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茍堂鎮 | 隸屬:新密市 |
區劃代碼:410183105 | 代碼前6位:410183 |
行政區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豫A |
長途區號:0371 | 郵政編碼:450000 |
轄區面積:約89.3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75萬人 |
人口密度:約420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4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茍堂村 | ~201 | 鎮中心區 | 傳古時這里曾是一片湖水,夏禹治水后,湖水下降,在此發現一條“狗蛟”。人們認為,它是這里遭災的禍首,將狗蛟打死于河灘,稱此地為“狗家灘”,簡稱狗灘,后諧…[詳細] |
平山庵村 | ~202 | 村莊 | 清代,平姓在此搭庵賣茶,又處在丘陵地帶稱平山庵。…[詳細] |
張寨村 | ~203 | 村莊 | 早前,張姓始居于此,后建土寨,以姓氏和地理實體而得名張寨。…[詳細] |
關口村 | ~204 | 村莊 | 關口,顧名思義有通關要沖,扼守咽喉之意,因其北鄰大磨嶺,南鄰具茨山,又處在古劊國和鄭國的交界處,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形式上恰似一道雄關,故名關口。…[詳細] |
張門村 | ~205 | 村莊 | 傳最早有一戶姓張的人家來此定居并建村,因南端七峰山坐南朝北,東、西各有一嶺依主峰由南向北,順勢而下,至石橋村交叉形成唯一出口,在當地,村莊即為“門”,…[詳細] |
石橋村 | ~206 | 村莊 | 石橋村原村名為河西村,因密縣有三個河西村,村名相同,1981年密縣地名辦將茍堂的河西以的一座石橋做為村名,更名為石橋,取名石橋村。…[詳細] |
大磨嶺村 | ~207 | 村莊 | 因嶺上石料可做石磨,一名石匠在嶺上鍛造石磨,用于農戶磨面,故名打磨嶺,后演變為大磨嶺。…[詳細] |
樊溝村 | ~208 | 鎮鄉結合區 | 相古時有一佃戶犁地時,犁出一罐撈飯,故稱撈飯溝,后稱為飯溝,解放后稱樊溝。…[詳細] |
靳寨村 | ~209 | 村莊 | 據《密縣志》記載:明末,工部尚書靳於中隱居于此,自己出錢為民筑寨避兵亂,當地百姓為紀念此功績,取名靳寨。…[詳細] |
小劉寨村 | ~210 | 鎮鄉結合區 | 原名小李寨,后因劉姓居多,1947年改為小劉寨。…[詳細] |
付砦村 | ~211 | 村莊 | 明洪武三年,傅姓始祖從山西洪洞縣遷居密縣城,后九世孫從縣城遷此定居,明末,為防兵患,在村后筑一土寨,故名付寨。…[詳細] |
石廟村 | ~212 | 村莊 | 此地原來有用石板建成的土地廟和火神廟各一座,稱雙石廟,簡稱石廟。唐朝詩人杜甫途經此地,發現有一景觀十分美妙:三棵大柏樹下有一座用石頭壘砌的小廟,前面有…[詳細] |
栗樹崗村 | ~213 | 村莊 | 清代,此處丘陵上長有一棵大栗樹,稱此嶺為栗樹崗,村以嶺名。…[詳細] |
九龍嘴村 | ~214 | 鎮鄉結合區 | 原名九龍嘴。因此地有9個土嘴,形似9條盤龍,取名九龍嘴。還有一種說法是,古時侯,有九條龍在村南從天而降,落于此地,稱九龍嘴。因村民委員會以冠名,得名九…[詳細] |
勸門村 | ~215 | 村莊 | 清光緒年間,孟姓祖上始居于此,用青石在村中券了個大門,稱券門,后諧音勸門,村委會位于此而得名。…[詳細] |
南土門村 | ~216 | 村莊 | 因村在兩道山嶺之間,形似大門,得名土門。因村委會位于此,而得名。…[詳細] |
玉皇廟村 | ~217 | 村莊 | 明代,周姓始祖在玉皇大帝廟旁建村定居,村以廟名,稱玉皇廟。…[詳細] |
孫家莊村 | ~218 | 村莊 | 孫姓居此,以其姓氏命名村莊,得名孫家莊。…[詳細] |
申門村 | ~219 | 村莊 | 原名炭場溝。據《舍廟碑記》記載:“清末,村民在這里設官地一塊,修建廟宇一座,稱舍廟。后申姓遷此,易名申門”。另一種說法是,清代,申氏祖上遷此定居,后逐…[詳細] |
南方溝村 | ~220 | 村莊 | 因方姓始居,土谷山南側,故得名方溝。1948年屬大隗區管轄。1957年撤銷大隗區并鄉,建立茍堂、河西、玉皇廟3個小鄉。1958年撤3個小鄉合并為茍堂鄉…[詳細] |
范堂溝村 | ~221 | 村莊 | 范姓祖先居此溝中,在溝口搭有戲臺,故名范臺溝,后演變為范堂溝。…[詳細] |
付家門村 | ~222 | 村莊 | 明朝洪武三年,傅姓從山西洪洞遷至河南新密茍堂落戶,開荒種地,逐步形成村落,故得名付家門。…[詳細] |
養老灣村 | ~223 | 村莊 | 傳說有二,一說有一老婆與其子分居后,在澤河河灣處定居養老,故名。二說是軒轅黃帝當年在此養老,并建有歷史上第一所養老院,澤河在此地形似大大的河灣,所以稱…[詳細] |
槐樹嶺村 | ~224 | 村莊 | 明朝時在大鴻山北側的山嶺上國槐非常多,長勢茂盛,故名叫槐樹嶺。…[詳細] |
地名由來:
五代十國后唐時,五代名將李存勖與王彥章在此作戰,為戰所需,瀉湖成灘,名曰茍家灘。后演變為茍堂。
李存勖(885年-926年),別名朱邪亞子、李亞子、李天下、李存勗,五代時期后唐的建立者。李存勖曾擊滅燕秦等北方諸割據政權,加強中央集權;滅掉盤踞中原,實力強盛的后梁王朝,北方統一;滅前蜀、后梁,取兩川,懷天府之地為一朝;恢復唐制,興創禮儀…… 李存勖詳細信息++
王彥章(863—923),五代時期后梁名將。鄆州壽張(今山東梁山西北)人,字賢明,一作子明。驍勇有力。 王彥章祖籍鄆州壽張縣,祖父王秀及父親王慶宗皆未曾擔任官職。王彥章獲重用后,兩人分別被追封為左散騎常侍及右武衛將軍。 彥章…… 王彥章詳細信息++
基本介紹:
茍堂鎮位于新密市、禹州市和新鄭市三市交界處,這里山青水秀,風景怡人,氣候獨特。近幾年來,歷屆黨委、政府在新密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與時俱進、務實創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兩個文明建設,一改過去“窮山僻壤數茍堂,干旱之年鬧饑荒”的舊面貌,2002年因綜合實力雙贏而進入河南省百強鄉鎮行列,2003年、2004年和2005年社會生產總值又上新臺階,分別達到5.92億元、7.9 億元和10.8億元。
境內主要地下礦產資源為鋁礬土、煤炭、石灰石、天然大理石等,鋁礬土具有埋藏淺、易開采、品位高之特點,貯藏厚度達10米以上,總貯量達500萬噸;煤炭總貯量為65000萬噸,屬工業用煤,具有發熱量大
文化旅游:
具茨山巖畫位于河南省鄭州市與許昌市交界處的具茨山,新密市、新鄭市登封市與禹州市四縣級交接處,具茨山巖畫在新密的分布范圍主要在新密市南部的茍堂鎮最南端范堂溝村和槐樹嶺村的石牛山和大鴻山上。東西
軒轅黃帝講武樓風景區位于新密市南茍堂鎮范堂溝村南的具茨山上,海拔735米,東接大隗山,西鄰大鴻山。該山是由山石組成象“樓狀”的山峰。山奇石怪山谷林茂谷幽,傳說、古跡豐富,自然風光幽美。書簡雕
興隆寺位于新密市茍堂鎮,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2023年10月,興隆寺被公布為第三批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王彥章墓位于新密市茍堂鎮,年代為五代,類別為古墓葬。2023年10月,王彥章墓被公布為第三批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張書印墓位于河南省新密市茍堂鎮進化村。原位于村北,1974年因修建地方鐵路,將墓地遷于村東崗(現址)。張書印,字信符,新密市大隗鎮進化村人。在學生時代就投身革命。1921年考入開封甲種商業學
歷史沿革:
1948年屬大隗區。
1957年分設茍堂、河西、玉皇廟3鄉。
1958年合并為茍堂鄉。
1958年成立茍堂金星公社。
1958年并入大隗公社。
1963年分設茍堂公社。
1983年改設茍堂鄉。
1997年改置茍堂鎮。