊
清代,李姓從山西洪洞縣遷至神垕,繼遷此,后苗姓遷此落戶,并建有樓房,故名。…[詳細]
丁李莊村~220村莊
明代丁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取名丁莊。明末,李姓從禹縣遷此落戶。1982年,更名為丁李莊。…[詳細]
牛村村~221鎮鄉結合區
明初,牛姓遷此建村,并建有樓房,故名。清代屬安樂保。1929年屬北區。1934年屬七區(安良)。1947年屬安良鎮。1948年屬四區(安良)。1958…[詳細]
北朱洼村~222村莊
明代,朱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由于在洼地建村,故名朱洼;因同堂街朱洼重名,1982年地名標準化處理時更名為北朱洼村。…[詳細]
張莊村~223村莊
清代,張姓遷此建村,故名。清代屬獅王保。1929年屬北區。1934年屬七區(安良)。1947年屬安良鎮。1948年屬四區(安良)。1958年屬安良人民…[詳細]
徐樓村~224村莊
清初,徐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并建有樓房,故名。…[詳細]
田村村~225村莊
田姓在此建村,故名。清代屬獅王保。1929年屬北區。1934年屬七區(安良)。1947年屬安良鎮。1948年屬四區(安良)。1958年屬安良人民公社,…[詳細]
高廟村~226村莊
明代初,李姓遷居高祖廟旁建村,名高祖廟,1949年后簡稱高廟。…[詳細]
高樓村~227村莊
元代,高萬召因戰敗躲避殺身之禍,攜子高德仁等來郟縣,隱居高垌。后于明洪武年間,遷到馬樓,除掉馬樓地痞馬八子后,改村名為高樓。…[詳細]
巖郭村~228村莊
明代初郭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因居山崗,巖石甚多,故名巖郭。…[詳細]
西安良村~229鎮鄉結合區
明清時,由一個叫安亮的人在此開店,故得名“安亮店”。后村中人口增多,在村西又建一村稱“西安亮”1937年改為安良鎮,兩村就分別稱東、西安良。…[詳細]
小寨村~230村莊
清初,田、李、楊、文四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居于今村之東南,因四周地勢較高,如天然圍墻,稱寨子,今遺址仍存;后搬遷現址,簡稱小寨。…[詳細]
安西村~231鎮中心區
清代安良部分人遷至安良西,故名安西。清代屬安樂保。1929年屬北區。1934年屬七區。1947年屬冢頭鎮。1948年屬四區。1958年屬安良人民公社,…[詳細]
磨石坑村~232村莊
因此處原產磨刀石,周圍群眾挖坑取石,漸有今名。…[詳細]
三岔溝村~233村莊
清代康熙年間,楊姓遷此三條溝旁建村,取名三岔溝。…[詳細]
高門垌村~234村莊
元代末高姓來郟縣擂鼓臺山隱居,因始居土垌,故名。…[詳細]
高垌村~235村莊
元代末高姓來郟縣擂鼓臺山東麓隱居,因始居土垌,故名。…[詳細]
段溝村~236村莊
清代末段姓來此山溝居住,故名。清代屬安樂保。1929年屬北區。1934年屬七區(安良)。1947年屬冢頭鎮。1948年屬四區(安良)。1958年屬安良…[詳細]
老山薛村~237村莊
明代洪武年間薛姓遷大劉山前建村,后薛姓分支遷居東北2千米處建小山薛,原村稱老山薛。…[詳細]
邢樓村~238鎮鄉結合區
明末,邢姓遷此落戶,后蓋樓房,故名。清代屬安樂保。1929年屬北區。1934年屬七區(安良)。1947年屬冢頭鎮。1948年屬四區(安良)。1958年…[詳細]
雷莊村~239村莊
清初,雷十三遷此建村,故名雷莊。清代屬安樂保。1929年屬北區。1934年屬七區(安良)。1947年屬冢頭鎮。1948年屬四區(安良)。1958年屬安…[詳細]

地名由來:

唐代汴(開封)洛(洛陽)古道經此,商人安亮在此開設車馬店,始名安亮店,簡稱今名。清嘉慶年間筑寨,取安居樂業之意,定名安樂鎮。

基本介紹:

郟縣轄鎮。1958年建安良公社,1984年改鄉,1989年建鎮。位于縣境北部,面積97平方公里,人口5.3萬。轄安東、安西、安南、蘆河、孔村、肖河、劉武店、酸莊、獅東、獅西、山頭張、水泉寨、水磨灣、王樓、張莊、北朱洼、薛樓、趙樓、塔林坡、溝李、丁李莊、苗樓、牛村、高廟、峰劉、魯莊、田村、王平莊、西安良、小寨、高樓、任莊、巖郭、老山薛、磨石坑、段溝、三岔溝、高門垌、高垌39個村委會。主要礦藏有煤炭、紫砂土。農業主產小麥、玉米、大豆、煙葉、花生。鄉鎮企業有鋼鐵冶煉、鑄造、陶瓷等廠。有裴里崗文化和仰韶文化遺址。有靈泉寺古跡。

榮譽排行:

2022年3月,安良鎮被命名為2021年度河南省衛生鄉鎮

2014年7月,安良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文化旅游:

八路軍豫西抗日根據地景區

八路軍豫西抗日根據地景區,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安良鎮塔林坡行政村曹溝自然村。是河南省罕見的規模性八路軍豫西抗日遺址,在河南抗戰舊址中具有代表性。這里,伏牛山群峰環繞,野花林果遍地,環境幽僻

八路軍豫西抗日曹溝紀念館

八路軍豫西抗日曹溝紀念館位于郟縣安良鎮北部邊緣,與鈞瓷之都——神垕鎮毗鄰,是中原地區的一個紅色教育基地。域內野花林果繁茂,多有窯洞石屋,環境幽僻,自然風光秀美,民風醇厚樸實,更有白云寨、靈泉

中共河南區第六地委六專署六軍分區舊址

中共河南區第六地委六專署六軍分區舊址(中共豫西抗日根據地曹溝革命舊址),1945年,位于平頂山市郟縣安良鎮北部邊緣,與鈞瓷之都--神垕鎮毗鄰,是中原地區一個獨具特色的紅色教育基地,居伏牛山群

安良山陜商會舊址

安良山陜商會舊址位于郟縣安良鎮老街北段,年代為清。2023年2月,被公布為平頂山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1956年設安良鄉。

1958年建公社。

1984年改設鄉。

1988年改置鎮。


以下地名與安良鎮面積相當: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 日韩一本一区二区三四区 |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 亚洲中文字乱码免费播放 |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精品偷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